2023年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济南市济阳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济阳调查队

2023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12345”发展思路,坚决落实全市“项目突破年”和全区“发展提升·工作提质”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攻坚克难、稳步发力,全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民生就业保障有力,高质量北部中心城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3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68.49亿元,比上年增长7.2%[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9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25.40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增加值102.11亿元,增长2.8%。三次产业构成比为15.26:46.71:38.03。分季度看,全区GDP一季度增长6.9%、上半年增长8.2%、前三季度增长6.8%、全年增长7.2%,四个季度增速均高于全市。

image.png

 

人口总量小幅增加。年末全区常住人口42.16万人,比上年增长0.2%,其中,常住城镇人口18.9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4.83%,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年末户籍总人口42.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66万人、乡村人口30.4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994人,出生率为7.11‰;死亡人口2075人,死亡率为4.93‰;人口自然增长率2.18‰。

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全区“四新”经济增加值76.1亿元,占GDP比重28.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4%。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73.2亿元,增长2.4%,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71.7%。现代金融业增加值11.8亿元,增长6.6%。大丰综合体、众海新天地商业中心建成启用,新引进乔治·莫兰迪酒店、约克中央空调等品牌首店4家。鑫方盛、博麒麟、东风李尔、泉麦啤酒等一批重大项目实现建成即投产,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家,年末全区“四上”[4]单位468家。

重大国家战略加快落地见效。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徒骇河防洪治理项目全部完工,黄河济阳段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建设实现全覆盖。《济阳智慧水生态城市策划方案》《济南市济阳区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开发区扩区调区方案获省政府批复,规划面积由5.86平方公里扩大到14.99平方公里,成功入选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试点。深化“起步区建链、济阳区延链”产业融合路径,延鑫、拓普等12个新能源汽车配套项目接续签约落地。

二、农业、农村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74.83亿元,增长5.8%;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2.00亿元,增长5.4%。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51.64万亩,增长0.1%;粮食总产量63.62万吨,增长1.6%。蔬菜产量108.16万吨,增长2.5%。瓜果产量2.84万吨,增长6.7%。园林水果产量1.56万吨,下降4.9%。

全年牛出栏1.28万头,下降3.2%。羊出栏13.72万只,下降8.1%。生猪出栏14.63万头,增长2.1%。猪牛羊禽肉产量2.54万吨,增长5.8%。牛奶产量4.29万吨,增长3.8%。禽蛋产量1.99万吨,增长10.6%。

image.png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10.42亿元,增长10.5%,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为24.8%,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全区设施农业5.88万个、涉农产业园区1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96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32个。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家庭农场4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98.0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制造业增加值51.71亿元,占GDP比重为19.3%,占比提高0.3个百分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5]企业15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0%。从重点行业看,食品制造业增长2.4%、医药制造业增长28.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42.1%、汽车制造业增长10.1%。

image.png

效益指标增长较快。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29.4亿元,增长13.2%;利润总额31.2亿元,增长75.7%。全区营业收入过亿元企业50家,比上年增加8家;营业收入过10亿元企业6家,比上年增加2家。工业产品稳定供应。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96.9%。所生产的47种工业产品中,有29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为61.7%。食品饮料制造业中,饮料产量增长70.6%,乳制品产量增长9.3%。其他行业主要产品,化学纤维产量增长81.2%,电梯、自动扶梯及升降机产量增长56.0%。

全区资质内建筑业企业63家,比上年增加8家。全年签订合同额209.7亿元,下降7.0%,其中,新签合同额90.8亿元,下降11.5%。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22.5亿元,增长11.0%。房屋施工面积134.0万平方米,增长9.4%。

四、市场消费和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3.69亿元,增长8.7%。其中,商品零售86.76亿元,增长8.3%;餐饮收入6.93亿元,增长13.8%。分城乡看,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43亿元,增长9.1%;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5亿元,增长7.7%。

全区限额以上单位[6]137家,限额以上贸易单位销售额149.9亿元,增长0.9%;限额以上贸易单位零售额9.0亿元,增长7.4%。线上消费增长较快,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5.1%。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5.1亿元,增长20.6%,其中,出口总额47.2亿元,增长18.2%;进口总额7.9亿元,增长37.1%。年末全区出口创汇企业124个。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0557万美元,下降59.7%;实际利用外资6464万美元,下降45.3%;新批外资企业11家。

五、服务业

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服务业增加值10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8%。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51.3亿元,增长3.7%,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两个行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5%、9.7%。

image.png

年末全区机动车保有量15.72万辆,增长4.0%。年末公路里程1611.8公里、全年公路客运量198.8万人次。公交线路15条、公交营运车辆67辆、出租汽车65辆。

年末全年邮政业务总量7548万元,增长5.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5万户,下降38.6%;移动电话用户43.9万户,增长2.8%;互联网宽带用户17.4万户,增长14.8%。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5.08亿千瓦时,增长11.3%,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67亿千瓦时,增长7.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0.46亿千瓦时,增长18.3%;第二产业用电7.99亿千瓦时,增长11.5%,其中,工业用电量7.51亿千瓦时,增长11.6%;第三产业用电2.96亿千瓦时,增长14.5%。

六、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运行积极稳健。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0.08亿元,增长27.3%,其中,税收收入21.10亿元,增长20.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3.72亿元,增长20.1%,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15亿元,增长7.8%;农林水支出4.52亿元,增长34.5%。

存贷款规模持续扩大。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79.28亿元,增长15.4%。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70.32亿元,增长12.2%。

保费收入小幅下降。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35亿元,下降7.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46亿元,增长25.4%;人身险保费收入3.90亿元,下降32.4%。各项赔款与给付2.55亿元,下降27.4%。

七、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保持良好增速。年末全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18个,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83个。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3%,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14.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3.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1.8%。分领域看,建安投资增长28.0%、工业投资增长23.3%、工业技改投资增长42.1%、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3.4%。民间投资占比为62.8%,比上年提高13.4个百分点。

image.png

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5.51亿元,增长17.3%。商品房销售面积42.68万平方米,下降15.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5.80万平方米,下降14.8%。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事业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7]投入3.26亿元,增长55.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的企业90家,比上年增加45家;研发人员全时当量1418人年,增长123.8%。全年备案区级研发中心62家、新获批市重点实验室3家、市工程研究中心3家。全年新增省级“瞪羚”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21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6家、高新技术企业55家。

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学校40所,在校学生6.75万人。教职工总数4814人,其中专任教师4567人。第二实验中学完成迁建并投入使用,龙域公馆幼儿园建设完成、达到启用条件,新增学位2280个。

全年提升打造城乡书房9处,新建24小时自助借阅书柜移动终端4处,区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深入实施文化惠民“百千万”工程,完成“戏曲进乡村”演出830余场次,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任务6800余场次。新增5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家非遗项目单位成功入选济南市“泉城非遗坊”。

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468个、卫生机构床位2634张。卫生技术人员3668人,其中执业医生1042人、执业助理医师256人。区人民医院医养楼、区精神卫生中心新建病房楼竣工交付。

年末全区体育场地744个,增加10个。全年获得市以上运动会金牌47人、银牌26人。区少儿体校入选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九、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97元,增长6.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224元,增长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25元,增长7.9%。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293元,增长8.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395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099元,增长10.2%。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93万人、9.1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24.74、28.95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7.18万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401人、开发公益岗位3280个、发放稳岗返还及创业贷款9346万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045元/月,比上年提高90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814元/月,比上年提高44元/月。

十、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

城市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34.2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0.2平方公里。新设立新河社区,城市管理服务逐步向回河片区延伸。全年天然气供气量12486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量780吨。入网供热建筑面积1059万平方米,增加118万平方米。自来水供水量2530万立方米,增加24万立方米。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优良天数比例为62%,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41微克/立方米,重污染天数为7天,均达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升生态绿化水平,新建城区公园游园6处、绿道6公里。

 

注释:

[1]2023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济阳统计年鉴-2023》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农业部分粮食、畜牧相关指标,居民收支相关指标含划转起步区三街道数据。

[2]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以前年度相关数据进行了修订。

[3]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非营利性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

[4]“四上”单位指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

[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6]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单位包括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

[7]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相关指标错年使用2022年数据。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户籍人口相关数据来自区公安局;重大国家战略相关数据来自区发改局;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涉农产业园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相关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局;进出口相关数据来自区商务发展促进中心;外资相关数据来自区投促局;机动车保有量相关数据来自区交警大队;公路里程、公路客运量、公交线路、公交车辆、出租汽车等相关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邮政业务总量来自区邮政局;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互联网宽带用户、“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等相关数据来自区工信局;电力消费相关数据来自区供电公司;财政收支相关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金融存贷款相关数据来自区人行;保险相关数据来自区金融运行监测中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区级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市工程研究中心相关数据来自区科技局;教育、体育相关数据来自区教体局;文化事业相关数据来自区文旅局;卫生相关数据来自区卫健局;城镇新增就业、开发公益岗位、发放稳岗返还及创业贷款、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相关数据来自区人社局;医疗保险相关数据来自区医保局;最低生活保障相关数据来自区民政局;建成区面积来自区自然资源局;天然气供气量、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相关数据来自区住建局;入网供热建筑面积相关数据来自区城市公用事业发展中心;自来水供水量相关数据来自区水务局;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济阳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济阳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