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选择区域:>>

2020年济南市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

济南市济阳区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济阳调查队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以及国内外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民生福祉进一步提高,“十三五”实现圆满收官,高质量中心城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05.5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1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97.6亿元,增长2.8%;第三产业增加值74.7亿元,增长3.0%。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5.4:48.4:36.1调整为16.1:47.5:36.4。分季度看,呈逐季回升向好态势,一季度下降4.2%,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3.7%,四季度增长6.5%。

动能转换提质增速。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6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3.3%,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汉方制药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动能投资持续发力,全区“四新”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35.6%,同比提高17.5个百分点。丁鼎陶瓷、墨海生物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工业投资增长25.7%,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67.7%。服务业新动能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3]实现增加值49.7亿元,占服务业比重24.2%,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2.1%、13.0%。消费升级态势明显,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0%。电子商务网络零售额实现23.2亿元,增长109.3%。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新增绿色食品认证5个,新增家庭农场94家、专业合作社198家、龙头企业5家,新增土地流转、托管面积12万亩,土地规模化经营率达到70%,打造“一村一业”特色村120个。改造提升农村公路99公里,157个村约370公里的通户道路实现硬化,全域推行垃圾分类处理,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更加整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区125个贫困村,7374户、16400名(其中,享受政策贫困户4280户、7669人)贫困群众脱贫成效持续巩固提升。

二、农 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60.4亿元,增长4.4%,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分别为43.3亿元、1.9亿元、11.4亿元、0.9亿元、2.9亿元。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48.9万亩,增长0.8%,粮食总产量61.3万吨,增长2.6%;蔬菜播种面积15.3万亩,增长12.8%,产量98.4万吨,增长22.1%;棉花种植面积3285亩,增长109.0%,产量287.5吨,增长146.7%;油料种植面积3686亩,下降11.5%,产量1239.5吨,下降11.3%。
全年生猪出栏9.1万头,肉产量0.7万吨;牛出栏1.0万头,肉产量0.2万吨,牛奶产量3.6万吨;羊出栏7.2万头,肉产量0.1万吨;禽出栏201.8万只,禽肉产量0.3万吨,禽蛋产量0.8万吨。全年水产品产量0.3万吨。
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67.2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3698台,全年机耕面积3.8万公顷,机播面积7.1万公顷。
建成曲堤黄瓜省级产业园,产业园总面积约40万亩,以黄瓜和种苗为主导产业,总投资3.2亿元,产业园的建成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业“新六产”融合。打造“好味知济”区域公用品牌,建成“1+6+N”的农产品品牌体系。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7.9亿元,增长0.8%。规模以上工业[4]增加值增长2.6%。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2.1%,汽车制造业下降6.9%,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增长68.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下降1.9%,医药制造业增长16.0%,食品制造业下降8.0%。

企业效益稳步回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5.7亿元,增长0.4%;其中全年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的法人企业38家,过10亿元的1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4.2%,实现利润总额12.5亿元,增长1.4%。

2020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重点行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行业名称 增加值增长率(%)
通用设备制造业 32.1
汽车制造业 -6.9
金属制品业 -61.4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68.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9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9.8
农副食品加工业 -20.6
食品制造业 -8.0
医药制造业 16.0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完成49.8亿元,增长5.4%。46家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实现产值108.3亿元,增长8.6%。其中,省外完成产值2.7亿元,增长25.1%。签订合同额255.8亿元,增长28.1%。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144.4亿元,增长22.6%。

四、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4亿元,下降0.8%。其中,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0.6亿元,下降47.7%;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0.8亿元,下降0.3%。分城乡看,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8亿元,增长0.3%;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亿元,下降3.5%。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5]零售额6.5亿元,下降25.2%。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4亿元,下降25.3%;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0.1亿元,下降28.0%。

全年进出口总额26.5亿元,增长12.5%。其中,进口总额6.1亿元,增长15.4%;出口总额20.4亿元,增长11.7%。合同利用外资10217万美元,下降22.6%;实际到账外资1580万美元,下降57.8%。

五、交通、邮电、电力和旅游

年末全区机动车保有量13.8万辆,增长6.6%;出租汽车109辆,下降19.0%。年末公交线路17条,下降11.0%;公交营运车辆75辆,下降6.0%;全年公路客运量94.0万人次,下降40%。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5021万元,下降8.9%。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1万户,下降2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5.7万户,增长0.8%;互联网宽带用户16.5万户,增长1.2%。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3.4亿千瓦时,增长0.2%。其中,工业用电量6.5亿千瓦时,下降4.1%;农业用电量0.5亿千瓦时,下降3.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2亿千瓦时,增长3.0%。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9.8亿元,下降44.9%;接待游客171.8万人次,下降39.2%。

六、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1.7亿元,增长16.1%。其中,税收收入24.5亿元,增长4.6%,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7.4%,比上年下降8.5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9亿元,下降5.8%。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9亿元,下降3.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3亿元,下降3.7%;城乡社区支出8.9亿元,下降0.8%。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46.2亿元,增长16.8%。其中,住户存款230.5亿元,增长20.9%;非金融企业存款65.8亿元,增长27.0%;机关团体存款45.1亿元,下降5.8%;财政性存款4.7亿元,下降21.9%。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6.3亿元,增长24.8%。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81.4亿元,增长34.1%;住户贷款154.9亿元,增长20.4%。

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3.3亿元,下降12.0%。其中,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8.2亿元,下降25.7%;寿险公司保费收入5.1亿元,增长25.0%。各项赔付金额3.6亿元,增长9.1%。累计缴纳税款1.2亿元,下降41.1%。

七、城乡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30.9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0.8平方公里。 全年天然气供气量8024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量1880吨,城镇用气普及率100%。集中供热面积671.8万平方米,增长43.3%。自来水供水量1857万立方米,增长2.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54µg/m3,比上年下降1.8%;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71,下降2.39%;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全面消除劣五类水体。加快推进绿化提升,新建游园、景观节点等11处,实施裸土复绿6万平方米;完成新造林7000亩,补植苗木2万株,新增“省级森林乡镇”1个、“省级森林村居”5个,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5起,死亡17人,伤6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1.5%、34.6%、79.3%。其中,建设施工领域发生生产安全事故5起,同比下降50%;死亡4人,同比持平;伤2人,同比下降66.7%。道路交通领域发生生产安全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9起,同比下降60.9%,死亡9人,同比下降47.1%,伤1人,同比下降95.2%。其他工业企业领域发生生产安全事故1起,同比下降50.0%;死亡4人,同比上升300%;伤3人,同比上升200%。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区共有中小学学校47所,比上年增加1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初中17所,小学27所。学前幼儿园162所,比上年增加14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高中在校生11174人;普通初中在校生17405人;小学在校生39624人。

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7家,总数达到74家。新认定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增省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1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增市级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基地1家,新增市级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2家。新增市级院士工作站2家。R&D占GDP比重[6]0.88%。技术合同成交额完成1.65亿元。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科研机构或企业在济阳设立研发或成果转移转化机构6家。

九、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75.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5.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5.7%;第三产业投资增长5.4%。重点领域中,民间投资增长5.0%,占投资比重达52.9%。年末5000万元及以上投资项目83个(不含房地产投资项目),同比增加33个;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57个,同比增加17个。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59.4亿元,下降6.5%。商品房销售面积93.8万平方米,增长11.3%。其中,住宅销售83.5万平方米,增长10.1%。商品房销售额70.9亿元,增长10.4%。其中,住宅销售额63.4亿元,增长10.4%。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区拥有文化馆(站)及群众艺术馆8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有线电视线路4910公里,有线电视用户2.7万户。济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建成,文体中心综合场馆使用率大大提升。

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58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2个。卫生机构床位1800张,卫生技术人员3203人。建成全省第一家卫生监督信息中心,实现医疗机构规范执业线上监管。被列为国家首批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区。妇女儿童医院建设中。

全区拥有体育场地706个,篮球场214个,足球场47个,羽毛球场86个,乒乓球场420个。等级裁判员115个,等级运动员23人。全年组织运动会14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800人。获得市以上金牌38枚、银牌34枚、铜牌22枚。

十一、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80元,增长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404元,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36元,增长5.1%。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之比由”十二五”末的1.88:1缩减到1.84:1。

年末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2.1万人,基本医疗参保人数43.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1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821元/月,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7368元/年。新增城镇就业507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

注释:

[1]2020年统计数据为统计快报数或初步核算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济阳统计年鉴-2020》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由于我区与先行区统计事权未实现全面划转,公报中农业部分粮食种植面积,交通、邮电和电力部分全部数据,财政、金融和保险部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支出数据,城乡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部分建成区面积、天然气数据,教育和科学技术文化部分全部数据,卫生和体育人口部分全部数据,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部分居民收入、社会保险(除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外)、社会保障等指标均为含先行区三街道全口径数据。

[2]全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非营利性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5]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单位包括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

[6]R&D占GDP比重指标为错年使用2019年数据。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绿色食品、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土地托管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局;扶贫数据来自区扶贫办;教育、体育数据来自区教体局;科技数据来自区科技局;户籍、社会治安、机动车保有量、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区公安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相关数据来自区民政局;公用事业数据来自区公用事业发展中心;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城镇职工保险参保数据来自区人社局;环境保护相关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济阳分局;邮电数据来自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城市建设相关数据来自区住建局;公路里程、公路运输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农用机械化数据来自区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中心;林业数据来自区自然资源局;进出口数据来自区商务信息中心;文化数据、旅游数据来自区文化和旅游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健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知识产权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医疗保险类数据来自区医保局;金融数据来自区人行;保险数据来自区金融办;招商引资、外资数据来自区投促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济阳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