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区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深入实施“532”发展战略,聚力推进“三大工程”,持续扮靓“六张高新名片”,为常州高质量迈入“GDP万亿之城”贡献高新力量,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提质。
一、综合
综合实力再上台阶。经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2000亿元,达2118.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8.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平均2.9、2.3和1.3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达20.9%,较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8亿元,较上年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1075.02亿元,较上年增长7.9%;第三产业增加值1022.85亿元,较上年增长8.4%。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1.0:50.7:48.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23.5万元,较上年增长7.6%。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4.4亿元,较上年增长9.0%,占GDP的比重为6.8%,其中税收收入132.3亿元,较上年增长18.8%,税收占比为91.6%,占比列全市第一。税收收入中,增值税59.2亿元,较上年增长41.8%;企业所得税31.2亿元,较上年增长15.3%;个人所得税8.5亿元,较上年增长6.4%;契税收入7.8亿元,较上年下降31.2%。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保持平稳。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4%,其中,农业产值17.7亿元、林业产值0.7亿元、牧业产值3.1亿元、渔业产值7.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8亿元。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4%,其中,农业增加值14.2亿元、林业增加值0.4亿元、牧业增加值1.3亿元、渔业增加值4.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0亿元。
农业生产量稳质提。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5万亩,较上年增长3.0%,其中新增小麦田0.3万亩,新增水稻田0.1万亩;粮食总产5.2万吨,较上年增长3.6%;粮食亩产451公斤,较上年增长0.5%。全年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5.4万亩,较上年下降1.2%;产量13.0万吨,较上年增长0.3%;亩产2434.7公斤,较上年增长1.5%。年末生猪存栏2.7万头,较上年末减少31.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0.4万头,较上年末增长8.8%。新建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4个,完成年度投资9.3亿元。“常高新农” 入选全国供销合作社品牌建设优秀案例;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接受农业农村部等8个部门专家评估,获评较好等次。
现代农业发展高效。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新组建三井街道庄家股份经济合作社,全面完成股改档案数字化工作。在全省率先引入“区块链+”技术,建设“区块链+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一体化服务平台。新增经营性收入超500万元行政村7个,消除经营性收入低于100万元行政村2个。培育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2家、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3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固向好。入选全国工业百强区,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368.5亿元,较上年增长7.3%;产品销售收入4530.3亿元,较上年增长3.7%;利润总额460.2亿元,较上年增长14.5%。其中,1495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756.0亿元,较上年增长7.5%;产品销售收入4064.2亿元,较上年增长4.1%;利润总额360.2亿元,较上年增长15.6%。民营企业稳定大盘,全年1189家规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418.6亿元,较上年增长13.2%,占规上工业比重为64.4%,占比较上年提升3.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42.7亿元,较上年增长27.6%,增速高于规上工业12.0个百分点。骨干企业支撑有力,全年产值超亿元企业503家,较上年增加13家,实现产值3357.5亿元,较上年增长11.2%,实现利润总额345.5亿元,较上年增长18.4%,其中单体产值超50亿元企业10家,单体产值超百亿企业4家。全年产值总量前50位企业累计完成产值2114.5亿元,较上年增长17.1%,高于规上工业增速9.6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6.3%,占比较上年提升2.9个百分点。
主导产业能级跃升。全年917家规上“两特三新一智能”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020.4亿元,较上年增长9.3%,增速高于规上工业1.8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0.4%,占比较上年提升3.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1101.5亿元,较上年增长23.9%,拉动规上工业产值增长6.1个百分点,成为全区首个千亿级产业,新能源汽车电气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智慧能源产业实现产值577.3亿元,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503.1亿元,双双迈上500亿元新台阶。
新兴动能活力释放。全年373家规上新能源领域企业实现产值1886.5亿元,较上年增长23.7%,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0.4个百分点。167家数字经济企业实现产值841.9亿元,较上年增长17.7%,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2.4%,较上年末提升1.9个百分点。745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省口径)实现产值2584.6亿元(上报数),较上年增长11.6%,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8.8%,较上年末提升11.4个百分点。入围2023年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市级推荐名单项目5个,入选数量列全市第一。
数智培育成效显著。研究出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数字蝶变”。新增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7家。新增“星级上云”企业105家,总数突破500家,新增数及历年累计数均列全市第一。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位于全市前列;新认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1家,新认定常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7家,均列全市第一。
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充。全年174家列统资质建筑业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00.4亿元,较上年增长38.2%,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84.4亿元,较上年增长40.1%;实现营业收入210.8亿元,较上年增长21.5%;实现利润总额7.2亿元,较上年下降10.9%。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101.8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66.2%。建筑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1.5万元/人。新增竣工绿色建筑215.8万平方米;科创水镇三期新建项目成功获评省级绿色建筑品质提升示范项目;全年完成智慧工地创建32个,成功培育省优质工程奖“扬子杯”项目7个,市级优质工程奖“金龙杯”项目22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小幅下降。全区列统投资项目(含房地产项目)762个,较上年减少4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8.8亿元,较上年下降9.8%,其中工业投资256.1亿元,较上年增长0.8%,服务业投资212.4亿元,较上年下降19.9%。亿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保持增长,计划总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不含房地产项目)完成投资277.4亿元,较上年增长1.1%,其中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49个,较上年增加9个,完成投资115.2亿元,较上年增长6.7%。智慧能源和新材料产业投资增加较快,完成投资分别为23.7亿元和27.7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32.0%和10.3%。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和民间投资占比小幅回落,分别为20.0%和71.6%,较上年分别下降2.0和3.0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全年基础设施投资较上年增长13.3%,拉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为13.4%,较上年提升2.7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持续承压。全年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128.9亿元,较上年下降23.9%,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68.1亿元,较上年下降12.5%。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13.5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9.8%,其中住宅90.7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53.6%;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22.9亿元,较上年下降9.6%,其中住宅112.7亿元,较上年下降1.2%。根据区住建部门房产信息系统统计,年末全区商品住房可售余量为94.8万平方米,占全市余量的15%,去化周期为26个月,低于全市周期。
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全年7个省重大实施项目全部开工建设。78个在库市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8亿元,新入库项目30个,新开工项目26个,竣工项目24个,市重点项目年度目标任务均全面超额完成,其中竣工项目数列全市第一。
五、服务业
消费市场回升向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0.6亿元,较上年增长12.4%,其中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8.1亿元,较上年增长24.3%。新能源汽车消费热情较高,全年限上新能源汽车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8亿元,较上年增长286.8%;互联网零售发展迅猛,全年批发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5亿元,较上年增长148.8%;住宿餐饮业加快恢复,全年限上住宿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亿元,较上年增长33.1%。万达商业广场、江南环球港2家城市综合体商户实现销售额61.2亿元,较上年增长3.7%。
现代服务业平稳增长。全年392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6.2亿元,较上年增长9.2%,其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较上年增长47.5%、18.3%、16.0%,共同拉动规上服务业增长7.5个百分点。环球恐龙城获评省级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集聚示范区;认定省级两业融合试点企业4家,新增认定数列全市第一;认定市级服务业领军示范企业2家。
交通运输能力提升。常州港实现外贸出口量146.9万吨,较上年增长17.1%,集装箱吞吐量33.9万标准箱,较上年下降4.7%。常州国际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402.9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06.9%;货邮吞吐量2.2万吨,较上年下降28.5%。认定省级重点物流企业2家,新增认定数列全市第一;获评市级供应链创新应用示范企业3家、示范物流企业1家,获评数列全市第一。完成国能煤码头装卸能力提升工程设计审查;促成天合光能等企业“陆改水”业务;破解录安洲第九类危险品集装箱直装直取难题,实现动力电池运输零突破,全年累计完成装船作业5222标箱,累计发运新能源整车7558辆。
全域旅游加速发展。全年重点旅游景区接待人数人次5018.27万人次,其中江南环球港接待人数3500万人次,环球恐龙城接待人数1081.4万人次,新龙生态林接待人数186.62万人次,常州博物馆接待人数250.25万人次。累计拥有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3家;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个。年末拥有星级宾馆4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家,四星级宾馆2家。14个项目被纳入“532”重点文旅项目;环球恐龙城获评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江南环球港获评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单位;东南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单位;吟飞科技入选江苏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单位。
金融运行情况稳定。2023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157.1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28.1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7.5%、21.0%,其中制造业贷款余额448.9亿元,新增制造业贷款35.1亿元;存贷比为103.3%。“园区保”银政担合作方案优化升级,累计合作银行10家,年末在保余额9.5亿元,在保户数248户,累计支持企业441家,累计放款金额46.1亿元。龙城金谷(北区)获评“江苏省创业投资集聚发展示范区”,全年新增入驻各类机构220家,累计达472家,新增认缴注册资本100亿元,累计达528亿元。
股改上市持续突破。新增上市公司3家,增量列全市第一,累计培育上市公司21家;新增IPO申报企业7家,其中申报北交所4家,占全市、全省、全国比重分别为67%、20%和3%;提交省证监局辅导备案企业8家,数量创历史新高,在全市遥遥领先;新增股改企业6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创新层企业1家;市“龙腾行动计划”上市后备企业152家,其中重点后备企业60家,数量列全市第一。全年上市企业直接融资总额111.64亿元,其中首发融资12.99亿元,再融资98.65亿元。
六、开放型经济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6家,其中制造业企业15家;新批及单次增资协议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含)以上项目数10个,总投资1亿美元(含)以上新批及增资项目数5个。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协议注册外资7.2亿美元,制造业企业协议注册外资3.8亿美元,服务业企业协议注册外资3.4亿美元。全年实际到账外资8.5亿美元,产业类和高技术产业到账外资占比分别提升至70%和40%,实际到账外资和高技术产业到账外资总量均列全市第一。新增世界500强市级外资总部1个,全市首家、唯一;新增省级外资研发中心2家,全市唯二;新增市级外资研发中心7家,数量列全市第一;拨付6家外资总部和研发中心资金670万元;新增全市规模最大超亿美元QFLP基金1家;全年11个项目累计利润再投资1.49亿美元,规模保持全市第一。
对外贸易平稳推进。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298.0亿元,总量列全市第一,较上年增长6.4%,高于全市平均7.7个百分点,占全市比重达40.8%,首次突破40%。其中,出口总额997.9亿元,较上年增长11.6%,光伏产品、电动汽车、锂电池“新三样”出口额合计196.7亿元,较上年增长75.8%;进口总额300.2亿元,较上年下降7.8%。全年有进出口实绩企业2868家,新增150家;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524.4亿元,较上年增长19.9%;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进出口770.1亿元,较上年增长0.5%。对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583.1亿元,较上年增长8.2%。
跨境贸易服务提质。全年争取省市级商务发展专项资金近3500万元;研究出台《海外资信调查专项扶持政策》;举办稳外贸拓市场、重点企业海关高级认证政策培训等“商课了”系列活动5场;新增AEO高级认证企业5家;获评“2023~2025年度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企业15家;举办2023年常州国家高新区(深圳)跨境电商产业发展推介会,签约落户优质跨境电商项目6个;全年实现跨境电商进出口1774.11万元,较上年增长34.7%。
七、科技创新
创新主体持续壮大。全年新增独角兽企业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5家,瞪羚企业42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07家,总数达1371家;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完成“三高一资”项目63个;获评“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5个,占全市比重达47%。20657家企业获创新积分,筛选出科技型小微企业4459家;成功上线企业创新积分管理应用小程序,通过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等“科创积分贷”金融产品,为全区科技企业融资6.2亿元。
创新载体赋能增强。长三角碳纤维及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投运;光伏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获批;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开园,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正式入驻,总投资9.5亿元的20个重点项目集中签约;新增省级孵化器6家,市级载体9家;5家国家级孵化器和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优秀;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市级65家,列全市第一;新建联合创新中心1家、联合实验室2家。全年新增投用人才公寓6010套,累计建成投用人才公寓22653套,新增四星级人才公寓1家,三星级人才公寓7家,总数达12家,入选数列全市第1位。
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全年人才总量新增2.8万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QM计划)18名,入选数列全市第一;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A类(HJ计划)4名,包揽全市总量;入选博士后专项6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B类2名,入选国家外专项目4项;入选省“双创人才”12名、省“双创团队”1个、“双创博士”(企业创新类)项目7个;入选优秀省外国专家工作室1家;入选市“龙城英才计划”创业类领军人才84名,其中28名为新能源产业链项目,创新类领军人才20名。期末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9287件;期末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3.15件,列全市第一。全年发放质量品牌区级奖励315万元、标准项目区级奖励592.25万元,奖励力度列全市第一。新增国家级标准化试点2项,省级标准化试点3项,均列全市第一。
八、教育、文体和卫生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区共有中小学54所,其中高中3所,初中16所,小学3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十五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教学校1所;专任教师总数6322人,其中普通中学(含高中)2468人,小学(含特教)3854人;在校学生总数100724人,其中普通中学(含高中)34453人,小学(含特教)66271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均达100%。全年实施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23个,新增学位5970个,入选江苏省教育装备与教育融合发展典型案例学校2所。招聘“优才计划”毕业生50名,编内教师206名;第二轮“三名”培育工程组建成长营20个、培育室31个。省“课后服务学生活动优秀方案”获一等奖5个,评优课、基本功竞赛获市级一等奖35人次、省级一等奖10人次。推进托幼一体,提供托位720个。印发安全监管文件50余份,3所学校创成“五常”管理示范食堂。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开展2023“书香新北·幸福悦读”全民阅读系列行动暨第一届Book思议读书节活动,开展阅读系列活动 1000余场;结合长江文明实践带工作,在长江沿岸农家书屋、码头企业以及“长江一号”,打造一批长江沿岸秋白微书房;举行首届“春江花月夜”长江文化节,活动期间共开展舞台艺术展演、群众文化活动、艺术作品展览、文化培训讲座四大类活动数百场;全年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522场,惠及57个行政村,开展精品“送戏下乡”437场,引进滑稽戏、大型锡剧等精品戏剧共计演出 12 场,为农村群众提供了高质量文化供给。区级图书馆通过公共图书馆一级馆评估定级;秋白书苑常高新蔚蓝馆等2家空间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更新新建全民健身器材200套1955件。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全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05个,床位数2933张,卫生技术人员506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69人、注册护士2061人。奔牛人民医院新住院大楼、孟河中医医院ICU病房建成投用;孟河中医医院消化内镜诊疗中心和奔牛人民医院康复疼痛诊疗中心被确定为“江苏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十大相关功能中心”;春江人民医院获评“江苏省社区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增设市级医院专家工作室(联合病房)4个。打造“传承孟河医派,振兴中医国粹”中医药优质服务项目,引进省内外孟河医派传人及名中医15人来区坐诊;实施“杏林优才”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开展中医药文化“六进”宣传活动。成立区级社会心理服务指导中心,与区级家庭发展指导中心、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三合一”;家庭医生签约团队134个,签约医生924人。新增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评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先进单位。
九、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年末全区常住人口90.29万人,较上年末增长0.29%;城镇化率88.51%,较上年提升0.53个百分点。户籍人口63.89万人,较上年增长0.49%,其中男性30.79万人,女性33.1万人,分别较上年增长0.13%和0.82%;全年出生人口0.53万人,人口出生率5.92‰,人口自然增长率0.11‰。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929元,较上年增长5.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789元,较上年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729元,比上年增长6.6%,城乡收入比为1.79:1。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922元,较上年增长7.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036元,较上年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890元,较上年增长10.5%。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6.2%,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1.2%。
就业创业展现活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827人,创业带动就业14659人。新建高校引才工作站20家,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9853人次,新增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备案企业12家,新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家。开展线上线下招聘对接活动157场,提供就业岗位8.7万余个。创建省级创业基地1家、市级1家,发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4097万元,发放稳岗返还等补贴1.3亿元,惠及企业1.8万余家、职工23万人。
社会保障纵深推进。全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1811人、净增缴费6846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450元。新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4家,建设互助养老睦邻点4个,挂牌建设“新北区养老服务护理人才实训基地”2个;新北区获“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称号;新桥街道江湾社区创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入选全市唯一“全国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奔牛镇入选“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街道(乡镇)”。区托育服务协会成立,区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创成省普惠托育机构4家、省示范性托育机构1家、社区托育示范点1家,市级普惠托育机构4家。区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改造提升和龙虎塘街道省级示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建设完成。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费、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等7964.7万元;开展企业公益培训和校园应急救护培训等普及性培训和持证培训17387人次;累计建成红十字博爱家园12家;全覆盖建成“常善家园”慈善工作站151家;“打造党建引领示范社区残协”获评省残联系统2023年度创新创优项目。
十、城乡环境和应急管理
基础设施加强建设。全年完成交通路网政府投资25.67亿元,紫金山路、武夷山路、丽江路等市政道路顺利通车,长三角一体化-新北泰兴跨江联动快速连接项目、腾龙大道智慧快速路工程新北区段等25个项目稳步推进。完成新孟河工程投资1.2亿元,完成老桃花港整治工程投资1.6亿元。河道长效管理获省级考核第一等次,水利工程长效管理获优秀等次。成功创建骨干幸福河湖2条、市级示范幸福河湖2条、市级幸福河湖管护样板1条,打造幸福河湖26条。整治问题小微水体320个,创建区级小微水体河长制示范村5个,其中3个村获评市级幸福小微水体示范片区。创成第六批国家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PM2.5浓度 34.9 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79.2%,优良率与改善幅度均列全市第一;8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连续七年保持 100%。全年高质量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工程项目1436项,完成率100%。全面完成42家企业VOCs“一企一策”整治提升改造,对434个储罐开展综合整治。完成21条支流支浜消劣整治任务。提标改造农村陈旧垃圾房539座,新改扩建公厕3座。新北区中心公园成功升级为区内首个四星级公园,新改建口袋公园4个,实施绿化景观路3条;实现绿化覆盖率40.0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87平方米。高铁新城核心区绿色宜居城区项目被住建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奖;西夏墅镇东南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孟河镇郑塔里、奔牛祁家塘成功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奔牛镇获评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乡镇”;滨江毗陵潮水利风景区获评“江苏水利风景区”。
应急管理成效显著。全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较上年下降17.7%,死亡人数较上年下降26.8%。全年发现重大隐患301条,完成整改286条,整改率超95%。安全生产事前行政处罚立案228起,重大隐患立案92起,“一案双罚”立案132起,曝光企业69家。开展危化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发现隐患3026条、完成整改2942条;针对“九类违法行为”和“四类突出风险”,发现隐患6928条、完成整改6612条,拆违面积达27.6万平方米;整改整治使用瓶装液化气餐饮场所、企事业食堂隐患4368处;安装工业级报警装置并接入区瓶装液化气在线监测平台2667台;治理“危污乱散低”企业1164家,其中关停222家,提升942家。出台《工业厂房租赁安全生产条件审查流程》,审核厂房574家。督促指导完成火灾隐患整改9572处,“九小场所”配备专兼职消防安全员3508名,配备率达90.2%。完成企业班组安全员信息化管理5221家,覆盖面达90.1%。
注: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