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选择区域:>>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不动摇,积极应对挑战、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复苏态势明显,社会发展大局稳定。

一、综合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63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全市增幅2.8、1.4和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1亿元,同比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797.9亿元,同比增长4.4%;第三产业增加值813.4亿元,同比增长5.9%。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50.4:48.3调整为1.2:48.9:49.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2.8亿元,同比增长5.1%,占GDP比重为8.1%,其中税收收入113.6亿元,同比增长3.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85.6%。税收收入中,增值税48.6亿元,同比下降0.9%;企业所得税21.2亿元,同比增长7.4%;个人所得税6.1亿元,同比下降0.7%;契税11.6亿元,同比增长4.4%。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6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农业产值19.1亿元,同比增长8.5%;林业产值0.2亿元,同比持平;牧业产值3.0亿元,同比增长3.4%;渔业产值5.6亿元,同比下降3.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8亿元,同比增长2.1%。

农产品供给量质齐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1万亩,粮食面积增幅全市第一;总产量达5万吨,粮食亩产455公斤,比上年增加7公斤,其中水稻亩产633公斤,小麦亩产320公斤。全力推进立华、华发新改扩建项目,抓好现有猪场复产复工,全年生猪出栏7.6万头。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5.8%,占比提升幅度位列全市第一。与好集乐、明都等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开展精准对接,帮助农户牵线搭桥,同时解决农产品滞销和蔬菜供给不足的问题。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构建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

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全年新增薛家镇任葛村老西庄等6个村为新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高标准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计划,成为全省前20个完成三年目标任务的县(区)。全面开展规划发展村家前屋后整治和公共空间治理,全年累计建成180多个美丽宜居村。深入开展“万企联万村 共走振兴路”行动,引导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向农村聚集,涌现出富甲生物水产养殖、萝卜干文创工场等一批村企联建典型项目。

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年内全国第一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动产权证书在我区产生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率达99%,完成123个集体经济组织的赋码登记工作。全年投入农村低保对象大病补充保险150万元、教育补贴270万元,农户家庭财产保险投入272万元。开通省产权交易平台线上交易功能,完成线上交易42笔。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稳步回升。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980.1亿元,同比增长6.5%;产品销售收入2957.4亿元,同比增长5.6%;利润总额238.1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1206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534.3亿元,同比增长7.2%;产品销售收入2523.7亿元,同比增长6.0%;利润总额182.5亿元,同比增长10.5%。民营企业引领增长,全年规上工业民营企业实现产值1308.0亿元,同比增长11.7%,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51.6%,占比比去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87.8亿元,同比增长15.1%,增速分别高于规上工业4.5和4.6个百分点。骨干企业支撑有力,416家规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超亿元,比上年增加35家,实现销售收入2187.5亿元,同比增长7.9%,其中39家企业超10亿元。

特色产业持续发力。全年358家“两特三新”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62.3亿元,同比增长12.3%,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5.9%。其中,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6.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0.3%;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0%,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8.8%。

新兴产业发展良好。全年223家十大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373.7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4.2%,占比高于全市平均8.6个百分点,其中新医药及生物技术、航空装备、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产值分别同比增长18.0%、17.0%和11.9%。全年规上高新技术产业(省口径)完成产值1501.7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59.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3.7%。

智能制造质效并举。全年新增市级以上智能车间19个,累计拥有104个;其中省级以上36个,占全市比重为27.5%。市级亿元技改投资项目入库13个。新增市级以上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18个,累计拥有178个,占全市比重为31.9%;其中省级41个。获批江苏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全年新增星级上云企业87家,总数达到162家,其中新增五星级企业5家,四星级企业25家。通过江苏省“大中小企业融通型特色载体”认定,天合光能、新阳科技入选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简科技、维尔利环保新晋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三晶科技园、常州创业投资集团分别获评国家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建筑业发展保持平稳。全年132家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7.5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29.3亿元,同比增长8.5%;实现营业收入166.5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营业利润8.3亿元。完成房屋施工面积662.7万平方米。建筑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7.9万元/人,同比增长11.5%。

四、服务业

消费品市场逐步回暖。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3亿元,同比增长0.2%,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3亿元,同比增长1.2%,住宿餐饮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亿元,同比下降12.7%。组织开展“促消费、惠民生、助发展—新北区消费惠民月行动”“新北惠民购车节”等系列活动,累计发放各类消费券和购车补贴超1500万元。长江塑化、长贸中心、万商商贸等8家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331.6亿元,同比下降2.7%。万达商业广场、江南环球港两家城市综合体实现营业收入51.0亿元,同比增长16.2%。

现代服务业有序发展。全年343家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59.8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较快,分别实现营业收入94.9亿元和19.6亿元,同比增长18.7%和15.6%。复材(江苏)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江苏四海商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获评2020年省级数字商务企业。

交通运输总体稳定。全年规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44.9亿元,同比增长0.9%。常州港完成货物吞吐量5441.2万吨,同比增长2.1%,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9.4%。常州国际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225.5万人次,同比下降44.4%,实现货邮吞吐量1.9万吨,同比下降43.0%。

全域旅游顺利推进。全年重点旅游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其中5A景区环球恐龙城实现营业收入5.9亿元,接待游客605.9万人次。累计拥有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家,3A 级旅游景区3家,省星级乡村旅游区(点)8个,工业旅游区(点) 2 个。顺利入选第三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编印新北区人文旅游地图,创新举办“青年夜肆”“6.6龙城嗨购节”“龙城夜未央 醉美高新夜”等特色活动。

金融环境态势稳定。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358.8亿元,比年初增加190.4亿元,同比增长16.3%;贷款余额1324.7亿元,比年初增加220.4亿元,同比增长20.0%;存贷比为97.5%,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数达19家,比上年增加1家;金融网点108个,同比增长0.9%。

五、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7.2%,其中工业投入同比下降31.0%;服务业投入同比增长21.1%。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提高,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70.4%,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达20.1%。高耗能投资不断减少,在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带动下,全年投资额同比下降36.0%。

房地产投资支撑有力。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9.7%,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90.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6%,其中住宅面积157.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5.1%。根据常州市住建部门房产信息系统统计,年末商品房可售余量为299.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2.0%;其中住宅库存面积81.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0.3%。

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全年4个省重点项目开工率100%。54个年初在库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5亿元;28个新增入库项目已开工16个,完成投资25.8亿元;18个项目竣工投产,其中2个项目当年入库、当年竣工。191个区重点实施项目完成投资478.8亿元,东风汽车、合全(二期)等86个项目竣工投产。星宇智能制造产业园、合全新药生产和研发一体化项目等在库列统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达67个,比上年增加17个,投资额同比增长42.7%。

六、开放型经济

招商引资精准提质。全年新增外资项目(含增资)101个,协议注册外资1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0亿美元;其中,新增协议注册外资超3000万美元项目15个,新增总投资超亿美元以上项目4个,新批外资项目平均协议注册外资规模743万美元。利用外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到账外资企业52家,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到账外资6.9亿美元,占比86.3%。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有32家在区内投资设立外资企业45家,总投资35亿美元。

对外贸易发展平稳。按人民币计算,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870.7亿元,同比增长0.9%,占全市的比重为36.0%。其中,出口总额615.7亿元,同比增长0.2%,进口总额255.0亿元,同比增长2.6%,占全市比重分别为34.3%和41.1%。全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共2485家,比上年增加了480家;外资企业累计进出口549.3亿元,占全区进出口的63.1%。机电产品实现出口420.7亿元,同比增长1.3%,占全区出口总额的68.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69.4亿元,同比增长7.6%,占全区出口总额的27.5%。从出口市场来看,美国市场同比增长0.6%,韩国市场同比增长19.1%,东盟新兴市场同比增长9.6%,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213.1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区出口总额34.6%。

经贸活动创新开展。组织百余家企业参加广交会、金融服务专题云上推介会、江苏服务贸易云上对接交流大会、电子商务培训等各类线上经贸活动100余场,为企业“出海”寻找一条新航线。组织企业参加2020中国(常州)电子商务应用年会、上海进博会等线下经贸活动10余场。获批2020~2022年度省级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国际知名品牌14个、市级国际知名品牌21个,新增海关AEO高级认证企业5家。

七、科技创新

创新主体实力增强。全年组织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200项,其中国家项目立项4项,省级105项。全面推进高企三年倍增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累计达739家。年内新增入选潜在独角兽企业2家,累计5家;新增瞪羚企业41家,累计91家。新增省级工程中心17家,规上高企研发机构覆盖率达85.1%。推进紫龙药业等与省产研院共建联合创新中心达8家。

创新载体培育壮大。成功申报江苏省科技服务业特色基地,人工智能科创港正式开园,常州人工智能与仿生机器人研究中心、江苏集萃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应用技术研究院、江苏天汇空间信息研究院正式揭牌。孵化平台分级分类服务(培育)加快推进,龙琥光电孵化器获国家级认定,嘉壹度青年创新工场获国家级众创空间备案,新增省级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备案2家。西夏墅工具、三晶、龙琥、拨云等4家孵化器在省绩效评价中被评为“优秀”,占全市优秀比重为44.4%,13家企业在市科技服务业(创业孵化类)绩效评价中获绩效奖励,奖励总额位列全市第一。

创新要素愈加集聚。人才引育力度加强,入选省“双创计划”双创人才9名、双创团队1个,引进“龙城英才计划”人才114个。发明专利不断突破,全年申请专利16246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125件;授权专利1163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28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2.65件。加大科技金融支持,联合江苏银行开发“园融智慧贷”特色金融产品,发挥好“领军贷”“高企贷”“苏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优势,全年为科技企业融资3.5亿元。

八、教育、文体和卫生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中小学50所,其中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初中14所,九年一贯学校4所,小学29所;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5295人,其中普通中学2214人,小学3081人;中小学在校学生总数88879人,其中中学30376人,小学58503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均达100%。教育投入稳步增长,加快推进龙城高级中学等11个新建(改扩建)项目及新龙实验学校等11个续建项目,飞龙幼儿园等7个项目已竣工,对14个中考考点增设空调及改造电路,为23所中小学校改造教室照明;新增幼儿园学位810个、小学学位720个、初中学位1350个。教育人才加速培养,新增省教育家型校长培育对象1人,省乡村义务教育领军教师培育对象3人,市名校长18人,市名班主任20人,市学科带头人和市骨干教师117人,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5人,正高级教师4人。优质教育成果显著,创成首批市主动发展示范校4所,新增市新优质学校4所、市优质学校2所、市优质幼儿园3所。素质教育展现特色,新增区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10个、获评市劳动教育示范校7所、“全国校园篮球特色学校”2所、“江苏省体育特色(快乐体操)特色幼儿园”3所、“江苏省体育特色中小学”5所、市艺术特色学校5所;校本课程一等奖2个。学前教育稳步推进,出台《新北区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实施方案》,新建成2家托育示范点,开设1家幼儿园托班试点。

文体事业发展亮眼。有序推进文化总分馆建设,充分发挥区级总馆在公共文化建设中的辐射引领作用,区镇联动、共建共享,把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农村。积极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19场、社教活动和公益讲座150场,开展专家公益讲座送基层60场、文化结对乡村特色团队10支。恐龙园文旅集团入选“全国文化企业 30强”提名和国家主题公园服务标准化试点,江南环球港被评为全国体育示范项目。大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和文物安全工作,完成市级文保单位吴氏中丞第和历史文化遗存何正相故居的修缮工程并通过专家验收,推进市级文保单位良渚文化象墩遗址考古勘探、发掘工程。成功举办2020中国马拉松精英排名赛,持续推进体育惠民工程,科学布局公共体育设施,积极构建三级农村健身设施体系,推动30所学校对外开放体育设施,更新住宅小区自建器材、体彩公益金捐建器材,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8万平方米。

卫生事业有效发展。年末全区医疗卫生机构数221个,拥有床位数3138个,卫生技术人员4452人。疫情防控有力推进,累计规范设置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18个,设置发热门诊4家,开展应检尽检核酸采样6.3万人次。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北院区揭牌,启动区公共卫生康复中心建设,建成1家区级PCR实验室,13家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预检分诊规范化全覆盖,成功与省、市级医院建成医联体15个,新建1家省级、3家市级基层特色科室,有序推进5个常州市名中医工作室基层工作站、6个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专病)和21家规范化中医阁建设。家庭医生基层首诊签约全覆盖,共组建签约服务团队128个,特殊人群签约率71.85%。实施适龄儿童接种水痘疫苗工程,接种完成率95%以上。招引紧缺专业人才26名,招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18名。卫生健康成效突出,春江人民医院创成江苏省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2家医院成为国家“优质基层服务行”推荐标准,2家单位创成市妇幼健康规范化门诊示范单位。实施“医养结合促进工程”,全年新建3家康养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新增护理型床位102张,完成4家康养服务站和10家康养服务室的建设。

九、人口、民生与社会保障

人口规模保持稳定。年末全区户籍人口62.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5%,其中男性30.3万人,女性32.0万人,分别同比增长1.3%和1.6%。全年出生婴儿5830人,户籍人口出生率9.4‰,自然增长率2.7‰。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378元,同比增长4.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251元,同比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90元,同比增长6.2%,城乡收入比为1.89:1。全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8678元,同比下降1.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718元,同比下降1.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132元,同比下降4.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29.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0.8%。

就业创业稳中求进。全年新增城镇就业38372人,其中本地就业1264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879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781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6%,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5%。积极实施援企稳岗政策,出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保障企业用工十条举措,落实企业稳岗返还、失业保险、各类社保补贴及富民创业担保贷款等近2亿元,组织开展“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月”“春风送岗 职等你来”等活动70场,提供就业岗位5.9万余个。密切关注腾退企业员工安置再就业问题,禁捕退捕渔民就业安置率达100%。

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全年累计参保34.9万人,新增参保人数为25091人,净增缴费人数为17499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月均水平提高至378元,持续贯彻落实国务院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和省阶段性降低社保费率等政策,累计为全区2.24万家参保单位减免社保费24.0亿元。民生养老多点发力,年末拥有养老机构数15个,养老机构床位数4068张,全年新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1285张,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数的比重达89.75%,12家养老机构为民办实事适老化提升工程全部完工,薛家爱心护理院、贝慈369世茂苑等机构投入运营,年内享受政府购买上门服务老年人口数占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比例超22%。全年发放低保救助金1774.9万元、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5103万元、困难家庭临时救助金和低收入群体物价补贴515.6万元,申请慈善救助金53.65万元。

十、城乡环境和应急管理

基础设施优化完善。结合高铁新城规划统筹谋划3个交通发展规划,常泰过江通道、德胜河魏村枢纽、龙江路北延等项目有序推进。重点推进高铁新城、奔牛片区、沿江板块之间及内部路网建设,打通断头路,星港路、乐山路、嫩江路、新龙三路等15公里市政道路完工通车,紫金山路、浏阳河路等项目加速建设。新(改)建12座城区公厕、48座农村公厕,打造了汉江路公厕、河海路公厕、世茂绿地公厕等一批网红智慧公厕。提升“齐梁新途”省级农路品牌,完成农路改造20公里、危桥重建3座。实施37条道路周边环境综合提升工程,改造面积约15.7万平方米,其中太湖东路作为道板改造样板工程在全市推广学习,完成通江中路、晋陵北路精品街道创建工作。加强全区211个住宅小区的火灾防控管理,坚决治理消防车通道占用、堵塞、封闭以及高层住宅室内消火栓不能正常供水等突出问题。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全年完成投资9.51亿元,完成453个沟塘和5条河道的清淤疏浚,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位居全市前列,完成32处防汛隐患整改,确保全区汛期安全。

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臭氧和降尘“三控三减”,优良天数比率持续提升,国省考断面均达到Ⅲ类水质;持续以“增核、扩绿、联网”为主要手段,实施生态源保护、生态廊道等六大“生态绿城”建设工程,实现“增核”800亩,“扩绿”400亩,“联网”15公里;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新龙湿地公园、奔牛大运河景观带、巫山路、惠山路口袋公园等一批绿地公园建成开放,高标准实施马拉松精英赛配套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全年新增绿道7公里,新增绿地面积5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9.5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5平方米,成功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达标县。扎实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完成19个建成区小区、73个单位和18个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区和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全覆盖、农村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80%;试点智能化垃圾分类,完成15个省级生活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创建。完成143个已整治的城乡黑臭水体的效果评估及销号工作,建成污水管网60公里、一般自然村污水治理设施20个,完成50家“小散乱”临街商铺和阳台、单位庭院生活污水接管工作。

应急管理成效明显。全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大幅“双下降”,其中工矿商贸生产安全事故连续五年实现“双下降”,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修订完善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各类专项应急预案,突出开展铝镁机加工等行业领域实战化应急演练20余场。积极推进安全宣传“五进”“百团进百万企业”专题宣讲等活动,累计宣讲200余场,工业企业线上线下学习覆盖率均达100%;“安全生产月”期间,依托云平台在线开展“五云”系列活动,5000余人次上线参与;举办企业“两员”“三员”培训班83期,培训企业安全管理人员9171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