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淮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选择区域:>>

2022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紧紧围绕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四大工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特质鲜明的成绩单。

一、综合

综合实力迈向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1.14亿元,同比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4.51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3.98亿元,同比增长5.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42.65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4817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1.3:43.1:45.6。工业加速发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

经济活力不断提升。年末区市监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20370户,注册资本共计1128.46亿元;个体工商户61429户,实有资金数额87.37亿元。全年实现新增大个体2家,新增列统企业(不含投资)139家。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持续增强。全年农业生产气候基本适宜,粮食产量实现增长。全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9.2万亩,与上年持平。全年粮食总产量98.00万吨,比上年增加0.21万吨,增长0.2%。其中小麦总产37.95万吨,同比增长0.9%;水稻总产58.27万吨,同比下降0.3%。分季看,夏粮播种面积96.95万亩,下降0.3%;夏粮总产37.97万吨,增长0.9%。秋粮播种面积102.26万亩,增长0.3%;秋粮总产60.03万吨,下降0.2%。全年粮食平均亩产491.96公斤,比上年增产0.96公斤,同比增长0.2%。

林牧渔业总体平稳。年底生猪存栏29.85万头,增长1.8%;出栏53.71万头,增长4.5%;猪牛羊禽肉产量5.57万吨,增长2.6%;禽蛋总产量2.58万吨,增长28.6%;水产品总产量4.93万吨,其中淡水养殖4.58万吨,淡水捕捞0.36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稳中有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0%。其中轻工业增长13.2%、重工业增长6.4%。分经济类型看,集体工业下降34.2%,股份制工业增长10.5%,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下降8.0%。民营企业增长12.2%,其中私营工业增长19.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家。国家电网中全部工业用电量16.1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4%。工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今年,全区已有150多户企业进入“千企升级”培育库,文善电子、鸿富瀚科技、融昱药业被评为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目前,累计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户、省级11户、市级35户。施塔德电梯评为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我区已累计创成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3家,数量占全市总数的33%,位列第一。施塔德电梯、凡之晟远大等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今年我区新增星级上云企业44家,数量占全市总数的27%,位列第一。

企业效益稳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1.52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营业利润17.80亿元,同比增长43.5%;年末亏损企业46家,亏损面为17.0%。2022年完成规上工业应税开票销售333.1亿元。

建筑业实力保持增长。全年实现有资质建筑业企业总产值422.86亿元,同比增长8.3%;竣工产值278.43亿元,同比增长30.8%;全区有资质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9亿元,与去年持平;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52.32万平方米,同比上升1.4%;其中新开工面积971.70万平方米,同比上升17.0%;竣工面积1103.26万平方米,同比上升62.0%,竣工率22.3%;其中住宅竣工面积945.55万平方米,同比上升78.8%。

四、固定资产投资

规上投资稳步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5.8%。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同比增长22.8%,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92.6%。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24.8%。分类型看,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3.1%,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4.2%;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5.3%。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00.9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3.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1.9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4.6%。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2022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特大产业项目47个,其中10亿元以上4个,分别为润阳电子产业集聚平台、荣庆传动、英利新能光伏组件、中通四期项目;新竣工亿元以上重特大产业项目31个,其中10亿元以上1个,为百斯特食品智慧创享产业园项目。

五、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消费品市场稳健发展。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1.97亿元,同比下降0.8%,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3.06亿元,同比下降1.8%。批发业实现销售额324.74亿元,同比增长9.8%;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17.99亿元,同比增长5.4%;住宿业实现营业额7.15亿元,同比增长1.2%;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9.54亿元,同比增长4.0%。

对外经贸上升显著。全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4.83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全年协议注册外资额30517.8万美元,同比下降73.6%;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6102.2万美元,同比下降5.2%。

六、交通运输、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总体平稳。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223万人次,客运周转量0.79万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670万吨,同比下降3.2%;货运周转量12.79吨公里,同比增长4.8%。完成水路货运量1196万吨,同比增长0.08%;货运周转量31.7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1.4%。完成港口吞吐量1386万吨,同比下降4.6%。全区现有公路总里程233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33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81公里,一级公路162公里。拥有公共汽(电)车456辆,客运量223万人次。

旅游发展彰显活力。淮安区成功入选2022年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入选国家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十家,江苏省唯一;苏嘴镇大胡村、博里镇博里村、蓝水湾生态休闲农场、恩赐人民公园为2022年度淮安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乡村旅游点认定单位,累计接待游客11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8亿元。

七、财政、金融业

财税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53.47亿元,同比增长3.6%。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88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税收收入24.57亿元,同比下降11.4%;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70.4%。全年上划中央四税18.58亿元,同比增长0.8%;政府性基金收入62.17亿元,同比下降13.4%。

财税支出有所降低。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1.88亿元,同比下降11.1%。主要支出中,教育支出17.07亿元,同比增长3.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7.03亿元,同比下降5.3%;住房保障支出10.87亿元,同比增长2.2%;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90亿元,同比下降22.8%;农林水支出8.49亿元,同比下降23.3%。

金融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全区人民币存款余额729.46亿元,同比增长11.5%,比年初增加75.08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4.86亿元,增长16.6%,比年初增加67.77亿元,增速较去年上升6.8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675.30亿元,同比增长21.0%,比年初增加117.40亿元,增速较去年上升7.4个百分点。

八、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

科技创新不断增强。2022年全区发明专利授权48件,发明专利拥有量44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56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81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学校171所,其中普通中学36所,小学54所,幼儿园78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0492人,其中普通中学教师4297人,小学教师4070人,幼儿园教师1531人,职业教育学校教师563人,特殊教育教师31人,另聘请校外教师59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31427人,比上年减少4056人,其中高中生18969人,减少13人;初中生27945人,减少443人;小学生54813人,减少1740人;幼儿19040人,减少1949人。各类学校招收新生32266人,其中高中生6100人,初中生9469人,小学生7852人,幼儿5273人。各类学校毕业生36194人,其中高中生5918人,初中生9949人,小学生9338人,幼儿7698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60%,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98.49%、优秀率16.23%。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中国漕运博物馆获评“江苏省粮油5星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遂园书舍和海棠书屋2家公共文化空间入选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河下古镇城河步行街入选第三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开展“幸福淮安”、“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品牌活动,组织开展纪念周总理诞辰124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今年在漕运博物馆、淮安府署、沈坤状元府、吴承恩故居等景区景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含线上)50场次,参与文化活动群众超10万人次。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410个(不含诊所),其中医院6个、卫生院17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国家级卫生镇1个,省级卫生镇8个,省级卫生村195个;共有病床4739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386人,其中执业医师1487人、执业助理医师707人,注册护士2158人。

九、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根据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031元,较上年增加1794元,增长5.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32元,较上年增加1884元,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13元,较上年增加1545元,增长6.9%。按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9779元为主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60.1%;转移净收入增长最快,增幅为7.7%。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754元,同比增长5.1%。其中,交通通信类增速第一,增长9.9%;食品消费支出比重略有下降,恩格尔系数为30.2%。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940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6076人。稳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参保覆盖面持续扩大。2022年,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77万人,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8%。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开展生态碧水三年行动,入海水道北泓、渔滨河流域整治持续推进,新建污水管网24.6公里,国省考断面优III比例达100%,争取国家“山水工程”专项资金超亿元。扎实开展夏季大气污染攻坚、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等六大行动,完成重点治气工程93个,全市率先完成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任务,PM2.5浓度32.5微克/立方米、下降10.2%,优良天数比率82.7%。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新增造林572亩,创成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直接取整,分项与总项小数差异未作技术性调整。

(3)除注明外,所有增长或下降速度均为同上年相比较。

(4)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