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区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选择区域:>>

2020年淮安市淮安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淮安市淮安区统计局

2021年4月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执行中央和省市区委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恢复常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综合

综合实力迈向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6.10亿元,比上年增长3.4%,为全市首家迈入600亿元县区。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14亿元,同比增长2.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2.40亿元,同比增长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80.56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4996元。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为13.5:41.0:45.5。服务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

经济活力不断提升。年末区市监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6648户,注册资本共计850.3亿元;个体工商户53725户,实有资金数额75.3亿元。全年实现个转企183家,新增列统企业(不含投资)134家。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持续增强。全年农业生产气候基本适宜,粮食产量实现“双增”。全年全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6.54万亩,比上年增加2.2万亩,增长1.2%。全年粮食总产量96.72万吨,比上年增加0.7万吨,增长0.8%。其中小麦总产36.78万吨,同比增长0.55%;水稻总产57.87万吨,同比增长0.96%。分季看,夏粮播种面积94.55万亩,增长0.2%;夏粮总产36.85万吨,增长0.5%。秋粮播种面积101.99万亩,增长2.1%;秋粮总产59.87万吨,增长0.9%。全年粮食平均亩产492公斤,比上年减产2公斤,同比下降0.38%。

林牧渔业总体平稳。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1.11%。全年生猪出存栏26.5万头,增长174.61%;出栏45.01万头,上涨70.17%;;猪牛羊禽肉产量4.23万吨,增长39.3%;禽蛋总产量1.794万吨,增长1.36%;水产品总产量4.30万吨,其中淡水养殖3.87万吨,淡水捕捞0.42万吨。

农村发展成效明显。全力推进24个农房改善项目,竣工交付农房5957套,超额完成省市目标任务,石塘镇张兴社区等5个项目入选省市示范项目创建名录;山阳街道小岗村、平桥镇李前村创成市级特色田园乡村,流均镇都梁村成为全区首家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车桥镇入选省美丽宜居小城镇试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稳中有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3%。其中轻工业下降4.2%、重工业增长18.4%。分经济类型看,集体工业下降45.4%,股份制工业增长9.8%,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1.5%。民营企业增长4.8%,其中私营工业下降3.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3.5%。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家。国家电网中全部工业用电量13.1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工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3家、星级上云企业38家,鸿富翰科技获评省示范智能车间,苏盐井神获评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共创草坪成为全市首家主板上市民营企业,惠民交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淮安区入选2020年全省唯一的国家级“三品”战略示范城市。

企业效益有所回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2.83亿元,比上年下降2.5%;利润总额9.67亿元,下降31.6%。年末亏损企业38家,亏损面为16.3%。2020年完成规上工业应税开票销售267.66亿元、入库税金11.52亿元。

建筑业实力不断提升。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竣工产值273.6亿元,下降38%;竣工率达85.8%;全区建筑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1亿元,增长7.6%;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14.9万元/人,下降7.8%;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56万平方米,下降5.7%;其中新开工面积848.9万平方米,下降15.6%;竣工面积906.2万平方米,上升33.7%,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42.9万平方米,上升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规上投资有所下降。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7.2%。其中,民间投资下降21.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6.3%。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63.2%,占全部工业投资比重22.2%。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8.2%。分类型看,项目投资下降25.1%,工业投资下降45.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47.9%。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29.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2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7.7%。

重点项目稳步推进。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6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9个,实施10亿元以上项目6个,;新竣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3个,其中利群冷链物流、建筑总部经济产业园等4个10亿元以上项目。

五、国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

消费品市场略有回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2.99亿元,比上年下降3.6%。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00亿元,同比下降5.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回暖态势快于住宿、餐饮业。限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41.08亿元,同比增长27.0%;限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3.99亿元,同比增长10%;限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0.70亿元,同比增长7.9%;限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4.02亿元,同比增长4.5%。

对外经贸逐步回稳。全年全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为3.5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6%,其中出口额为3.38亿美元,同比下降9.9%。全年协议注册外资额90158万美元,同比增长192.3%;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2841万美元,同比增长2.7%。

六、交通运输、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总体平稳。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31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9450万人公里,同比分别下降 31.5%和 31.5%。完成公路货运量633万吨,同比增长1.8%;货运周转量11.95亿吨公里,同比增长0.3%。完成水路货运量1132万吨,同比下降2.2%;货运周转量30.96亿吨公里,同比增长0.09%。完成港口吞吐量1398万吨,同比增长0.57%。全区现有公路总里程 2277 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277  公里,高速公路里程81  公里,一级公路147公里。拥有公共汽(电)车562辆,客运量315万人次。

旅游发展彰显活力。扎实推进文化旅游提升活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序推进,河下非遗特色小镇入围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河下古镇城河街入选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单位,淮安区荣获“长三角最佳文旅融合城市”称号。

七、财政、金融业

财税收入基本平稳。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0.88亿元,同比增长0.2%。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66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税收收入22.47亿元,增长2.5%;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84.3%。增值税仍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主要构成,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38.2%;全年上划中央四税14.21亿元,下降8.9%。

支出结构不断改善。全区财政总支出114.33亿元,同比增长24.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合计85.72亿元,同比增长7.3%;主要支出中,教育支出14.83亿元,增长3.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48亿元,增长23.7%;农林水支出10.21亿元,增长23.3%。

金融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全区人民币存款余额601.53亿元,同比增长15.7%,比年初增加81.49亿元,增速较去年提升5.6个百分点。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70.61亿元,增长13.7%,比年初增加44.78亿元,增速较去年提升2.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491.18亿元,同比增长15.4%,比年初增加65.67亿元,增速较去年回落0.7个百分点。

八、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和卫生

科技创新不断增强。2020年全区专利申请量为1647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51件;专利授权量为137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6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43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58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学校176所,其中普通中学36所,小学校54所,幼儿园83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0902人,其中普通中学教师4456人,小学教师3978人,幼儿园教师1926人,职业教育学校教师517人,特殊教育教师25人,另聘请校外教师44人。各类学校在校学生128822人,比上年减少9502人,其中高中生18100人,增加1576人;初中生28374人,减少1502人;小学生58051人,增加200人;幼儿24113人,减少9798人。各类学校招收新生31443人,比上年减少8514人,其中高中生6680人,增加548人;初中生8473人,减少1306人;小学生8848人,减少726人;幼儿7400人,减少3520人。各类学校毕业生36525人,比上年减少4736人,其中高中生4943人,减少109人;初中生10206人,增加464人;小学生8642人,减少835人;幼儿12670人,减少185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巩固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44%,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达98.48%、优秀率14.48%。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实现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完成10个乡镇图书分馆、3个村级图书分馆的建设,建成恩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海棠书舍,建成蝴蝶厅遂园书舍。开展常态化演艺进景区活动,累计开展103场演出,累计受众达10万人。文物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完成120件馆藏破损字画的修复,完成博物馆数字化工程升级改造。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6个(不含诊所),其中医院7个、卫生院25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共有病床4638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303人,其中执业医师1463人、执业助理医师520人,注册护士2352人。新改建农村卫生户厕1.47万座,博里镇、朱桥镇创成省级卫生镇。

九、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95元,较上年增加1338元,增长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89元,较上年增加1212元,增长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5元,较上年增加1169元,增长6.2%。按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7069元为主要收入,占全部收入的62.3%;转移净收入增长最快,增幅为8.5%。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478元,比上年下降1.8%。其中,居住类增速第一,增长6.5%;食品消费支出比重略有上涨,恩格尔系数为31.6% 。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70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0676人,其中城镇困难群体再就业77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1.78%以内,保持在较低水平;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576人,城乡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8918人。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稳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参保覆盖面持续扩大。2020年,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3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98%以上,基本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99.25%。民生保障不断提升,城乡低保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统一提高到645元、累计发放低保金1.6亿元,向9515名低收入群体发放临时救助补贴725万元。慈善捐助扩面增效,慈善总会获评省“最具影响力慈善组织”。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空气质量总体良好,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0%,完成考核目标。PM2.5浓度从七月由升转降,年末为41微克/立方米。黑臭水体整治提质增效,疏浚整治农村河道66条,打造示范河道11条,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60%,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100%。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直接取整,分项与总项小数差异未作技术性调整。

(3)除注明外,所有增长或下降速度均为同上年相比较。

(4)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5)人口和就业人员数据以最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为准,本公报中不单独发布相关数据。公报中涉及的人均指标根据人口预计数计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