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经济社会运行平稳。
根根据县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我区完成生产总值296.5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82.4亿元,同比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199.3亿元,同比增长3.2%。三次产业比5.0:27.8:67.2。
一、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平衡发展。全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9.26 亿元,比上年增长5.1%。农业产值9.7亿元,比上年增长5.3%;林业产值1.02亿元,增长15.5%;牧业产值6.89亿元,增长2.5%;渔业产值4.9亿元,增长9.5%;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1.61亿元,增长11.3%。
全年粮食面积68.9万亩,粮食总产量29.82万吨,亩产432.85公斤,园林水果总产2.5023万吨,蔬菜总产26.14万吨。全年生猪存栏5.46万头,牛存栏1.62万头,羊存栏2.17万只,家禽存栏401.81万只;生猪出栏7.16万头;家禽出栏1308.81万只;肉类总产量2.69万吨,禽蛋产量2.36万吨,牛奶产量0.1万吨。
完成人工造林37.15亩,人工更新62.72亩,现有林地面积77858亩,森林覆盖率为8.05%。
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认证“三品一标”品牌1宗,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品牌13宗。新培育高素质农民110人,累计培育2000人。新发展农民合作社50个,新注册家庭农场68家。全区累计发展农民合作社982个,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个,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3个。累计培育家庭农场538家。
二、工业、建筑业
全区规模以上工业146家,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9.3%。分门类看,制造业产值增长16.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增长12.2%。分行业看,主导产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2.4%;金属制品业产值同比增长22.4%;机械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36.4%。分企业看,产值过亿元企业55家,完成产值287.7亿元,同比增长21.3%。新增企业25家,完成产值15.1亿元,同比增长682.9%。高新技术产业企业47家,产值同比增长21.9%,完成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9.9%。从营收利润看,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下降3.4%,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7.2%;全年共有42家企业营业收入过亿元。
全区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7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5.9亿元,同比增长19.2%。全年房屋施工面积 259.6万平方米,与去年持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6.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
三、固定资产投资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19.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项目3个,较去年同期实现零突破,占全部投资额比重0.8%;第二产业项目89个,完成投资额增长57.6%,占全部投资额比重22.2%;第三产业项目125个,完成投资额增长10.2%,占全部投资额比重77%。工业投资同比增长57.6%;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12.2%;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4.2%;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45.1%,总量占全部投资额比重4.6%;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7%,投资额占全部投资额比重68%。
房地产业完成投资71.6亿元,同比增长4.5%。商品房屋销售面积127.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商品房销售额126.8亿元,同比增长1.4%。
四、国内市场和外经外贸
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6亿元,同比增长0.1%。实现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销售额323.1亿元,同比增长15.8%。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实现销售额210.1亿元,同比增长15.4%;限额以上零售业实现销售额111.3亿元,同比增长16.5%;限额以上住宿业实现营业额1872万元,同比增长25.2%;限额以上餐饮业实现营业额1.5亿元,同比增长18.5%。
五、招商引资和旅游
今年以来,立足“双十园区”主导产业,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赴北京、上海、宁波、深圳、湖州、高邮、新余、济南等地考察对接了中包、爱朵、正威、东方基因、欧力特、赛维、博科等企业,疫情期间线上线下项目对接同步进行。全区累计走出去39次,请进来124次,在谈项目103个。先后组织召开了招商引资动员大会、产业强区集中签约仪式、宁波客商考察团河东行活动、山大客商考察团河东行活动等,累计签约项目80个,总投资374.1亿元。
2022年全区累计接待游客500.3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03亿元。汤河镇前张庄村获评第三批全省景区化村庄;沂州古城获评第二批山东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龙园被认定为第四批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华东野战军总部旧址暨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被评为山东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河东翔宇中医药观光工厂获评山东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称号;河东温水乡民俗文化园、河东沂州古城获评全市第二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鲁商知春湖酒店获评2022年市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沂州古城“梦回琅琊,盛世沂州”新春庙会连续第2年荣登央视一台朝闻天下;国庆期间观唐·温水乡登上央视《江河奔腾看中国》特别节目;全市文旅系统第二期新媒体培训班及“沂蒙之夏·炫临沂”启动仪式在河东举行,先后实施了“好客山东·品质河东”、“沿着沂河发现美”主题推介活动,“品质河东”旅游品牌越擦越亮。
六、财税、金融
全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亿元,同比下降0.7%(剔除相公、凤凰岭去年下半年同期数);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同口径增长2.5%。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43.3亿元,完成年初预算101.4%,同比下降7.2%。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8.3亿元,同比下降5.2%,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9%;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同口径下降1.4%,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9%;非税收收入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35.1%,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1%。
截至2022年底,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71.21亿元,比年初下降8.68%;贷款余额561.72亿元,比年初增长4.23%。
七、科技、教育和卫生
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7家,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山东省院士工作站1家。2022年共申请发明专利61件,授权1285件;全区商标有效数38525件,新增5032件(商标数据含沂河新区)。
全区辖区内各类公办学校73所,其中小学59所,初级中学9所,普通高中1所,区职业中专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专任教师5575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2850人,普通小学专任教师2517人,职业学校教师208人;全部在校学生共有97688人,其中普通中学生40642人,普通小学生57046人,职业学校人数12711人。
卫生工作逐步加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370家,其中:基层卫生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社区卫生服务站3家,门诊部14家,个体诊所84家,卫生所4家,医务室1家,村卫生室238家,飞机场急救中心1家,妇幼保健院1家,医院16家:其中有1处省属医院—山东省第一康复医院,2处市属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河东院区、临沂市肿瘤医院;13处民营医院—临沂河东医院、河东康复医院、临沂华侨眼科医院、河东区社会福利疗养院、河东广济医院、河东益康中医医院、河东煤山中医医院、河东康宇中医医院、河东汉唐中医医院、河东爱德康复医疗中心、河东城东康复医疗中心、临沂威高血液透析中心、临沂仁安血液透析中心。现有卫生技术人员5258名,执业(助理)医师1993人,注册护士2019人,执业医师数与注册护士数比例为0.98:1,开放床位5026张。
八、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80元,同比增长5.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012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48元,同比增长7.4%。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662元,同比增长0.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010元,同比下降1.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344元,同比增长4.3%。
全区企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6.57万人,其中离退休人数1.39万人,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1万人,其中退休人数0.38万人;全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38万人;全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4.2万人。全区新增就业人员12513人,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区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3.2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64亿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43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0.3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收入0.18亿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3.65亿元。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9.1亿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支出2.73亿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3.15亿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0.27亿元、工伤保险基金支出0.16亿元、发放居民养老保险金2.79亿元。(含沂河新区数据)全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7.3万人,其中,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人数70.6万人。
九、安全生产、生态环境
2022年全区共接报一般生产安全事故4起,死亡4人,未发生较大以上及有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全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全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38,同比改善8.0%。PM2.5、PM10、SO2、O3浓度分别改善7.1%、12%、16.7%和11.8%;优良天数271天,同比增加31天,优良率76%。2个省、市控考核断面年均值达标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