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阳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2

选择区域:>>

2022阳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统计公

阳谷县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阳谷调查队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部署要求,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坚定不移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全县总体经济呈现承压而上、稳中向好的态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

一、综 合

经济运行平稳,总量规模再上台阶。根据县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2年全县生产总值为330.1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0.68亿元,同比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2.18亿元,同比增长1.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47.3亿元,同比增长2.5%。三次产业结构为21.4:34.0:44.6。

 

 

城镇化率稳步提高。年末常住人口69.18万人,城镇化率47.3%,比上年末提高0.87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好于预期。城镇新增就业524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440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08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535万元。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比96.82%;初次就业人数746人,其中首次参加单位职工社会保险738人。全县城乡公益性岗位在岗位人数6157人。

二、重点战略与改革创新

动能转换成果凸显。“四新”经济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9%,占GDP的比重为33.7%,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十强”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增长10.01%,新一代信息技术增加值增长62.64%,新能源新材料增加值增长24.01%,高端装备增加值增长39.34%,高端化工增加值增长48.54%,现代金融增加值增长6.39%,文化创意增加值增长2.4%,精品旅游增加值增长3.7%,医养健康增加值增长5.43%,轻工纺织增加值增长18.36%。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85%,占全部服务业比重45.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产业转型积蓄动能。2022年,阳谷县获评为“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做大做强阳谷县特色优势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阳谷县人民政府成功入选2022年度山东省特色优势食品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优质食品目录产品名单,获评2022年度山东省畜禽加工特色优势食品产业强县。抓好企业梯度培育,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26家企业获评省级“专精特新”,申报成功率高达96%。2家电缆企业成功获选2022年山东省质量标杆企业。新增瞪羚企业1家;新增山东省创新型中小企业96家;新增市级产业集群2个;新增省级单项冠军企业3家。1家化工企业获选国家级绿色供应链,新增省级绿色工厂1家、市级绿色工厂3家。2022年成功申报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企业类、2021度)1人。全市唯一1人顺利通过2017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传统产业创新类期满验收,获评优秀并获得100万元资金奖励。

双招双引成效显著。2022年,全县新签约过亿元项目67个,计划投资额204.90亿元,已开工项目54个,开工率83.08%;2022年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7.96亿元,完成比例106.58%,综合成绩位居全市第一位。县主要负责同志外出开展招商活动24次,拜访企业(机构)60家。

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县新增授权发明专利73件,同比增长114.7%。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件。全县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00件,同比增长2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71件,同比增加1.21件。首次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认证企业6家,同比增长50%。全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8笔,其中发明专利质押6件,累计质押金额1.66亿元。2022年高价值发明专利96件,比上年新增22件,同比增长29.7%。

乡村振兴谱写新篇章。建成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个,6个美丽宜居乡村安置区全部交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37户、123人及211个产业项目纳入防返贫暨乡村振兴智慧云平台动态监测帮扶系统。用好自主申报小程序,畅通农户自主申报渠道,共纳入动态监测13户、46人分类落实帮扶措施。督促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脱贫户制度,全县2654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脱贫享受政策户和动态监测户,做到全覆盖、无遗漏。全县脱贫户实现务工就业人数3969人,其中公益岗安置724人。28户脱贫户已列入危房改造计划,下达改造资金共7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44万元、省级29万元,目前已有8户开工建设。

三、农 业

农业生产稳步提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3.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5%。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播种面积161.52万亩,同比增长0.01%;总产15.81亿斤,同比增长1.15%;单产489.46公斤/亩,同比增长1.14%。其中,夏粮种植面积82.06万亩,总产量7.77亿斤,同比增长0.25%,单产473.56公斤/亩,同比增长0.33%;秋粮种植面积79.46万亩,总产量8.04亿斤,单产505.88公斤/亩,同比分别增长0.02%、2.03%、1.93%。

蔬菜产量步增加,瓜果种植减少蔬菜播种面积47.17万亩,同比下降1.2%;总产204.59万吨,同比增长4.7%;单产4336.8公斤/亩,同比增长6.0%。瓜果播种面积0.53万亩,同比下降40.1%,总产2.03万吨,同比下降41.9%;单产3776公斤/亩,同比下降2.9%。

畜牧生产续向好。年末生猪存栏31.05万头,同比增长10.06%;出栏41.86万头,同比增长7.03%。牛存栏0.79万头,同比增长9.72%;出栏0.54万头,同比下降20.58%。羊存栏5.12万只,同比增长3.22%;出栏9.59万只,同比增长19.13%。家禽存栏2203.08万只,同比增长0.73%;出栏11324.36万只,同比增长7.31%。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14.99亿元,按现价计算,同比增长10.01%。农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明显。全县拥有规模养殖场182家,市级以上现代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场48家,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9%。累计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处、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国家级产业强镇1个、省级产业强镇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十亿元镇3个、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1个、省知名农产品品牌9个,培育省级以上示范社51家、省级以上示范农场10家,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技术推广,成功创建大金堤渔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美丽渔场1处。

四、工业

工业经济发展稳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1.1亿元,同比增长0.2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工业用电量16.46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59.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7.17%,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19.54%,营业收入利润率为-0.29%,比上年下降1.4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0.42%,产品产销衔接良好。

建筑业发展基本稳定。2022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36家。建筑业总产值30.2亿元,同比增长3.5%。

五、服务业

服务业支撑有力。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4.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3.85%,占全部服务业比重45.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6.24亿元,同比增长7.9%。

交通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152.152公里,其中国省干线公路104.188公里,县道304.846公里,乡道504.737公里,村道2238.381公里。全县乡镇、建制村通客车比例均为100%。年末,全县营运性运输车辆11131辆,其中营运载货汽车10656辆,载客汽车199辆、巡游出租车160辆、公交车116辆。全县借助“四好农村路”、“城乡交通一体化”等有利政策,坚持客货邮资源相融合,统筹发展邮政快递物流行业。年末共有邮政、京东、顺丰等11家快递品牌入驻,2022年处理邮政快递4000余万件。

六、固定资产投资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3%。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1.5:22.6:75.9调整为2.0:19.0:79.0,第三产业投资占比较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全县制造业投资增长6%,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3.7%。民间投资增长16.1%,占全部投资的比重66.5%。“十强”产业投资增长10.4%,“四新”投资增长22.7%。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4.9%,占全部投资比重较上年提高6.8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投资稳中有升,销售面积下明显。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3.8%;商品房销售面积66.4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0.7%。其中,住宅投资34.61亿元,同比增长3.1%;住宅销售面积52.0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9.1%。

七、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承压恢复。2022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7亿元,同比下降0.9%。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四行业运行态势逐渐向好,1-12月份,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6%,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6%,住宿业营业额同比下降5.7%,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2.7%。

市场供需平衡。疫情影响下,药品类销售大幅提升,中西药品类快速发展,限额以上单位中草药及中成药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69.2%。高端产品需求增强,限额以上单位新能源汽车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8.1%;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商品销售额比上年增长72.3%。

  

网上消费有所回落。限上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销售额20193.9万元,同比下降11.6%。

八、财政、金融

财政平稳运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7亿元,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比上年同期下降13.79%。其中税收收入9.91亿元,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下降16.77%,税收占比7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57亿元,同比增长0.83%。民生支出36.68亿元,占比80.49%。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95亿元,同比增长31.17%,卫生健康支出3.59亿元,同比增长16.93%,教育支出11.72亿元,同比增长3.53%。

金融信贷保持稳定。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39.08亿元,余额同比增速9.0%。比年初增加46.73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38.72亿元,比年初增加53.33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367.54亿元,余额同比增速12.0%。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46.84亿元,比年初增加13.26亿元。

九、民生保障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12元,同比增长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45元,同比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42元,同比增长6.6%。

   

重点工程项目加速推进。2022年实施市政项目34个,完成投资6.6亿元;改造提升28条道路,新改建城区道路28.8公里,铺设雨水管网40.1公里,污水管网36.9公里,改造合流制管网12.33公里;新增口袋公园4处,海绵城市面积0.148平方公里。

设施管养水平稳步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及时维修、处置突发事件。设施完好率保持在95%以上;城区道路绿化完好率达90%以上;辖区内11292盏路灯亮灯率保持在95%以上;织密筑牢防汛安全网,编制《阳谷县城市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

社会保障扎实稳固。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6.47万人、6.82万人、3.35万人、6.87万人和4.89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5.14万人和64.15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2417元/月。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60元,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最低标准分别由580元、280元提高至610元、320元。医保电子凭证激活人数及开通应用定点医药机构分别为64.09万人和257家。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35人,月人均保障标准656元,比上年提高了42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053人,月人均保障标准503元,比上年提高44元。投入资金47万余元,为全县237户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开展情暖夕阳行动,投入资金106万余元,为全县1067名失能经济困难老年人提供助洁助医等“六助”居家养老服务。新增养老机构2处,护理型床位254张。培训养老院长和护理员共计510人。

保障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全县棚户区改造新开工7个项目共计3758套;2022年棚户区改造项目基本建成任务为718套,2022年底实际完成2599套,完成率362%。2022年阳谷县实施整治改造11个老旧小区,26栋楼,985户,建筑面积84982.53平方米,已全部完成改造。

十、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所、中小学4所,投入使用幼儿园3所。新建、改建93套周转宿舍,建筑面积3592.76平方米。新招聘教师273人,其中特殊教育专任教师14人,幼儿教师215人(含2名公费师范生),职业教育教师44人,有效改善了全县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年龄和知识结构,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对一所民办学校进行回购,增加公办学位3660个,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在校生占比达95%以上。按照“零拒绝”“全覆盖”的原则,扎实做好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工作。进一步完善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联动工作机制,依法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平等适宜义务教育,2022年,阳谷县被评为山东省第二批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示范区。

体育事业全面推进。成功举办阳谷县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活动。受疫情影响,2022年共举办全民健身运动会赛事活动10余项次,其中社会力量承办占80%以上,全民健身事业基础不断夯实。城区内全民健身辅导站总数达到了35个,全县18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了体育总会,国家一、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达到4600余人。青少年体育特色凸显。体教结合,进一步推动地掷球进学校、入课堂,将地掷球项目纳入全县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老年体育有序开展。结合“十一”、“九九老人节”等重要节日节点在城区各大广场举办各种健身展演活动,举办各种群众参与度高的老年健身活动项目培训班。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2022年年末,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8个,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运河包括1段6点、景阳冈遗址)、省级14处、市级24处,县级26处。现有非遗项目170个,其中,国家级1个(张秋木版年画)、省级9个(张秋木版年画、阳谷木雕、阳谷古阿邑达仁堂张氏阿胶糕技艺、阳谷寿张黄河夯号、景阳冈陈酿酒传统酿造技艺、阳谷石佛鲁庄造纸、阳谷顾氏红木镶嵌技艺 、孟氏手针法、阳谷柘木弓箭制作技艺)、市级41个。文化惠民深入人心,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5000余场,受众面达40余万人次,“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770场,放映农村公益电影1万场。推动精品剧目创作,创作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其中:歌曲类7件、曲艺类3件、美术及书法(摄影)作品70余幅。创排的《图啥》小剧小戏被评为山东省“厚道齐鲁地 美德山东人”优秀主题情景小戏优秀作品,获得补贴2万元。报送的《七级古渡和娘娘坟的传说》获得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2022年“蓓蕾艺术工作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优秀奖。美术作品《浩瀚江河 源自小溪》在聊城市“展望·四时——二十四节气”作品展中获得优秀奖。舞蹈《振兴乡村唱起来》、谷山调《去任留犊》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2022年群众文艺创作作品征集评选活动获得最佳作品奖,舞蹈《丰收中国年》、音乐快板《大妈抗疫》获得优秀作品奖。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新冠疫情防控以来,组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疫情防控文件、政策、知识进行各类培训,累计培训6000余人次,累计培训核酸采样人员3700余人次,信息采集人员1300余人次。全县共有核酸检测设备88套,日最大检测能力达7.04万管。全县共设立了41个愿检尽检核酸采样点,5个24小时采样点。组织了52轮全域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检测人次达2600余万人次。截至2022年12月30日,全县新冠疫苗累计接种1657459剂次。现拥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004个,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247人、执业医师1133人、执业(助理)医师 672人,共计6052人 ,床位4172张。累计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96个,签约30.31万人。县人民医院已拥有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1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建有“泰山学者”杜怡峰教授、袁双虎教授二个工作站。县中医院已建成市级特色专科1个、省级特色专科2个、国家级特色专科1个、山东省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建设科室2个、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个。县医院牵头的医共体已建成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癌症中心等六大中心,中医院牵头的医共体已建成消毒供应中心和后勤服务中心。新建县中心医院,目前一期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预计2023年10月份可投入使用。

十一、能源、环境、应急管理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27.49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53%。其中,全行业用电量22.5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3.32%;城乡居民用电量4.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3%。

大气综合污染指数4.63,排全市第5名,综合指数、PM2.5、PM10、NO2同比分别改善2.5%、4.3%、6%、6.9%,优良天数268天,同比增加13天,环境空气优良率为73.4%,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水环境质量省考核断面达到四类水质标准,市考核断面均达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2022年平均气温15.0℃,年降水量750.6毫米,年日照时数2300.3小时。

全县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7起,死亡5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12.5%和16.7%。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注:1.本公报中资料均为初步统计数(快报数)。

2.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的绝对数为现价总量,增速是不变价增速。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4.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年营业收入1000万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教育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等行业: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社会工作。
5.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农村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事业、行政单位以及城镇个体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建设项目投资,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开发项目投资。
6.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7.资料来源:本公报中就业数据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产业转型数据来自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双招双引数据来自县经合中心;知识产权数据来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乡村振兴数据来自县农业农村局;交通事业数据来自县交通运输局;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人行;居民收入来自县农调队;重点工程项目数据来自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社会保障数据分别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民政局和县医疗保障局;保障安居数据来自县房地产服务中心;医保数据来自县医疗保障局;教育数据来自县教育和体育局;体育事业数据来自县体育运动服务中心;文化事业数据来自县文化和旅游局;社会用电量数据来自县供电公司;环境数据分别来聊城市生态环境局阳谷分局、气象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县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