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困难挑战,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和抗击疫情取得显著成果,全市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全市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总量
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4%,居丹东第1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5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55.5亿元,下降0.8%;第三产业增加值106.6亿元,增长3.3%;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7.6:21.4:4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866元,比上年增长8.3%。
年末全市市场经济主体69,265户。其中,企业12,958户,个体户56,307户。全年新注册市场经济主体6,783户。其中,企业1,413户,个体户5,370户。
2018-2022年东港市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2%。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0%。
全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8.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35.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4万公顷,增长0.1%;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2万公顷,下降0.3%。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为86.0:14.0。粮食作物中,水稻播种面积4.3万公顷,与上年同期持平;玉米播种面积2.6万公顷,增长0.5%。经济作物中,蔬菜播种面积4,914公顷,下降2.4%;草莓播种面积4,692公顷,增长6.0%。
全年粮食产量54.9万吨,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水稻产量35.8万吨,增长3.7%;玉米产量17.8万吨,下降6.7%;大豆产量1.0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他粮食产量0.3万吨,增长10.4%。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8,621吨,下降20.0%;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9.5万吨,增长2.8%;草莓产量21.3万吨,增长10.8%。
2018年-2022年东港市粮食产量
单位:吨
全年林木采运7558立方米,增长3.6%;食用坚果产量4.4万吨,增长2.6%。
全年肉类总产量11.3万吨,比上年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2.2万吨,下降21.8%;牛羊肉产量886吨,增长36.0%;禽肉产量9.0万吨,增长12.5%。禽蛋产量3.9万吨,增长14.6%。牛奶产量5153吨,增长24.4%。全年生猪饲养量49.6万头,下降15.1%。其中,生猪出栏26.8万头,下降18.9%;生猪存栏22.8万头,下降9.8%。家禽饲养量6,957万只,增长15.7%。其中,家禽出栏5,173万只,增长18.3%;家禽存栏1,783万只,增长8.7%。
全年水产品产量53.2万吨,比上年增长6.0%。其中,海水产品产量50.2万吨,增长6.1%;淡水产品产量3.0万吨,增长4.3%。
年末有高标准农田面积8000公顷,比上年末增加3300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不包括渔船)61.9万千瓦,比上年末增加2,784千瓦。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6.1亿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139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下降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下降1.3%。
分类型看,规模以上内资企业(134户)产值下降0.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下降17.2%,外资企业产值下降12.3%。
分门类看,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下降1.0%;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值下降10.7%。
分行业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涉及21个行业大类,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食品加工企业55户,产值比上年增长5.0%,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4.5%;纺织业、纺织服装和服饰业、制鞋业等纺织服装企业20户,产值下降2.6%,占比为7.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医药化工企业7户,产值下降0.1%,占比为5.1%;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等装备制造企业38户,产值下降10.8%,占比为24.7%。
2022年东港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行业构成
单位:%
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163.1亿元,负债总计121.3亿元,资产负债率74.4%。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67.6亿元,比上年增长0.3%;利润总额2.7亿元,增长48.7%;工业产品产销率为 96.7%;实现出口交货值 36亿元,增长8.9%。成本费用利润率1.7%。
2022年东港市规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同比增长(%) |
大米 | 吨 | 20,789 | -24.1 |
饲料 | 吨 | 136,749 | 13.5 |
精制食用植物油 | 吨 | 1,882 | 35.6 |
鲜、冷藏肉 | 吨 | 183,717 | -3.8 |
冻肉 | 吨 | 179,486 | -16.9 |
冷冻水产品 | 吨 | 122,820 | 0.9 |
乳制品 | 吨 | 6,429 | -19.8 |
食用盐 | 吨 | 1,530 | -90.0 |
机制纸及纸板(外购原纸加工除外) | 吨 | 42,739 | -35.2 |
化纤长丝机织物 | 万米 | 207 | -17.7 |
服装 | 万件 | 2,014 | -9.7 |
鞋 | 万双 | 13 | -17.5 |
铸钢件 | 吨 | 15,375 | 1.6 |
自来水生产量 | 万立方米 | 1,680 | 1.2 |
钢结构 | 吨 | 5,641 | 44.4 |
金属压力容器 | 吨 | 12,144 | -17.1 |
水泥 | 吨 | 70,338 | -4.4 |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9.5亿元,比上年增长4.1%。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产值28.4亿元,下降3.3%。其中,建筑工程产值25.5亿元,下降9.1%;安装工程产值1.0亿元,增长41.9%;其他产值1.9亿元,增长218.8%。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共签订工程合同额45.4亿元,比上年下降6.0%;房屋施工面积14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3%。
四、服务业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3亿元,比上年增长0.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7.3%;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7亿元,下降6.9%;金融业增加值24.4亿元,增长4.9%;房地产业增加值13.7亿元,下降4.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6.1亿元,增长6.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1.8亿元,增长3.6%。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9家,营业收入6.6亿元,比上年增长4.3%。
五、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0.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5%,建设项目投资下降9.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4.5%,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1.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4.8%,三次产业投资结构比为12.2:23.0:64.8。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7.8%。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投资比上年增长2.3%;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15.2%。非国有经济投资中,民间投资增长14.9%。
全年有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187个。其中,亿元及以上建设项目29个,占建设项目总数的15.5%。东港市口腔医院异地新建项目、东港市富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水产品深加工项目、凤东线(东边线)东港至赤榆段改建工程、2022年农村公路新建大中修危桥改造和安防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2018年-2022年东港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
六、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亿元,比上年下降5.0%。
其中,181家限额以上单位实现零售额22.2亿元,下降3.0%;限额以下单位实现零售额27.1亿元,下降10.3%。
2018年-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速
分经营地看,全年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8.2亿元,比上年下降5.6%;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1亿元,下降3.1%。
分消费类型看,全年商品零售额40.6亿元,比上年下降1.5%;餐饮收入额8.7亿元,下降18.6%。
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7,572万元,比上年增长53.8%。
2022年东港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单位零售类值
零售类值 | 零售额(亿元) | 同比增长(%) |
粮油、食品类 | 7.1 | 38.7 |
汽车类 | 3.5 | 10.7 |
石油及制品类 | 1.5 | -10 |
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 | 0.9 | -33.4 |
服装、鞋帽、针织品类 | 0.7 | -26 |
中西药品类 | 0.3 | -26.4 |
七、交通运输
全年公路货运量778万吨,比上年增长0.4%;货物运输周转量423,67万吨公里,与上年持平。全年公路客运量2,819万人,增长18.8%;旅客运输周转量34,405万人公里,增长3.0%。全年水路客运量31万人,增长6.9%;旅客运输周转量351万人公里,增长2.9%。
年末全市普通公路通车里程2,145公里。其中,国道182公里,省道147.8公里,县道155.6公里,乡道571公里,村道1088.2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8.6公里。其中,丹大高速73.4公里,丹海高速18.1公里,疏港高速17.1公里。
八、财政、金融
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31.8亿元,比上年下降16.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4亿元,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5.5%。其中,税收收入8.3亿元,下降6.4%,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47.7%;非税性收入9.1亿元,增长20.7%,占52.3%。
2018-2022年东港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
全年财政支出总计57.7亿元,比上年增长27.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9.9亿元,增长22.9%。其中,教育支出7.9亿元,增长4.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2亿元,增长32.3%;卫生健康支出2.7亿元,增长44.1%;节能环保支出0.4亿元,增长64.0%;农林水支出10.7亿元,增长97.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3亿元,下降4.6%;城乡社区支出5.1亿元,下降12.4%。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43.3亿元,增长9.3%。其中住户存款689.7亿元,增长13.7%。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35.2亿元,增长9.4%。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16.6亿元,增长6.7%;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18.6亿元,增长10.9%。
2018-2022年东港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单位: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实施科技项目22项,其中省市地级科技项目9项,东港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13项。全年实施丹东市科技后补助项目29项,累计资金275万元。
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78家,本年新增11家;瞪羚企业5家,本年新增2家。
全年注册商标1025件,累计6154件。
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9件。
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24家,完成产值16.2亿元,比上年下降8.4%。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0.6亿元,增长73.7%;新材料产业产值5.8亿元,下降1.1%;生物产业产值6.0亿元,下降2.9%;新能源产业产值1.5亿元,下降40.9%;节能环保产业产值2.3亿元,下降10.2%。
全年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研发经费3.1亿元,比上年增长3.2%。其中,规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3.0亿元,增长2.7%。规模以上企业中参与研发人员1335人,增长28.1%;取得有效发明专利161件,下降8.0%。
年末全市共有普通类学校105所。其中,小学64所,初中30所,高中4所,公办幼儿园5所,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学校各1所。全年义务教育及高中在校学生43,204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22,870人,初中在校学生11,130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9,204人(含职教中心高中班)。全年义务教育及高中拥有教职工4,856人,其中专任教师4,136人。
十、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拥有文化事业机构21个。其中,文物事业机构1个,图书馆1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19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中公共
文化馆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8个。
年末全市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9家,旅行社(含分支机构)27家,星级以上饭店2家。
年末全市拥有调频转播发射台1座,广播电台自办节目1套,全年播出时间7378.5小时,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7%。全市有电视转播发射台3座,电视台自办节目1套,电视全年播出时间6570小时。有线广播电视转播干线网络总长1550公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70%。
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424个。其中,医院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1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专科疾病防治院2个、妇幼保健院1个。417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个、卫生院14个、村(农场)卫生室249个、门诊部9个、其他医疗机构143个。年末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以下均为实有床位数)3515张,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医院2473张,下降7.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29张,增长156.0%;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3张,下降85.6%。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322人。其中,执业医师1276人,执业助理医师331人,注册护士1856人,其他技术人员859人。
全市有各类体育场地1,426个。其中,室外体育场地1,383个,市内体育场地43个。城乡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2.31平方米。全市有单项体育协会24个,各级别社会体育指导员1,801人。
十一、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92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工资性收入7728元、经营性收入9409元、财产净收入(成本法)1808元、转移净收入3947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023元,比上年下降2.4%。其中,食品烟酒消费支出5135元,居住消费支出2752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129元,其他消费支出6007元。
2018-2022年东港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5.7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3.7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2万人。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0.5万人。年末参加失业保险3.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4.6万人。年末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9335人。其中,城镇居民684人,农村居民8651人。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4家,提供床位2115张。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2家,床位1010张,入住731人;民办养老机构12家,床位1105张,入住816人。
十二、能源、环境和城市建设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9.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8.1%。其中,原煤消费量下降6.5%,电力消费量下降15.6%。六大高耗能行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3.2万吨标准煤,下降11.8%。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7%。
全年平均气温为9.0℃,比上年下降0.8℃。年降雨量1165.6毫米,比上年增加155毫米。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62天,比上年增加12天。二级以上优良天数比例99.2%。全年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26微克/立方米, 比上年下降3.7%,全年细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45微克/立方米,下降15.1%。
年末全市自来水售水量1680万立方米。其中,生产运营用
水779万立方米,公共服务用水136万立方米,居民家庭用水 736万立方米,其他用水29万立方米。
全市全社会用电量19.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2%。
年末城市天然气供气管道长度246.8公里,储气能力12万立方米。全年城市天然气供应总量1,676.9万立方米,销售量1,649.9万立方米。其中,居民家庭用量410.1万立方米,集中供热用量30.7万立方米,汽车加气用量976万立方米,工商业用量233.1万立方米。年末全市有天然气家庭用户5.1万户。
年末全市供热管道长度(主管网)130公里,供热能力560吨/小时/兆瓦。全年供热总量335万吉焦,供热面积99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供热面积737万平方米,公共建筑供热面积253万平方米。
全市污水处理能力7万立方米/日,全年污水处理量1,650万立方米;干污泥无害化处置能力24吨/日,干污泥无害化处置量4,688吨。
年末全市城区绿化覆盖面积922.9公顷,绿地面积876.3公顷。公园13个,公园面积215.9公顷。其中,水域面积76.1公顷。
全年改造城镇老旧小区9个,涉及居民5131户。
十三、人口
年末户籍人口579,403人。其中,男性人口289,027人,女性人口290,376人,男女性别比为99.5:100。
全年出生人口2,480人,死亡人口5,51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2‰。户籍人口中,0-17岁人口62,777人;18-34岁人口104,358人;35- 59岁人口246,305人;60岁及以上人口165,963人。
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常住人口55.0万人。
注释:
[1]本公报中2022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指标数据在年报时可能还有调整。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及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规定,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5]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各种登记注册类型的法人单位以及个体经营进行的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投资项目,不包括军工和国防项目。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统计范围为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7]规模以上服务业:一是统计范围为年营业收入2000万及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二是统计范围为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类,教育三个门类,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三是统计范围为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8]货物运输周转量:指在一定时期内由各种运输工具实际完成的货物运量与相应的运送距离的乘积之和。
[9]旅客运输周转量:指在一定时期内由各种运输工具实际运送的旅客人数与相应的运送距离的乘积之和。
[10]可吸入颗粒物: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微米的颗粒物。
[11]资料来源:本公报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肉类产量、禽蛋奶产量、生猪及家禽饲养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东港调查队;高标准农田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林业数据来自市林业和草原局;水产品产量数据来自市渔业渔民渔船管理局;公路、水路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东港市支行;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文化、旅游、电视、体育数据来自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广播数据来自市委宣传部;卫生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局;科技项目数据来自市发改局(科技局);市场主体及专利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基本养老保险数据来自市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事务服务中心;就业、工伤保险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养老服务、低保数据来自市民政局;气象数据来自市气象局;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数据来自丹东市生态环境局东港分局;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社会用电量数据来自国网东港市供电公司;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