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 合
地区生产总值。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3.9亿元,增长9.4%。从GDP的季度两年平均增长情况看(剔除疫情导致2020年基数前低后高的因素,使用两年平均增长更能科学反映总体经济运行情况):上半年两年平均增长6.9%;前三季度两年平均增长7.8%;全年两年平均增长8.1%,增速稳中有升。
从三次产业发展情况看:第一产业增加值70.41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690.31亿元、增长8.5%,其中建筑业增加值54.39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383.18亿元、增长11.7%。经济结构继续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9年的6.14:63.68:30.18调整优化为6.15:60.35:33.5,其中第三产业比重年均提升1.66个百分点。总体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经济运行呈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2720元,增长7.8%。
财政收入。2021年,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01.36亿元,增长22.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38亿元,增长21.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35亿元,增长12.7%。
二、农业
农业生产。2021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3.92亿元,增长5.9%,其中:农业产值28.69亿元,增长4.6%;林业产值0.18亿元,增长11.1%;牧业产值10.93亿元,增长14.9%;渔业产值81.33亿元,增长5.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79亿元,增长5.3%。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1.95亿元,粮食播种总面积17.3万亩,产量7.08万吨。
主要产品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水产品总产量20.12万吨,增长5.1%,其中:海水品产量11.88万吨,增长3.6%;淡水品产量8.24万吨,增长7.3 %。牛奶产量0.07万吨,增长6.1 %;肉类产量2.14万吨,增长12.3%;禽蛋产量17.09万吨,增长7%;蔬菜产量68.86万吨,增长6.2%。年末生猪存栏10.01万头;生猪出栏19.95万头。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2021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95.64亿元,现价增长17.1%。按企业规模分 :大型工业1822.48亿元,增长18%;中型工业795.44亿元,增长17.5%;小型工业861.18亿元,增长14.5%;微型工业16.52亿元,增长39.5%。按行业分:食品饮料加工业157.19亿元,增长14.6%;纺织业2383.18亿元,增长11%;羽绒加工及制品业36.41亿元,下降9.2%;冶金业428.36亿元,增长48.8%;机械工业123.45亿元,增长6.7%;电力生产供应业45.79亿元,增长6.9%。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7.7%。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8%。
2021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30.7亿元,增长59.5%,其中:内资企业207.5亿元,增长73.1%(其中:私营企业206.3亿元,增长74.1%);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2.7亿元,增长33.7%;外商投资企业10.5亿元,下降3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8.22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85%。
建筑业。2021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25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10.46亿元。实现增加值54.39亿元,增长8.6%;实现利润总额7.16亿元;实现税金总额9.37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87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2021年,全区入库统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11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2%。全区民间投资增长24.8%。
2021年,全区完成房地产投资224.87亿元,增长72%。按构成分:建安投资148.59亿元,增长94.5%;土地购置费69.93亿元,增长35.6%。按工程用途分:住宅投资158.04亿元,增长108.3%;办公楼投资23.04亿元,增长32.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3.38亿元,下降11.7%。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205.79万平方米,增长21.3%,其中:住宅增长24.4%,销售额增长12.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增长趋缓。202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亿元,24.9%。从增长情况来看:一季度增长30.6%;上半年增长25.7%;前三季度增长22.3%;全年增长24.9%。
六、对外经济
对外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2021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7.74亿元,完成全年目标150%;进出口总值完成280.77亿元,增长47.1%。其中,出口完成78.79亿元,增长63.3%;进口完成201.98亿元,增长41.6%。完成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610.13亿元,增长16%。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2021年,全区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40.31亿元,增长22.5%。客运周转量34217万人公里,增长20.7%,其中:陆运34013万人公里,增长20.8%;水运204万人公里,增长2%。货运周转量114437万吨公里,增长29.1%,其中:陆运89858万吨公里,增长33.5%;水运24579万吨公里,增长15.3%。空港旅客吞吐量904万人次,增长2%;空港货邮吞吐量15.27万吨,增长27.3%。
邮电业务平稳发展。2021年,全区邮电、移动机构单位36个,共有电话6.07万部;移动电话64.88万部,其中天翼18.52万部。全区邮路总长度373公里、农村投递路线1804公里、邮政储蓄年末余额47.38亿元。完成电信邮政移动业务总收入7.83亿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32亿元;移动业务总量4.03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48亿元。
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499.9万人次,增长13.6%,旅游总收入44.79亿元,增长8.5%。至年底,有6个国家3A级旅游景点、3个国家2A级旅游景点,有四星级旅游饭店1家、三星级旅游饭店2家,本地旅行社11家,另有旅行社服务网点30个。
八、金融
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2021年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不含保险和证券机构)22家。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152.43亿元,比年初增长7.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3.42亿元,比年初增长7.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408.3亿元,比年初增长14.1%,其中:企业贷款增长8%,个人贷款增长22.4%。
九、教育和科学事业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我区2021年教育民生补短板、为民办实事、城区幼儿园扩容工程、滨海新城教育配套工程等共安排学校建设项目43个,建筑总面积65.34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40.64亿元,2021年度计划投资1.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2.25亿元,完成率118.42%。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484人,在校生4278人,毕业生816人。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06人,在校生207人,毕业生65人。全区共有162所公办中小学校,其中:教师进修学校1所,中学30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99所。普通中学在校生36468人,增长5.0%;招生12720人,增长0.3%;毕业生10617人,增加6.7%。小学在校生56716人,增长0.36%;招生9462人,增加2.5%;毕业生8990人,减少0.5%。全区幼儿园(含小学附设学前班)151所,在园生25063人,入园率达98.97%,增长0.02%。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62人。
科创能力有效提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家,列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1个、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10家,入选省“独角兽”“瞪羚”企业各3家,新认定省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各1家,阿石创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承办2021数字中国创新大赛·智慧医疗赛道全国总决赛、首届5G云游戏产业博览会暨云游戏产业高峰论坛等大型活动,国家邮政局快递大数据东南研究院落地,福建纵腾网络研发中心竣工,设立国际协同创新人才大数据平台、海创汇三创中心等科创载体。开展“好年华·聚福州”等引才留才活动,引进大数据、健康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博士30名、硕士202名。
产业支撑更加有力。实施新型显示、纺织冶金等14条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引进福米产业园等重点项目,93个“数字·绿色”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24.7亿元。新增“上云上平台”企业120家,新建标准厂房74.5万平方米,落地全省首个“零碳工厂”。大东海实业、恒申集团、永荣控股入围2021中国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 强。闽威科技等15个项目入选省级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800亿元。博思软件产业园等31个“数字福州”项目完成投资34.4亿元,移动数据中心等22个“新基建”项目完成投资28.5亿元,新建5G基站530个、电动汽车充电桩245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体事业加快发展。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演出12场次。开展新一轮古厝普查登记和保护利用工作,公布历史建筑42处,修缮不可移动文物9处,新增市级文保单位4处,获评省级非遗项目1个、市级传承人2人、市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2个。承办世界女子围棋暨世界人工智能围棋大赛等国际体育赛事,开展全民健身活动30场次,建成南山智慧体育公园。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集团化管理模式,推动区总医院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统筹卫技人才招聘和健全120急诊急救网络、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建设。卫生健康项目加快推进,滨海新城综合医院(一期)项目、湖南镇卫生院建成投用,区人民医院、省康复医院长乐院区以及文武砂街道、罗联乡卫生院新院等4个项目加快推进。2021年,全区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446所,其中区直卫生单位6家,区直医疗机构4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所,乡镇卫生院13所,社区卫生服务站、 村卫生所、医务室(卫生站)、门诊部、诊所共410所,民营医院6所,急救中心1所,区医院拘留所卫生所1所。医院床位数2555张,全区公立医疗机构职工总数3409名,其中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675名。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实施2021年全民健身工程,投入498.68万元提升改造5个行政村(社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新建更新50条健身路径。实施2021年城市社区足球场工程,投入163.49万元,新建5个五人制足球场。实施智慧体育公园建设,投入300万元,建成长乐区智慧体育公园南山体育公园。组织开展2021年长乐区全民健身运动会等8场赛事活动,组队参加各类上级赛事。培育发展体育社团组织,扶持体育社团举办3场赛事活动。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本底更加靓丽。空气质量保持优良。全年空气优良率达99. 73%。全面推行“林长制”,设立林长308名,完成造林绿化8500亩、森林抚育1.3万亩、“村植千树” 69 个村,探索实施面积约3.5万亩的滨海新城碳汇造林项目。开展“斩乱去污”散乱污治理攻坚,整治散乱污企业(场所) 378家。河湖水质改善提升。严格落实“河湖长制”“河长日”,实行河湖物业化管理,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立河湖治理基金,整治入河排污口2448个,完成26条、总长28.6公里的河道清淤。完成22个农村“千人以上”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治理水土流失6000亩。竣工滨海污水厂提标改造工程,动建空港污水处理厂、下洋临时污水处理站,建成污水管网69公里。
十二、民生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76.86万人,其中:0—17岁的人口占20.4%;18—34岁的人口占21.2%;35—59岁的人口占39.8%;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18.6%。全区常住人口81万人,人口出生率7.4‰,死亡率6‰,自然增长率1.4‰,城镇化率63%。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032元,增长8.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438元,增长11.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37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778元,增长18.3%。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5.1%。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全年区财政用于民生领域支出累计66.5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8%。358个“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扎实推进,92个民生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55.5亿元,23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完成投资11.2亿元。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3313人,再就业609人。创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9家,建成农村幸福院5家、长者食堂10家,为1.5万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力量增强,区慈善总会等社团组织累计发放救助金2622.6万元,受益群众3.8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