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中区统计局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21

选择区域:>>

2021年,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呈现稳中向好、量质齐升态势,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平稳。经济南市统计局统一核算并反馈,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6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亿元,同比增长1.6%;第二产业增加值229.5亿元,同比下降0.7%;第三产业增加值930.5亿元,同比增长9.2%。三次产业比重为0.1:19.8:80.1。

财政税收稳中有进。全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8.5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税收收入89.8亿元,同比增长9.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82.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2亿元,同比下降10.1%。实现区域税收总额230.8亿元,同比增长31.7%。

动能转换提档加速。“四新”经济成为增长重要引擎,全区“四新”经济增加值达到475.2亿元,现价增长15.6%,占GDP比重为40.9%,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对全市“四新”经济增长贡献率10%。

人口保持平稳增长。全区常住人口91.51万人,较2020年的增加了0.75万人。城镇化率96.3%,高于全市22.1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全区新增市场主体数量20997家,个转企数量975家。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02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7173万元,林业产值2140万元,牧业产值20816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99万元。所占比重分别为:22.4%、6.7%、65.0%、5.9%。农作物播种面积4078.6公顷,蔬菜播种面积58.7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19050吨,蔬菜产量2899吨,水果产量3737吨。肉类总产量2949吨,禽蛋总产量4339吨,牛奶总产量329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运行平稳。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38.6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5%。规上工业完成营业收入597.6亿元,同比下降5.6%;实现利润总额14.0亿元,同比下降35.2%。54家规上工业企业中,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达17家,亏损企业9家,亏损企业亏损额2339.9万元,同比增长233.8%。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区资质内建筑企业150家,比上年增长22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9.2%。完成建筑业增加值90.9亿元,同比下降3.5%,建安投资同比下降1.3%。

四、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贸易

消费市场持续复苏。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3.9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219.8亿元,同比增长12.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分别实现零售额84.0亿元、124.0亿元、2.1亿元、9.6亿元,分别增长13.7%、11.4%、18.7%、16.2%。全区完成限上销售额(营业额)947.7亿元,增长40.2%,高于全市14.1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增长较快。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12.9亿元,同比增长12.5%;实际利用外资4.38亿美元,引进市外投资202.89亿元。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平稳。全区实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0%。新开工项目个数198个,同比增长48.9%,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146.2%。从投资结构看:房地产完成投资103.5亿元,同比下降21.4%;工业投资同比增长78%,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96.3%。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14.7%。

六、教育、科技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2021年,拥有初级中学23所,在校学生22256人,毕业生6135人,专任教师2972人。小学56所,在校学生68271人,毕业生8193人,专任教师3153人。幼儿园184所,在园幼儿36471人,专任教师3103人。

科技创新实力增强。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254家,新备案市级以上众创空间4家,新备案市级以上孵化器1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家。全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425件,高价值发明专利1130件。全年发放知识产权专项资金540.1万元。处理知识产权类案件28起。达成质押融资9笔,同比增长200%;质押金额3136万,同比增长213.56%。

七、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728元,同比增长8.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270元,同比增长8.3%。

社会保障更加稳固。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5929户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2575人次;全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8894户次、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4019人次。

(注: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率均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