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龙泉驿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高质量发展攻坚年”主题,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都都市圈建设等国家、省、市重大战略机遇,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奋力推进“一高地三区”建设,全区经济持续稳定恢复,韧性活力不断增强,民生保障稳步提升,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一)地区生产总值
根据成都市区(市)县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04.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2%(下同)。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9.8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48.9亿元,增长7.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5.6亿元,增长7.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2.6:61.8:35.6调整为2.0:63.1:34.9。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1271元,比上年增长5.0%。
全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08.3亿元,增长6.1%,占GDP比重为4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亿元,增长34.3%;第二产业增加值380.4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221.2亿元,增长11.4%。民营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9:63.5:35.6调整为1.1:62.5:36.4。
(二)财政税收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05亿元,增长6.7%;其中地方税收68.61亿元,增长7.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85.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0.77亿元,增长8.0%,其中,教育、卫生健康、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分别增长5.4%、11.8%、8.3%。
(三)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1%。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6%,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7%,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8%。分产业看,一产业投资增长0.3%,工业投资下降11.2%,三产业投资增长6.2%。
二、国民经济各行业
(一)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含农、林、牧、渔服务业)32.33亿元,增长3.9%。全年粮食种植面积4.19万亩,增长7.4%;蔬菜种植面积5467公顷,比上年增加63公顷;水果种植面积7732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1.39万吨,增长8.6%;蔬菜总产量14.96万吨,下降0.6%;园林水果总产量14.08万吨,下降2.7%;肉类总产量980吨,下降5.4%。
(二)工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7%,其中,汽车工业增加值增长12.9%;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增长33.0%;石油化学工业增长7.8%;食品、饮料及烟草工业增长8.0%;冶金工业增长7.2%;建材工业增长7.9%;机械工业下降3.0%;轻工行业下降22.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32.5亿元,增长9.9%;利润总额137.1亿元,增长5.8%;利税总额461.5亿元,增长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为99.3%,比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
(三)建筑和房地产业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1.1亿元,下降0.6%。房屋施工面积1597.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8.2万平方米。
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95.5亿元,增长5.8%。商品房销售面积244.9万平方米,增长18.9%。
(四)交通运输、仓储与邮电业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47.0亿元,增长7.2%。邮电主营业务收入9820万元,增长7.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1.4万户,增长5.4%;移动电话用户140.1万户,增长8.0%;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9.4万户,增长4.4 %。
(五)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6亿元,增长15.0%。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8.8亿元,增长1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5.8亿元,增长22%。按行业分,商品零售额203.5亿元,增长8.6%;餐饮收入61.1亿元,增长43.5%。
全年限额以上企业12个商品大类中8个大类实现正增长。其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1.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7.3%,汽车类增长23.1%。
(六)金融业
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60.2亿元,增长5.3%,占服务业比重11.5%。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367.5亿元,增长6.6%;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018.6亿元,增长20.0%。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金融机构93家,上市公司6家,其中2021年新增上市公司1家,IPO融资额9.96亿元。
(七)旅游业
全年接待游客1809.55万人次,增长66.8%;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00.37亿元,增长91.4%。年末境内有星级旅游饭店1家,A级旅游景区6个,共接待游客约910.28万人次,其中洛带古镇(含金龙长城)接待游客452.51万人次,桃花故里接待游客210万人次,蔚然花海接待游客102.95万人次,好秾人有机农庄接待游客42万人次。
三、新经济培育和对外经济
(一)新经济新动能培育
实施新场景新产品双百工程,积极参与承办市“双千”发布会,全年采纳新场景98个,新产品95个;落实机会清单发布机制,发布“城市机会清单”80余条;新增新经济企业注册数2550户,累计培育“双百”企业6家、新经济梯度企业34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61家,增长23.7%;首次通过高企认定企业达到63家,复审企业达到32家,全年累计达到261家,增长27.9%,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457.91亿元。
(二)对外经济
围绕产业转型、城市升级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基金招商、平台招商,成功引进百亿级项目中航锂电;联合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12家金融机构举办“绿色金融进龙泉 低碳发展促升级”活动,全年引进重大项目19个,实际到位内资163.52亿元,外商投资实际到位32.03亿元;完成进出口总额184.2亿元。
四、人口、人民生活和民生保障
(一)人口
年末户籍人口总户数31.06万户,比上年增长4.57%,户籍总人口78.54万人,增长3.26%,其中,男性38.71万人,占49.3%,女性39.83万人,占50.7%;乡村人口21.13万人,占26.9%,城镇人口57.42万人,占73.1%;全年出生人口9649人,死亡人口187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9.89‰。年末常住人口135.60万人,增长0.59%,城镇化率为94.2%。
(二)社会就业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236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7690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878人,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3490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55万人,失业率3.48%。
(三)社会保障
年末各种社会福利性收养单位20个,床位4152张;全年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6.56万人,同比增长21.5%;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11.75万人,参保率95.8%;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6.47 万人,增长0.6%;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2.31万人,增长2.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97万人,增长8.5%;参加工伤保险27.5万人,增长10.7%。
五、社会事业
(一)教育
年末普通小学39所,在校学生65957人,专任教师3154人;普通中学31所,在校学生36934人,专任教师2939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6649人;驻区高校13所,在校学生13635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088人;幼儿园135所,3岁以上在园幼儿49828人,专任教师3321人。幼儿园公办学位占比维持在51%,普惠园学位覆盖率达81.4%。
(二)文化体育
年末体育场地有4946个,博物馆17个,影院15个,公共图书馆三级总分馆图书总藏量为78.64万册,增长2%(其中区图书馆图书总藏量为52.37万册,增长6%)。全年举办各类体育活动178场次,参加体育比赛7万人次,观看体育比赛50万人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43万人次。
(三)卫生健康
年末医疗卫生机构有630家,比上年增加91家;拥有床位数5689张,比上年增加516张。医院、妇幼保健院、卫生院、社会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6142人,增长8.23%,其中,执业(助理)医生2283人,增长7.4%。卫生防疫人员395人,增长29.1%。孕产妇死亡率0/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44‰,婴儿死亡率2.72‰,分别控制在9/10万、4.5‰、3‰以下。截至年末,全区境外输入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69例,其中:确诊病例43例,无症状感染者26例;11家医疗机构具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
六、城市治理和应急能力
(一)基础设施
年末建成区面积101.44平方公里,已移交管护城市道路561条,面积1465.9万平方米。37个大运会重点项目建成竣工,其中“大运村”全面建成,“一场三馆”建成投用、高质量承办体操等三项国家级系列赛事,大运会主场馆入选40个中国新地标;东西城市轴线、大运直联通道开放通车;东安湖公园“一湖一环,七岛十二景”景观全面呈现,央视等主流媒体展示东安新城形象达2000分钟,覆盖上亿观众,东安新城成型成势,认可度、美誉度日益提升。
年末境内公路总里程1096.39公里(含厦蓉高速东西轴线改建段18.94公里),比上年下降21.7%。其中,高速公路87.3公里,市政道路总里程555公里,增长4.3%。
年末公交线路长度849.25公里,公交车线路102条,新增6条;公交在册汽车1096辆。
(二)公共事业
全年自来水供应总量 11995.6万立方米,增长8.3%。其中,城镇居民生活用水7102.3万立方米,农村居民生活用水795.9万立方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结构比为89.9:10.1。
全年供电总量48.55亿千瓦时,增长19.2%。其中,工业用电量25.49亿千瓦时,增长8.0%,占比52.5%;农村用电量2.64亿千瓦时,增长2.5%;居民生活用电量10.68亿千瓦时,增长13.8%。
全年天然气供气总量4.05亿立方米,增长13.3%。其中,居民供气1.87亿立方米,增长12.3%;工业供气1.5亿立方米,增长11.2%。
(三)安全
全年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20起,同比下降15.0%,其中道路交通26起,工矿商贸3起,建筑领域10起;死亡人数25人,同比下降46.8%。火灾事故81起,直接财产损失260.42万元。
(四)环境
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7天,优良天数比例84.11%,细颗粒物(PM2.5)37微克/ m³,同比增长2.8%。地表水水质总体持续改善,Ⅰ~Ⅲ 类水质断面占比为72.7%,比上年提升27.3个百分点;县城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年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45.1万吨,无害化处理率100%。
七、“一高地三区”建设
(一)成渝制造业高地建设
全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18.1%,整车产量占全市比重97.5%;年末共有规上汽车制造业企业139家,比上年增加6家,实现营业收入1183.4亿元,增长9.9%,占规上工业营业收入58.2%。其中整车企业10家,实现汽车产量(不含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产量61.1万辆,增长18.1%;新能源汽车产量5.19万辆,增长111.8%。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1%。
(二)“两业”融合示范区
积极开展“两业”融合试点示范,“汽车+”“两业”融合经验案例受到国家发改委宣传推广。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16203户,其中企业5773户,个体10430户;年末生产性服务业“四上”企业117 家,比 2020 年增加 13 家;共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6家。全年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83.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34.8%,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8亿元,增长10.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6亿元,增长24.9%。
(三)产城融合活力区
龙泉驿汽车产业功能区、中法成都生态园管辖范围分别调整至183平方公里、39.8平方公里,规划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社区等“三生”融合空间。智能网联创新中心、汽车智创活力港13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基本建成。全年建设示范智慧社区、主题社区2个,建成社区综合体4个,新建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8个。全年新建、改扩建、改制公办中小学、幼儿园9所,新增学位11235个;年末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为2.91。全年新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46人;专利授权量465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382件。中法成都生态园获评四川省国际(地区)合作园区优秀园区。
(四)城乡融合实践区
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培育省级基层社、示范社5个,创建区级以上示范合作社7个、示范家庭农场13家,锦绣天府一期基本竣工,“等风来”“半山归墅”等特色民宿集群效应显现,洛带镇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镇”,柏合街道长松村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700元,增长8.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19元,增长9.3%,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1.48:1调整为1.47:1,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龙泉驿段加快建设,森林覆盖率42.18%,比上年提升0.12个百分点。东安湖公园、驿马河公园二期建成开放,全年新建绿道65公里,累计建成绿道265公里;新建公园4个,累计建成公园10个;新建小游园、微绿地16个,城市绿地率37.18%。
注:
1、公报中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按照最终核算数进行了修订。
2、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据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地区生产总值核算执行国家统计局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即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是指工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