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新冠疫情等多重考验,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区经济稳定向好,经济质量稳步提升,实现了“十四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初步核算,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53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3.08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218.28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增加值258.56亿元,增长4.5%;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7:40.4:47.9。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区城镇新增就业6515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155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67%,比上年下降0.75个百分点。
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5%。在消费八大项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5%,衣着类价格下降6.1%,居住类价格上涨0.8%,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下降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3.3%,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3.3%,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价格上涨1.3%。
新动能加速集聚。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5.51%,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6.01%,比上年提高5.71个百分点;10 家单位获评国家、省级“两化融合”试点,13家冲击新目标企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114.79亿元,增长9.89%;28个冲击新目标企业重点实施项目,完成投资25.53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3.9%。限额以上企业通过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59.4%。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实施“项目管家”服务,区级1245项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上网运行,即办件事项比重达到80.24%,可网办率达到100%,可全程网办率达到100%,一次办好率达到100%,进厅率达到100%,平均承诺时限0.66天。企业活力稳步加强,2021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66906户,增长7.29%;其中,个体工商户50261户,增长8.01%;私营企业13948户,增长6.82%。
二、农业
农业发展总体平稳。2021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23.26亿元,增长10.4%。其中,农业实现产值29.44亿元,增长12.4%;林业实现产值0.14亿元,同比下降51%;畜牧业实现产值28.2亿元,增长4.3%;渔业实现产值54.9亿元,增长13.2%;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10.58亿元,增长9.4%。
粮食播种面积58.07万亩 ,增长7.2%;粮食总产量23.28万吨,增长11.5%。小麦播种面积23.93万亩,增长11.5%;玉米播种面积34.15万亩,增长4.3%;大豆播种面积1.88万亩,增长2.7%;油料播种面积21.74万亩,同比下降6.3%;油料总产量5.8万吨,同比下降4.7%。
全区水果种植面积13.1万亩,增长1.1%。其中苹果种植面积10.2万亩,同比下降1.2%;梨种植面积0.5万亩,同比下降0.9%;葡萄种植面积0.42万亩,同比下降13.4%;桃种植面积0.86万亩,增长8.7%;猕猴桃种植面积0.23万亩,增长222.7%;樱桃种植面积0.7万亩,增长12.5%。
肉类总产量7.39万吨。其中,猪肉产量4.03万吨,增长19.47%;禽肉产量3.22万吨。生猪出栏量48.81万头,增长20.41%,存栏32.02万头,增长7.05%。禽蛋产量7.29万吨。
水产品总产量27.04万吨,增长5.47%。其中海水产品24.04万吨,增长5.68%;淡水产品0.9995万吨,增长0.15%。在海水产品中,海洋捕捞7.12万吨,增长4.90%;海水养殖18.92万吨,增长5.99%。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向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7.6%,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6.7%,其中轻工业产值增长8.3%,重工业产值增长5.8%。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产值同比下降12.2%,股份制企业产值增长9.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增长0.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值同比下降16.6%。出口交货值增长19.0%。
建筑业发展壮大。年末全区共有资质内建筑业企业74家,比上年增加15家;建筑业总产值32.84亿元,增长17.33%。2021年文登建筑企业共签订工程合同额51.96亿元,增长31.01%;其中,本年新签合同额36.18亿元,增长20.4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恢复。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9%,比上年提高5.2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56.85%,占总投资的比重7.7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0.5%,占总投资的比重41.05%;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44%,占总投资的比重51.23%。
房地产市场低迷。全年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39.36亿元,下降19.16%;商品房施工面积537.29万平方米,下降5.57%。其中,住宅施工面积423.38万平方米,下降8.55 %。商品房销售面积 84.25万平方米,下降15.9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8.54万平方米,下降18.78%。
五、国内外贸易
对外贸易增势较好。完成进出口总额146.4亿元,增长16.7%。其中,出口119.3亿元,增长19.1%;进口27.1亿元,增长7.2%。全年新批准外资项目52个,合同外资4.495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1.15亿美元,增长14.25%。
消费品市场规模扩大。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6%。其中,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增长11.6%。按消费类型统计,批发零售业实现商品零售额增长10.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8.0%;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增长30.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0%。
六、交通运输、邮电、旅游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投资1.4亿元实施了四好农村路改造提升工程,累计完成提升改造114公里,危桥改造14座,重要村道安保工程40公里。新开通公交线路7条,优化调整2条,延伸5条,新增站点42个,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100%。
邮电业务稳步发展。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49亿元,增长16%。
旅游业发展形式向好。全区拥有国家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4处、2A级景区1处;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4个、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0个;2021年纳入统计的景区共4家(汤泊温泉、天沐温泉、山泰生态园、栗景新天地),共接待游客65.1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03.31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9.86%和31.06%。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良性运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76亿元,其中税收收入33.5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71.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3.59亿元,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04亿元、教育支出17.85亿元、科学技术支出0.9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91亿元、卫生健康支出4.1亿元、节能环保支出0.99亿元、城乡社区支出2.69亿元、农林水支出8.09亿元、住房保障支出1.43亿元。
金融市场发展稳定。2021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59.84亿元,比年初增加60.27亿元,增长8.6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580.28亿元,比年初增加63.53亿元,增长12.29%。202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65.31亿元,比年初增加72.85亿元,增长14.79%。
全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到20家,证券营业机构1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民间融资机构1家,典当行2家,融资性担保公司2家。保险分支机构增至35家,全年保费收入16.45亿元,增长2.94%。小额贷款公司年内涉“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428万元。融资性担保公司在保责任余额77150万元,民间融资机构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投资余额1956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截止2021年底,全区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威海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其中2021年新建2家,撤销1家);院士工作站3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5家,其中,省级3家,市级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其中2021年新建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6家(其中2021年新建1家),获批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项目l项。共实施14项市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当年完成投资3.5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3%。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8家。全年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1项。2021年专利授权量172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6件,占总授权量的5%。
2021年,全区共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所,在校学生2450人,教职工482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学生6629人,教职工1042人(公办857人,民办185人);初中17所,在校学生15069人,教职工1905人(其中体校1所,在校生237人,教职工73人);小学23所,在校学生18745人。教职工142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06人,教职工45人;幼儿园51所,在园幼儿11105人,教职工1349人(公办园744人,民办园605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2021年末全区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全年演出92场,观众人数达4万人;拥有博物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文物管理机构、艺术表演场馆各1个,各类电影放映单位4个,其中电影院3座;艺术表演场馆1个,音乐厅剧场院线文化惠民演出12场,观众人数达5千人;组织举办群众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47场次,演出者共计5000余人次,参与群众5万余人次;组织公益性讲座310余次,参加人数6750余人;全年农村放映公益电影7536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9.03万户。
年末全区拥有威海市直属卫生机构1处(威海市中心医院),公立医疗卫生单位33处,拥有诊所、门诊部、医务室等民营医疗机构138所,村卫生室222所。全区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开放床位4066张;卫生事业机构总人数634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348人,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2172人,注册护士2466人,乡村医生257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21年文登籍运动员共有198人次在省级以上比赛获得名次,1人次获得2020东京奥运会女子橄榄球比赛第七名,创造了这一项目最好成绩;9人次夺得第十四届全运会前三名,其中2人次获得冠军、4人次获得亚军;8人次在全国锦标赛获得前三名,其中1人次获冠军,2人次获亚军;180人次在山东省比赛中获得名次,其中10人次获冠军,12人次获亚军,1人次1项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资格,12人次15项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资格。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520604人,其中城镇人口257612人,乡村人口262992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5%、50.5%;全年人口出生率3.9‰,死亡率9.6‰,人口自然增长率-5.7‰。
2021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59元,增长8.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34元,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422元,增长10.3%。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057元,增长9.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861元,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212元,增长12.7%。
2021年底,全区有50.51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其中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6.54万人,企事业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10.66万人。年末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61万人,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居民人数35.58万人。
2021年末全区各类养老机构及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50家,其中,农村特困养老机构12所,拥有床位2947张,收养人员1718人;养老公寓等各类养老机构38个,床位数8160张,收养人员4499人。全年保障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06人,483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465人,3555户。保障农村特困对象2743人,其中集中供养1159人,分散供养1584人。
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全年投资2950万元发展产业项目2个,享受“雨露计划”中高等职业教育脱贫家庭学生48名;改造脱贫户危房28户,实施“靓居工程”522户;为脱贫享受政策和即时帮扶人口购买特惠保险270.99万元,巩固提升0.66万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成效;为6185名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购买“威你保”保险77.68万元,减轻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监测帮扶对象的医疗负担。目前全区脱贫享受政策户3805户,6059人,监测帮扶对象39户72人。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2021年改造老旧小区12个,天然气供气量4233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100%;城区集中供热主管网面积1420万平方米,新增供热管网18公里,供热普及率9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区全年空气质量优良以上的天数达到341天,优良率达到94.2%,PM2.5与去年持平,PM10同比改善2.3%,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全年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9起,死亡6人,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43%、45%。
十二、社会信用
2021年,文登区社会信用管理平台数据库共归集信用信息数据675239条,其中基础信息297318条,涵盖自然人、社会法人和重点人群等基本信息;守信良好信息 374847条,包括志愿信息220085条(占比58.7%)、行政许可信息55727条(占比14.9%)、捐款信息35586条(占比9.5%)、荣誉信息4904条(占比1.3%)、无偿献血信息3450条(占比0.9%)、红名单信息1425条(占比0.4%)及其他守信信息53670条(占比14.3%);失信不良信息3074条,包括行政处罚信息1613条(占比52.5%)、黑名单信息503条(占比16.4%)及其他失信信息958条(占比31.1%)。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文登统计年鉴》为准;其中财政收支、金融机构本外币、保费收入等数据含南海新区,其余数据为文登区小口径数据 。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有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未经特殊说明,本文“增长”“下降”均为同比口径。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新动能情况来自区发改局、工信局;水产品数据来自区海洋发展局;营商环境情况来自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就业形势、养老保险等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区医疗保障局;对外贸易数据来自区商务局;交通基础设施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邮政数据来自区邮政公司;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区公安分局;文化、旅游等数据来自区文化和旅游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区人民银行、地方金融服务中心;科技数据来自区科技局、市场监管局;教育、体育数据来自区教体局;卫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数据来自区卫健局;城市建设数据来自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环保数据来自区生态环境分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区民政局;价格指数、粮食、畜牧总产量、城乡收支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文登调查队;脱贫数据来自区乡村振兴局;社会信用数据来自区社会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