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港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选择区域:>>

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高港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激活力、挖潜力、增动力,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一、综  合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4.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0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328.31亿元,增长2.9%,第三产业增加值292.26亿元,增长5.6%。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全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2.3:51.7:46.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2.60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分别完成15.91亿元、0.13亿元、3.56亿元、1.90亿元和1.10亿元。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4.96亿元,可比增长2.8%。

粮食生产稳产保供。全区粮食播种面积19.94万亩,同比增长1.2%;粮食总产量9.23万吨,同比增长1.6%;其中秋收粮食总产量5.56万吨,同比增长2.8%。

生猪产能加快恢复。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区生猪存栏2.55万头,同比增长345.9%;其中:能繁母猪存栏0.06万头,同比增长68.7%;全年生猪累计出栏3.41万头,同比下降45.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有增。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9%,其中民营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5.2%,重工业产值同比下降10.5%。分经济类型看,集体企业产值同比下降23.4%,股份制企业产值同比增长8.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6.7%。从产值排名前五的行业看,医药制造业同比增长13.5%,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增长28.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制造业同比下降29.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下降0.9%,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基本持平。

重点行业支撑有力。医药、粮油两大主导行业持续发力,有效支撑规上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医药制造业全年产值增速高于规上工业产值增速4.6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产值增长8.2个百分点。龙头企业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全年产值同比增长14.1%,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3.5%;因粮油市场逐步回暖,以及益海粮油米厂二期的投产,粮油食品加工业全年产值同比增长28.1%,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32.7%,益海、汇福两大粮油企业持续较快增长,全年产值增幅分别达13.7%和57.4%。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区规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3%,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56.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恢复,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66.8%,分别比上半年、上年度提高1.5个、0.1个百分点,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9.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均列全市第一位。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99.42亿元,同比增长5.8%;竣工产值461.94亿元,同比下降14.0%,竣工率为77.1%。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59.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7.9%,其中新开工面积1776.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0%;竣工面积1387.1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1.0%,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204.6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5.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呈低开稳走趋势,全年增速为5.5%,其中,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88.2%;高技术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21.2%。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同比增长4.4%,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同比下降94.1%,外商企业投资同比下降22.7%。分行业看,纺织业投资同比增长1.3%,汽车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2014.6%,医药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0.7%,铁路传播航空航天和其它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1.6%,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同比增长41.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同比增长1004.1%,教育业投资同比增长508.7%,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同比增长14.5%。

服务业投资占比提升。随着高港大道、环溪花园、凤栖湖景区等重大项目的快速推进,全年服务业投资同比增长22.8%,高于固定资产投资17.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0.5%,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形势较好。全区房地产投资为32.32亿元,同比增长143.2%。商品房销售面积为72.2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3%。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质态良好。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6.69亿元,同比增长8.7%。分地区看,城镇仍是我区消费的主战场,城镇消费市场实现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48亿元,同比增长27.9%;农村市场实现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8亿元,同比增长6.0%,低于城镇21.9个百分点。从商品分类看,粮油食品类商品发挥市场稳定器作用,限上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3.98亿元,同比增长33.7%,其中,粮油类、肉禽蛋类、水产品类、蔬菜类、干鲜果品类商品分别增长25.1%、37.5%、65.2%、34.9%和22.2%。中西药品类商品成为消费市场增长强引擎,限上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2.79亿元,同比增长83.1%,其中西药类、中草药及中成药类分别增长301.8%、6875.2%。限上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2.43亿元,同比增长54.9%;限上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2.13亿元,同比增长62.9%;限上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4.87亿元,同比增长39.3%。

六、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区努力克服疫情、减税降费等因素影响,多措并举促增收、全力以赴保收入,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6.40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税收收入32.85 亿元,同比下降8.9%。政府性基金收入12.06亿元,上划中央四税(国内增值税、国内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31.4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94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06亿元,同比增长0.6%;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68亿元,同比增长0.6%;公共安全支出1.15亿元,同比增长11.7%;节能环保支出0.28亿元,同比下降58.8%;科学技术支出2.29亿元,同比增长0.4%;教育支出6.88亿元,同比增长1.8%。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2020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07.80亿元,同比增长17.6%;贷款余额340.41亿元,同比增长9.6%。全区银行业存贷比为56.0%。

七、科学技术、教育和卫生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区组织79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获批34家,40家企业进入省高企培育库,16家企业进入区“瞪羚”、“雏鹰”企业培育库。中科院自动化所泰州研究院引进科研人员61人,新建研发场所5000平方米,购置研发设备99台(套)。全年获批省级研发机构3家、市级8家,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1家;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泰晶e)、省级星创天地3家。17家企业获批科技贷款8050余万元,有效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为56.7%。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9所,其中幼儿园17所,小学11所,初中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1所。幼儿园在园人数7331人,毕业人数2529人;小学在校人数12676人,毕业人数1957人;普通中学在校人数5456人,毕业人数1911人;职业中学在校人数1932人,毕业人数64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毕业升学率、初中学生毕业率均为100%。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 90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100%。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个。全区各类卫生机构设置床位数1430张,其中,医院965张,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65张。卫生技术人员共有1376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81人,注册护士571人。医院卫生技术人员769人,其中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457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9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6人。

八、文化、体育

文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年新增文化企业29家,纳入统计的文旅项目55个,计划投资99.04亿元,启动雕花楼二期、凤栖湖景区、海军舰艇文化公园、3000亩玫瑰花海、“一路高畅”旅游公路等项目建设。组织各类大型文艺演出30余场,讲座、展览等线上线下活动100余场,完成送戏下乡活动14场,“文化惠民券”点单演出约201场。

全民健身蓬勃发展。全年新建成1000米长的塑胶健身步道,增加8处大型体育运动标识,1套二代健身路径。积极实施“城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农村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新增109套健身路径。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基本稳定。2020年末,全区家庭总户数80169户,户籍总人口26.04万人,其中女性12.94万人。户籍人口中,17岁以下人口3.72万人;18岁—34岁人口5.00万人;35岁—59岁人口10.61万人;60岁以上人口6.71万人。60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为25.8%。全年出生人口2029人,人口出生率为7.79‰,比上年末下降0.0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2734人,人口死亡率为10.50‰,比上年末提高2.06个千分点;全年迁入896人,迁出1322人。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0915元,增长5.3%,其中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0068元和25666元,同比分别增长4.3%和 6.5%。城镇、农村居民收入比为1.95:1,较上年度下降0.0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从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占比超六成,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同比增长4.4%;经营性收入同比上涨2.9%,较去年提高194元/人;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占比与去年相比分别提高0.4个和0.5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全区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为1578人。发放富民创业贷款4000余万元,支持成功自主创业2543人。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25名,集聚本科以上高校毕业生3730人,新增专业技术人员1900名,发放“购房券”496万元。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7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4.89万人。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提高至每人每月185元。全年处理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832件,结案率100%,调解成功率94.7%。

十、资源环境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2.7%,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6.3%;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永安洲永正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南官河口岸闸省考断面、宣堡港口岸桥市考断面水质为Ⅲ类,优于考核要求Ⅳ类标准。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