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和贯穿始终的突出主线,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214.85亿元,比上年增长8.1%(见图1),两年平均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97亿元,下降6.5%;第二产业增加值11449.32亿元,增长9.4%;第三产业增加值31665.56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3.3%。
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9440.52亿元,比上年增长7.4%;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3774.33亿元,增长8.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0%。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879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651.43亿元,增长19.2%;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143.09亿元,增长12.5%(见表1)。
2021年,全市新设市场主体52.73万户,比上年增长10.5%,新设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总量27494.07亿元,减少0.7%。其中,新设企业47.15万户,增长12.8%;新设个体工商户5.56万户,减少5.9%;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323户,增长4.2%。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19.54万户,比上年增长9.1%,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总量38.92万亿元,增长36.1%。其中,企业267.72万户,增长10.7%;个体工商户50.79万户,增长1.7%;农民专业合作社1.05万户,减少1.2%。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771.8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非税收入占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15.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30.86亿元,增长4.1%(见表2)。全年税务部门组织的税收收入完成15318.35亿元(不含关税及海关代征税),增长17.4%。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8.1%。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2%;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8.0%(见表3)。
以上年价格为100,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2。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指数为100.5,居住类价格指数为101.1,医疗保健类价格指数为98.9(见表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2.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为107.3。
以上年12月价格为100,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104.2,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106.5;以上年价格为100,全年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104.5,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为108.6。
二、农业
全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57.21亿元,比上年下降8.0%。其中,种植业139.78亿元,下降4.3%;林业7.29亿元,下降40.9%;牧业45.26亿元,下降2.1%;渔业46.23亿元,下降13.5%;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18.65亿元,增长4.3%。
全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26.6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1.74万公顷,增长2.7%;蔬菜播种面积8.52万公顷,增长1.2%。全年全市粮食产量93.96万吨,比上年增长2.8%;蔬菜产量244.66万吨,增长0.1%;生猪出栏90.29万头,下降7.6%;生牛奶产量29.36万吨,增长0.9%;水产品产量25.91万吨,下降8.4%(见表5)。
至年末,全市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数共943家,产品1769个,全年获证产量123.73万吨;地产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率达27%;农产品地理标志16个。
至年末,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面积11.50万公顷;纳入统计范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538家,其中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40家,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97家;各类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1家,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1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6家;经农业农村部门认定的家庭农场3813家,其中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15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738.80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2013.99亿元,增长1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498.54亿元,增长10.3%。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12707.55亿元,增长6.6%。
全年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6055.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6%(见表6),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中,新能源汽车产量63.19万辆,增长1.6倍;金属集装箱产量2337.15万立方米,增长2.2倍;集成电路产量364.95亿块,增长19.8%(见表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3052.33亿元,比上年增长6.3%;实现税金总额1820.80亿元,增长3.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9.3%。
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23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802.86万平方米,增长1.9%;竣工面积9232.42万平方米,增长13.3%。
四、批发和零售业
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554.03亿元,比上年增长8.4%。
全年实现商品销售总额16.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批发销售额14.62万亿元,增长16.9%。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79.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见表8)。其中,无店铺零售额3738.79亿元,增长18.0%。网上商店零售额3365.78亿元,增长20.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8.6%。
全年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324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B2B交易额19240.6亿元,增长8.7%;网络购物交易额13163.0亿元,增长12.3%。网络购物交易额中,商品类网络购物交易额7829.7亿元,增长13.8%;服务类网络购物交易额5333.3亿元,增长10.1%。
五、交通和邮电
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84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155211.94万吨,比上年增长11.5%。旅客发送量14047.06万人次,增长17.3%(见表9)。
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77635.43万吨,比上年增长8.3%;集装箱吞吐量4703.33万国际标准箱,增长8.1%。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49.6%,国际中转比例13.0%,分别比上年减少2.0和提高0.7个百分点。上海浦东、虹桥两大国际机场全年共起降航班57.47万架次,增长5.4%;实现进出港旅客6541.41万人次,增长6.1%。其中,国内航线进出港旅客6373.62万人次,增长12.9%;国际及地区航线进出港旅客167.79万人次,下降67.7%。
轨道交通14号线、18号线(御桥站-长江南路站)建成试运行,S7公路(月罗-宝钱段)、北横通道西段、江浦路越江等项目建成通车。至年末,全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0条,长度达到831公里,运营车站508个。至年末,地面公交运营车辆达1.76万辆。其中,国V及以上和零排放公交车1.67万辆,占全部公交运营车辆的94.4%。公交运营线路达1596条,线网长度9243公里;运营出租车3.53万辆,全年载客车次2.02亿次。全年公共交通客运总量51.06亿人次,日均1398.7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6%。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35.72亿人次,增长26.1%;公共汽电车客运量14.95亿人次,增长9.5%;轮渡客运量3889.49万人次,增长3.1%。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691.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4%;电信业务总量557.74亿元,增长18.8%。邮政业全年完成快递业务37.41亿件,快递业务收入1715.82亿元。
六、金融业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973.25亿元,比上年增长7.5%。
至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5831.08亿元,比年初增加19966.51亿元;贷款余额96032.13亿元,比年初增加11390.73亿元(见表10)。
全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511.0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4%(见图2)。上海证券交易所总成交额461.13万亿元,增长25.7%。其中,股票成交额114.00万亿元,增长35.7%;债券成交额16.91万亿元,增长47.7%。全年通过上海证券市场股票筹资8335.93亿元,比上年下降8.9%;发行公司债和资产支持证券共50239.17亿元,增长4.2%。至年末,上海证券市场上市证券26989只,比上年末增加4067只。其中,股票2079只,增加236只。
全年上海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金额214.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0.4%。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金额118.17万亿元,增长2.4%。银行间市场总成交金额1706.93万亿元,增长5.4%。上海黄金交易所总成交金额10.26万亿元,下降52.6%。
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970.9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632.41亿元,增长7.1%;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338.49亿元,增长11.9%。全年原保险赔付支出737.95亿元,增长18.5%。
七、对外经济
全年上海关区货物进出口总额75742.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进口32059.73亿元,增长18.6%;出口43682.96亿元,增长16.3%。
全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40610.3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进口24891.68亿元,增长17.7%;出口15718.67亿元,增长14.6%(见图3、表1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市比重为38.5%。按市场分,对欧盟进口5463.64亿元,增长11.8%;出口2605.66亿元,增长25.2%;对美国进口1993.27亿元,增长8.5%;出口3087.89亿元,增长3.6%;对东盟进口3484.21亿元,增长10.3%;出口1896.55亿元,增长12.2%;对日本进口2807.71亿元,增长9.9%;出口1307.91亿元,增长4.2%(见表12)。
全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708户,比上年增长16.6%;合同金额603.91亿美元,增长16.9%;全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225.51亿美元,增长11.5%。全年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9.30亿美元,下降15.3%,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比重为4.1%;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215.30亿美元,增长12.7%,占比为95.5%。至年末,在上海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达190个,上海市累计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31家,外资研发中心506家。年内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0家,外资研发中心25家。
全年备案对外直接投资项目958个,比上年增长29.8%;对外直接投资中方投资额196.2亿美元,增长29.8%。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金额79.24亿美元,下降14.9%;完成营业额103.78亿美元,增长7.3%;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30573人次,增长24.1%。
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览及活动542个,下降1.5%;展览面积1086.0万平方米,下降2%。其中,举办国际展142个,下降21.6%,展览面积932.8万平方米,下降6.8%;举办国内展341个,增长32.2%,展览面积122.6万平方米,下降26.5%;举办活动59个,下降46.9%,举办面积30.6万平方米,下降54.6%。
成功举办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线上线下共有来自55个国家的640家展商、766家采购商参会。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07.2亿美元。
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2021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改革集成,进一步强化核心功能、提升服务能级,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不断增强国际开放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上海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发挥更大作用。
法治保障取得突破性进展。浦东新区首批“6+2+1”法治保障成果全面落地。包括“一业一证”、“市场主体退出”等6部浦东新区法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上海市数据条例》等2部地方性法规中设置的“浦东专章”,以及浦东新区首部管理措施,均由市人大通过并开始在自贸区实施。
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全面落实“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建立“一证准营”的行业综合许可制度,配套建立各负其责、协同高效的行业综合监管制度,持续提升审批服务水平,大幅降低行业准入成本。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试点正式启动。海关对集成电路税收优惠政策项下进口生产原材料等试点减免税快速审核确认模式,从3-4天压缩至当天完成。推动生物医药部分原料药和原辅料实现进口零关税和降税,助推CAR-T细胞免疫疗法新药研发上市。
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截止2021年末,全年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额81230.0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占全市比重为45.2%;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总额42.4亿元,比上年增长5.3倍。包括首家合资转外资独资的人寿保险公司、全国前三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等重要外资金融企业均落户自贸区。截止2021年末,监管类金融机构达982个。
九、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
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上年增长5.8%。其中,电力建设投资增长39.5%;交通运输投资增长14.2%;公用事业投资下降19.8%;邮电通信投资增长4.5%;市政建设投资下降2.4%(见表14)。
至年末,全市公交专用道路长度484.7公里(不含有轨电车长度)。完成架空线入地207公里。完成燃气老旧立管改造6.24万户,完成IC卡表置换42万台。
全市自来水供水能力为1229万立方米/日,比上年增长0.7%。全年供水总量为30.0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4.2%;售水总量为24.77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0%。其中,工业用水量、居民生活用水量分别为4.05亿立方米、11.57亿立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4.0%和1.7%。全年全市用电量1749.62亿千瓦时,增长11.0%(见表15)。至年末,全市家庭液化气用户223.2万户,增长0.4%;家庭天然气用户770.5万户,增长2.3%。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比上年增长7.2%。其中,住宅投资增长10.5%;办公楼投资下降7.9%;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8.6%。商品房施工面积16627.90万平方米,增长5.6%;竣工面积2739.55万平方米,下降4.8%。商品房销售面积1880.45万平方米,增长5.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489.95万平方米,增长3.9%。全年商品房销售额6788.73亿元,增长12.3%。其中,住宅销售额6104.95亿元,增长15.9%。全年二手存量房买卖登记面积2880.07万平方米,增长13.1%。
大力推进旧区改造,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90.1万平方米、受益居民4.5万户;开工实施旧住房更新改造121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约21万户;推动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签约6073台,完工1579台;新增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6.7万套(间)。
十、城市信息化
作为全国首批“千兆城市”,至年末,千兆光网接入能力已覆盖961万户家庭。家庭宽带用户平均接入带宽达386.95Mbps,比上年末增加117.04Mbps;互联网省际出口带宽31900Gbps,比上年末增加3037Gbps;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8902.32Gbps,比上年末增加1960.39Gbps。IPTV用户数559.53万户,比上年末减少5.31万户。至年末,累计建设超5.4万个5G室外基站、14万个室内小站,实现全市域5G网络基本覆盖。在智能制造、健康医疗、智慧教育等十大领域累计推进700余项5G应用项目。5G用户数达1028.4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415.68万户。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至年末,“一网通办”总门户已接入3458项服务事项,其中87%的事项可实现全程网办。日均办事28万件,实际网办率达77%,实际全程网办率达69.3%,分别比上年提升19个和17.4个百分点。“一网通办”个人实名用户数达6195万,同比增长40.3%;法人用户超249万。总客服解决率和满意率分别达到98.7%和84.9%。推出“随申码”支持疫情防控,用码人数超6137万人,累计使用超57亿次。推进长三角三省一市30类电子证照共享互认,实现126项服务事项跨省通办。拓展长三角“一网通办”线下专窗,开通567个线下专窗办理点,全程网办办件537万余件。
十一、教育和科学技术
2021学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64所,普通中等学校867所,普通小学680所,特殊教育学校31所。全市共有49家机构培养研究生,全年招收全日制研究生6.55万人,在校全日制研究生19.1万人,毕业全日制研究生4.84万人(见表16)。
2021学年,全市共有民办普通高校19所,在校学生12.89万人;民办普通中学130所,在校学生9.33万人;民办小学68所,在校学生10.38万人。全市共有成人中高等学历教育学校21所,成人职业技术培训机构548所,老年教育机构289所。
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4.1%左右(见图4)。
全市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和“小巨人”培育企业153家,累计近2500家。年内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015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2万家。全年共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上年度减免税额458.25亿元,享受企业数28631家;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减免所得税额201.26亿元,享受企业数3127家;新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5家,累计认定250家。落实技术先进型企业减免所得税额7.6亿元,享受企业数135家。全年共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556项,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重点领域项目占84.53%。至年末,累计认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4341项。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投入运行,大科学设施和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集聚效应显现、运行能效不断提升。
全年专利授权量为17.93万件,比上年增长28.3%。其中,发明专利3.29万件,增长35.7%;实用新型专利12.09万件,增长31.0%;外观设计专利2.56万件,增长9.8%。全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4830件,比上年增长35.8%。至年末,全市有效专利达67.67万件,比上年增长24.7%。其中,发明专利17.20万件,增长18.1%;实用新型专利41.18万件,增长28.6%;外观设计专利9.29万件,增长21.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4.2件,增长15.7%。
全年商标申请量为55.94万件,比上年增长10.7%;商标注册量为42.10万件,增长37.0%。至年末,商标有效注册量达211.71万件,比上年末增长21.9%;商标活跃度(每新增1户市场主体同时新增注册商标)达到0.80件,增长25.0%;商标集聚度(每万户市场主体的平均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为6634件,增长11.9%。全年新增1件地理标志商标,至年末,全市共有地理标志商标18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件。全年经认定登记的各类技术交易合同36998件,比上年增长38.0%;合同金额2761.25亿元,增长52.1%。
深入推进科创板注册制试点,至年末累计上市企业377家,共募集资金5280亿元。科创板上海上市企业59家,居全国第2位;融资额1603.40亿元、总市值1.4万亿元,均居全国首位。
十二、文化旅游、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内成功举办第二十四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第二十七届上海电视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建成100家“演艺新空间”和100个“家门口好去处”文旅民心工程。
举办第三届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月,审批文物拍卖会1004场,成交额突破60亿元,同比增长25%。
至年末,全市共有市、区级公共图书馆23个,总流通人次1293万人次;备案博物馆158个,参观人次1646万人次。全年共出版报纸6.39亿份、各类期刊0.53亿册、图书4.79亿册。
全年实现旅游产业增加值150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纪念馆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举办“建筑可阅读、城市微旅行”为主题的上海旅游节,实现开放历史建筑1056处,完成二维码设置2957处。评选“非遗在社区”示范项目19个、示范点14个。
至年末,全市已有星级宾馆177家,旅行社1865家,A级旅游景区(点)134个,红色旅游基地34个(见表17)。
全年接待国际旅游入境者103.29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9.7%。其中,入境外国人56.67万人次,减少31.7%;港、澳同胞19.16万人次,增长25.0%;台湾同胞27.46万人次,减少9.3%。在国际旅游入境者中,过夜旅游者102.69万人次,减少1.4%。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29382.21万人次,增长24.5%,其中外省市来沪旅游者14228.28万人次,增长20.2%。全年入境旅游外汇收入35.85亿美元,减少5.0%;国内旅游收入3536.53亿元,增长25.9%。
至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317所,卫生技术人员23.96万人(见表18)。全年全市医疗机构共完成诊疗人次2.72亿人次;上海地区婴儿死亡率2.30‰;上海地区孕产妇死亡率1.60/10万。
压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疫情防控主体责任,推进127个发热门诊和222个社区发热哨点规范建设。全市164家核酸检测机构日检测能力增至95.1万人份(单人单管)。累计采样6863万人次,支撑大规模人群核酸筛查任务23次。全市累计接种疫苗超5117.43万剂次,完成基础免疫全程接种人数达2209.69万人。
进一步深化家庭医生制度,全市家庭医生“1+1+1”累计签约超864万人,签约率超过34%。其中,重点人群签约超439万人,签约率达到77%。
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建设,在远郊布局急救分站136个,负压救护车140辆,全市急救平均反应时间达12分钟以内。新建6个医疗急救分站,设置后备定点医院22家,储备救治床位8000张以上;规划布局23处具备快速转化为临时性医疗设施的区域大型公共设施,可转换床位1.6万张。全市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分别达99.5%和92.6%。
年内共举办46项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成功举办上海赛艇公开赛、2021—2022国际雪联城市越野滑雪中国巡回赛上海杨浦站、首届上海杯象棋大师公开赛等品牌赛事。组织以“一起上赛场,人人享健康”为主题的城市业余联赛,共举办6121余场赛事活动,870万人次参与。在东京奥运会上,46名上海运动员参加了17个大项、22个分项、50个小项的比赛,获得5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取得了历史最佳成绩。在第14届全运会上,上海体育健儿获得36枚金牌、27枚银牌、28枚铜牌、91枚奖牌,奖牌、金牌和总分均超上届。重大体育设施项目顺利推进,浦东足球场项目顺利竣工。全年新建107条市民健身步道、743个市民益智健身苑点、98片市民多功能运动场。至年末,全市体育场地面积6072万平方米,人均面积2.44平方米。
十三、人口和就业
至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489.43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57.44万人,外来常住人口1031.99万人。全年常住人口出生11.6万人,出生率为4.67‰;死亡13.9万人,死亡率为5.59‰;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2‰;常住人口出生性别比为107.76。
全市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4.11岁。其中,男性81.76岁,女性86.56岁。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63.51万个(见图5),全年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78231人,新消除零就业家庭164户。全年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2787人,其中,青年大学生9807人;帮助10092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全年共完成补贴性职业培训118.85万人次。其中,农民工补贴性职业培训51.78万人次。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到35.34%。
至年末,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约33万份,其中外国高端人才(A类)约6万份,约占18%。共为1166位外国人才办理了《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
至年末,全市户籍城乡登记失业人数14.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3%。
十四、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027元,比上年增长8.0%(见图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29元,增长7.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521元,增长10.3%。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8879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1295元,增长14.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7205元,增长23.1%。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590元,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23元。
至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7.4平方米。
至年末,全市共有1654.36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74.42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至年末,全市共有1613.43万人(包括离退休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365.0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至年末,全市长期护理保险待遇享受人数为38.1万人。
深化发展养老服务。年内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1家、老年助餐服务场所201个、养老床位5748张,改造老年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303张。至年末,全市建有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71家,老年助餐服务场所1433个。全市共有养老机构730家,床位15.86万张。其中,由社会投资开办的352家,床位6.67万张。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240元调整为每人每月1330元,同步调整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等社会救助标准。全年各级政府支出最低生活保障资金23.61亿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1.18亿元、支出型贫困生活救助资金0.07亿元、临时救助资金0.16亿元、粮油帮困资金0.8亿元。
全年全市共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约9.17亿元。其中,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3.81亿元,累计惠及近9.35万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约5.36亿元,累计惠及近22.71万残疾人。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社会保险费补贴政策,对申请年度社保补贴的585家企业经市、区两级审核后发放3421.0万元社保补贴,惠及残疾职工11834人。
至年末,全市共有110名社会散居孤儿、1207名困境儿童享受基本生活保障,73名在学在读孤儿享受“孤儿助学”补助资金。
十五、环境保护
全年全社会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约1120亿元,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2.6%。
全年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为91.8%,比上年上升3.8个百分点;二氧化硫年日均值6微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日均值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9%;细颗粒物(PM2.5)年日均值2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9%;二氧化氮年日均值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9%;一氧化碳年日均值0.6毫克/立方米,与上年持平;臭氧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达标率94.5%,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57.25万立方米,比上年末提高2.1%。全市清运生活垃圾约931.57万吨(干垃圾+湿垃圾),日均2.55万吨,其中干垃圾548.44万吨,合15025.72吨/日,同比增长5.9%;湿垃圾383.13万吨,合10496.66吨/日,同比增长10.4%。生活垃圾焚烧处置量18223吨/日,湿垃圾资源化利用量5092吨/日,填埋2208吨/日。已建成焚烧厂14座,焚烧能力23000吨/日;湿垃圾集中处理设施10座,处理能力6380吨/日,另有分散处理能力1691吨/日,湿垃圾处理能力共计8071吨/日。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资源化能力3.10万吨/日,另有应急填埋能力5000吨/日。可回收物收运量263.03万吨,合7206.39吨/日,同比增长13.0%;有害垃圾处理量811.21吨,合2.22吨/日,同比下降13.6%。
全年完成新建绿地1031.81公顷,其中公园绿地517.25公顷;新增森林面积5.07万亩;新建绿道212.57公里;新建立体绿化40.60万平方米。全市森林面积达184.7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9.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8平方米,城市公园数达438座。
十六、生产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
全年共发生生产安全死亡事故430起、死亡457人(含4人失踪),比上年分别下降5.9%、8.8%。其中,工矿商贸死亡事故216起、死亡221人;生产经营性道路交通事故193起、死亡204人;水上交通生产安全死亡事故12起、死亡(含失踪)18人;生产经营性火灾死亡事故3起、死亡8人;航空运输死亡事故3起、死亡3人;铁路运输死亡事故2起、死亡2人;农业机械死亡事故1起,死亡1人。全年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011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为1.654/10万。
全年全市食品安全总体监测合格率为99.7%,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市民食品安全基本知识知晓度评分为87.3分,提高1.9分;市民食品安全状况总体满意度评分为88.9分,提高2.4分。全年共报告发生集体性食物中毒3起,中毒人数73人(无死亡病例),食物中毒发生率为0.29例/10万人口,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全年完成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督抽检共计1.5万余批次,药械化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9.7%、97.0%、96.9%。
上海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2022年3月15日
说明: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所有制经济增加值按控股法核算,其中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人经济和外资经济。
4.自2019年起,上海证券交易所单列的股票、债券成交金额仅指现货,不再包含回购;公司债发行金额包含资产支持证券。
5.电信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价格计算。
6.根据国家邮政管理总局有关规定,邮政行业业务总量按2020年不变单价计算,同比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7.旅游产业增加值依据若干行业的有关资料进行跨行业核算,不能将其与地区生产总值中其他行业的增加值进行简单加总,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8.银行间市场成交额包括银行间本币市场和外汇市场成交额。自2017年起,各市场成交额按单边计算。
9.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数据按注册地口径统计,统计范围包括保税片区、陆家嘴片区、世博片区、张江片区、金桥片区(120.72平方公里)和临港新片区产城融合区(386区域)浦东部分(341平方公里)。
10.学年是指教育年度,即从一年的9月1日(学年初)至第二年的8月31日(学年末)。
11.2012年四季度,国家统计局实施了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统一了城乡居民收入名称、分类和统计标准,在上海选取6000宅(户)城乡居民家庭,直接开展调查。2015年起,发布城乡可比的新口径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率是国家发布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标准。AQI监测体系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六项污染物指标。2019年起,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状态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修改单,监测数据与历年已发布数据不具有可比性。
13.商标申请量、注册量指2020年12月16日至2021年12月15日的商标统计情况,有效注册量截至2021年12月15日。
数据来源:
本公报中新设企业数据、食品药品安全数据来自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财政数据来自上海市财政局;农业企业和农产品认证、设施粮田、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数据来自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快递数据来自上海市邮政管理局;星级宾馆、旅行社、A级旅游景点、红色旅游基地、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旅游收入、文化活动数据来自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广播电视局、上海市文物局);存贷款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证券数据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数据来自上海期货交易所;金融期货数据来自上海金融期货交易所;银行间市场数据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黄金数据来自上海黄金交易所;保险数据来自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货物进出口数据来自上海海关;电子商务、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国际经济合作、对外承包工程、派遣劳务和展览会数据来自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数据来自浦东新区统计局;航运、轨道交通数据来自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商品房开发、销售、存量房交易、居民居住、旧区改造、燃气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自来水、城市污水处理数据来自上海市水务局;城市信息化数据来自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和上海市大数据中心;教育数据来自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和外国人才数据来自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利和商标数据来自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出版数据来自市委宣传部;医疗卫生数据来自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委员会;体育数据来自上海市体育局;就业、养老保险、最低工资数据来自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医疗保险数据来自上海市医疗保障局;收养性社会服务机构、养老机构、低保数据来自上海市民政局;环保投入、空气质量数据来自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城市绿化建设、市容管理、生活垃圾处理数据来自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生产安全数据来自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