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威海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全力以赴大抓经济、大抓基层、大抓落实,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

一、综合

根据市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全年地区生产总值3728.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7.42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1379.75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2001.45亿元,增长5.6%。三次产业结构为9.3:37.0:53.7。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95万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96万人。回生源地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6.24%。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0.5%,在消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中,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9%,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8%,居住价格上涨0.1%,衣着价格下降0.3%,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4%,医疗保健价格下降0.6%,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7%,交通通信价格下降2.9%。

年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不含外资企业,下同)46.21万户。其中,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34万户。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66.43亿元,增长4.0%。其中,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19.01亿元,增长5.6%。

根据农作物产量调查数据显示,全年粮食总产量76.45万吨,增长1.0%。其中,夏粮产量29.08万吨,秋粮产量47.36万吨。

全年油料总产量21.34万吨,增长2.0%。

全年园林水果总产量130.74万吨,增长3.9%,其中,苹果115.06万吨,增长3.8%。

全年猪肉产量8.79万吨,禽蛋类总产量14.49万吨,牛奶总产量2.45万吨。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341.57万吨,增长4.0%。水产养殖面积12.13万公顷,增长2.3%;养殖产量224.02万吨,增长4.2%。远洋渔业产量50.09万吨,增长7.3%。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494.98万千瓦,农用水泵12.53万台,节水灌溉类机械1.38万套;全年小麦机耕面积2.61万公顷,机播面积4.95万公顷,机收面积4.95万公顷;全年玉米机耕面积1.56万公顷,机播面积6.39万公顷,机收面积5.89万公顷。

年末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6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2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6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9家。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110家,总数达4637家,入社成员18.34万户,辐射带动农户30.18万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9.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3%。在行业大类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0.1%,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57%,汽车制造业增长13.7%。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2821.36亿元,增长3.1%,营业收入利润率6.7%。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98.6%。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34.39亿元,增长5.4%。

四、服务业

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9.6%,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21.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18.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2.4%。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6843.68公里(含农村公路、国省道)。全年铁路(不含城际铁路,下同)、公路、海运共完成客运量1709.06万人次,增长0.3%;货运量2318.64万吨,增长11.6%。全年铁路、公路、海运共完成客运周转量12.19亿人公里,增长9.0%。其中,铁路2.35亿人公里,增长27.7%;公路7.05亿人公里,下降6.5%;海运2.79亿人公里,增长55.0%。全年铁路、公路、海运完成货运周转量176.17亿吨公里,增长16.7%。其中,铁路32.99亿吨公里,增长107.4%;公路6.83亿吨公里,增长30.8%;海运136.35亿吨公里,增长5.1%。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5162.44万吨,增长0.2%;集装箱吞吐量154.66万标箱,增长3.9%;港口旅客吞吐量130.82万人次,增长19.6%。全年新增机动车7.69万辆,保有量113.97万辆,其中,新增小型汽车7.01万辆,保有量100.91万辆。

全年接待国内游客6727.2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00.30亿元,分别增长13.9%和11.0%。全市共有A级以上景区49家,其中,5A级2家,4A级12家,3A级29家;旅行社239家,其中,A级旅行社55家;星级饭店34家,其中,五星级饭店3家,四星级饭店16家。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9.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34.7%。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72.03亿元。从房屋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143.84亿元,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3.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0.14亿元,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5.9%。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515.69万平方米,商品房竣工面积166.29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62.3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12.35万平方米,占全部销售面积的86.2%。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46.96亿元,增长6.1%。从城乡领域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41.99亿元,增长6.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04.97亿元,增长5.6%。从行业分类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243.05亿元,增长6.1%;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203.91亿元,增长6.0%。从商品类别看,限额以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4.4%,通讯器材类增长13.4%,汽车类增长11.2%。

七、对外经济

全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2040.2亿元,增长1.6%,其中,出口1618.1亿元,进口422.0亿元。从企业性质看,内资企业进出口1497.2亿元,占全市的73.4%;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542.9亿元,占全市的26.6%。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1099.7亿元,占全市的53.9%;加工贸易进出口848.4亿元,占全市的41.6%;其他贸易进出口92.1亿元,占全市的4.5%。

全年新设外资项目219个,实际使用外资6.07亿美元。从实际使用外资投向看,第一、二、三产业使用外资分别为0.80亿美元、2.33亿美元和2.93亿美元。

全年新核准设立境外企业(机构)36家,中方协议投资额3.4亿美元,中方实际投资额4.96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5.70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63亿美元。外派各类劳务人员4233人。

八、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9.75亿元,增长5.2%。其中,税收收入169.34亿元,增长0.1%,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67.8%。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1.21亿元,增长11.8%。其中,城乡社区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卫生健康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31.1%、20.9%、9.5%、7.7%,基层“三保”等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190.02亿元,比年初增长9.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4797.48亿元,比年初增长9.8%;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884.28亿元,比年初增长6.2%。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892.87亿元,比年初增长10.2%。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781.63亿元,比年初增长2.6%;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4097.72亿元,比年初增长14.1%。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891.16亿元,占本外币贷款余额的比重16.2%。

全年保险机构保费收入144.12亿元,增长6.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4.64亿元,增长9.6%;人身险保费收入109.47亿元,增长5.9%。各项赔款和给付53.03亿元,增长15.8%,其中,财产险赔款23.12亿元,下降0.3%;人身险赔款29.91亿元,增长32.4%。

九、科学技术

全年完成技术合同登记146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170.63亿元。专利授权量1021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980件,占总授权量的19.4%。

高质量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组织开展“揭榜挂帅”项目35项,清华大学先进核能技术科研基地开工建设,威海先进医用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山东省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扎实推进,牵头或参与重组建设省重点实验室9家,新获批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威海壹号”卫星成功发射,“高强高模碳纤维”获评2024年山东省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全年实施142项科技创新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36.83亿元,申请发明专利313件,授权发明专利228件,发表论文149篇,引进人才263人,形成新产品207个,实现销售收入38.15亿元。

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8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24家。2家国家级孵化器获评全国优秀,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44家。15家企业获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优胜企业,1家企业获全国赛优秀企业。

组织举办第四届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第七届中韩创新大赛、中东欧高价值成果创新合作大会、科技合作名校直通车等活动,达成产学研合作109项,选派科技副总、协同创新工程师106人。新增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基地1家,市级以上中试示范基地达到12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7家。推进山东省外国专家驿站建设,评选外国专家工作室5家,入选省海外工程师20人。

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0件,地理标志商标65件;中国质量奖提名奖2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获奖企业6家,获奖个人2名;“好品山东”品牌25个;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92家;2024年认定威海市市长质量奖企业5家,个人3名,全市累计拥有威海市市长质量奖企业30家,个人19名。

十、教育、文化、卫生健康和体育

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1所,在校学生145223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17663人;职业高中6所,在校学生4888人;普通高中18所,在校学生38018人;普通初中102所,在校学生99592人;小学101所,在校学生140541人;特殊教育招生83人,在校生492人;幼儿园350所,在园幼儿57371人。

年末全市共有专业剧团4个、图书馆5个、文化馆6个、博物馆15个、美术馆5个。艺术表演场馆2个,电影公司5个,电影院43座,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5座,有线数字电视用户46.0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100%。年末拥有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754个、城市书房46个、农家书屋1018个。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84个,其中,医院7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676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3个,其他卫生机构17个。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20921张,其中,医院实有床位16790张。卫生技术人员2772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885人,注册护士12082人。已婚育龄妇女35.62万人。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57.27万份,纳入管理的孕产妇1.21万人、0-6岁儿童9.28万人、老年人33.85万人,规范管理高血压18.74万人、2型糖尿病患者7.45万人。

全年线上线下联动举办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活动7861项次,其中举办市县两级全民健身运动会129场次、社区运动会1064场次。5处体育公园通过国家审核。新增健身场地110处,更新维修健身器材2078件。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598名。威海市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以全民健身行动引领全民健康新风尚项目入选健康山东行动典型经验案例。组队参加2024年山东省锦标赛获83.5枚金牌。开展“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519场次。4家企业入选体育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那香海景区获评2024中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威海“绿水青山 健游银滩”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入选春节假期山东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威海“千里山海 冬游威海”冰雪奇缘之旅入选2025春节假期山东户外运动精品线路。36个项目入选“好运山东”体育消费创新场景培育项目,总数全省第2位;2个项目入选“好运山东”体育消费创新场景重点培育项目,数量全省第1位。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年末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36%,建成区绿地率43.7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21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48%,建成区绿地率44.0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5.80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全社会用电量213.37亿千瓦时,增长16.8%,其中,工业用电量137.52亿千瓦时,增长22.4%。

全市城市天然气供气量33796.29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100%,集中供热入网面积13291.8万平方米。市区城市天然气供气量20728.07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100%,集中供热入网面积10908.22万平方米。

全市公交运营线路370条,运营线路总长度11628公里,公交车辆2044辆,完成客运总量13644.54万人次,平均日客运量37.38万人次。

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环境监控中心4个,环境监控人员88人。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2个。

全年完成污染减排项目22个,投资额9.57亿元。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92.3%,空气质量全省最优,连续九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91.4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4.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3.58%,比上年提高0.90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52.29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2.45%,比上年提高0.33个百分点。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92元,增长5.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598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94元,增长6.1%。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637元,增长5.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266元,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400元,增长6.4%。全体居民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25.4%,其中,城镇居民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25.0%,农村居民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27.5%。

十三、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

全市有244.89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00元。有257.1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70元。有2.48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有8931名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有0.64万名女职工享受生育津贴待遇。

年末全市有养老机构170处,床位40546张,在院人数18008人。其中,特困人员供养机构40处,床位10202张,在院人数4760人;其他各类养老机构129处,床位29974张,在院人数13030人;市社会福利中心1处,床位370张,在院人数218人。

有儿童福利院1处,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4处。孤困儿童582人,其中,集中供养孤儿28人,散居孤儿67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373人,重点困境儿童45人,全年发放救助资金1436.30万元。自1月份起,机构养育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655元,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124元,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003元。

全市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9886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6677人,全年发放资金9828.40万元。自1月份起,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一、二级残疾人提高至每人每月213元,三、四级残疾人提高至每人每月160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一级残疾人提高至每人每月192元,二级残疾人提高至每人每月160元。

年末全市城乡低保对象17850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2102人,农村低保对象15748人,全年发放低保资金15766.30万元;特困供养对象10671人,其中,城市特困对象429人,农村特困对象10242人,全年发放供养资金17511.10万元。自1月份起,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062元和865元。城乡特困供养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1381元和1125元;特困供养照料护理标准为,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每人每年13298元、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每人每年6650元、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的每人每年3990元。

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威海统计年鉴—2025》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未经特殊说明,本文“增长”“下降”均为同比口径。

4.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价格指数、粮食总产量、城乡居民收支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威海调查队;市场主体数据来自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水产品数据来自市海洋发展局;农业机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公路通车里程、铁路、公路、海运、港口货物吞吐量、公交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机动车、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市公安局;旅游、专业剧团、博物馆、有线电视等数据来自市文化和旅游局;电影公司、电影院、农家书屋数据来自市委宣传部;进出口、利用外资、对外经济合作数据来自市商务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威海市分行;保险业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威海监管分局;科技数据来自市科学技术局;专利、商标等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卫生健康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供气、供热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电力数据来自威海供电公司;环保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医疗保险、生育津贴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市民政局;其他数据来自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