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干字当头、乘势向上,紧紧围绕“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使命担当,聚力做大经济总量、调优产业结构、加强创新引领、提升城市能级,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强富美高”新南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经济实力稳步攀升。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421.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2.1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增加值5906.8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5983.0亿元,增长5.7%。全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3∶47.5∶48.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0万元,增长6.2%。
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5.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49.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光缆产量为657.7万芯千米,增长82.1%,集成电路328.9亿块,增长21.6%。全年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2%,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分别增长68.8%、23.3%;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6.7%,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比重为71.4%。全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6%。
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3.8%。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民营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9.6%、7.4%,对规模以上工业、规模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66.5%、76.6%。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3.3万家,年末登记私营企业32.0万家;新登记个体工商户7.2万户,年末个体工商户90.5万户。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5万人。建成50家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帮扶7772名五类重点困难群体人员实现就业。全面实施“技能南通”五大行动,健全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机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超4万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9千人以上。
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5%。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指数呈“五涨一平二降”。其中,其他用品和服务类、医疗保健类、衣着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5.8%、3.5%、1.9%、1.4%、0.6%,食品烟酒类价格与去年同期持平,交通和通信类、居住类价格分别下降1.3%、0.1%。
农业经济平稳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15.6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种植业增加值317.8亿元,增长2.4%;林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4.5%;牧业增加值59.8亿元,增长2.2%;渔业增加值152.1亿元,增长3.8%;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增加值83.4亿元,增长9.6%。
粮食产量总体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343.1万吨,比上年增长0.1%,持续5年保持在340万吨以上。其中,夏粮总产量122.9万吨,增长1.4%;秋粮总产量220.2万吨,下降0.6%。全年油料产量23.3万吨,增长1.6%;蔬菜产量561.9万吨,增长3.6%;水果产量91.8万吨,增长4.0%。
牧渔业生产保持增长。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9.1万吨,比上年增长0.1%。禽蛋产量37.6万吨,下降1.6%。水产品总产量84.6万吨(不含远洋捕捞),增长2.7%,其中淡水产品21.8万吨、海水产品62.8万吨,分别增长3.2%和2.6%。
工业经济增势强劲。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3%,其中轻工业增长9.2%,重工业增长9.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7.2%,股份制企业增长8.6%,股份合作企业增长2.0%,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1.6%。分门类看,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7%。分行业看,全市列统的34个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增长面达88.2%,比上年提升8.8个百分点。
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全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5%。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年内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分别增长14.4%、12.7%。太阳能电池、变压器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3.9%、21.6%。
工业企业盈利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5%,利润总额增长4.5%,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6%。分经济类型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21.7%,外资企业增长3.0%,民营企业增长2.1%。分行业看,装备制造业利润比上年增长9.3%,其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业、汽车零部件、电子设备等行业利润增长较快,分别增长60.2%、32.1%、17.5%。
建筑业健康发展。全年建筑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7.7%,其中房屋建筑业产值增长7.1%。竣工产值增长6.9%。建筑业劳动生产率53.2万元/人,增长12.9%。全市拥有特级资质建筑业企业27家,完成产值比上年增长9.0%。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9%。其中,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投资增长4.3%;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增长13.4%。民间投资下降2.8%,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63.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39.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0%。分领域看,制造业投资下降1.8%,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0.1%。
重大项目有力推进。全年共49个项目列入省级重大项目清单,比上年增加14个,连续9年保持全省前列。全年共计安排市级重大项目217个,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全年新开工5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54个,竣工达产项目301个。推动中石油蓝海新材料、华峰瑞讯生物等百亿级项目顺利开工,重大项目攻坚突破成效显著。
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5%。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3319.9亿元,增长1.6%;农村消费品零售额416.6亿元,增长0.6%。从商品类值看,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增长2.7%,化妆品类零售额增长14.8%,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增长26.2%,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24.4%,汽车类零售额下降5.1%,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下降11.5%。
新兴消费增势良好。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智能手机零售额比上年分别增长38.7%、24.3%。新能源汽车零售增长34.2%,占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额比重为27.4%,比上年提高8.0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增长30.9%,住宿和餐饮业通过网络实现餐费收入增长21.1%。
对外贸易稳中提质。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39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出口2608.2亿元,增长13.9%;进口1341.7亿元,增长10.8%。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2611.6亿元,增长9.8%,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66.1%;加工贸易进出口1123.4亿元,增长31.8%。从出口主体看,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1875.5亿元,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508.6亿元。从出口产品看,船舶和海工平台、纺织服装、集成电路、集装箱出口比上年分别增长86.2%、6.8%、63.8%、13.5%。从主要市场看,对美欧日等传统市场进出口1497.2亿元,增长4.6%,占全市外贸总值比重为37.9%,“压舱石”作用显著。“一带一路”沿线进出口1998.6亿元,增长17.9%,连续4年增长,高于全市外贸整体增速5.1个百分点,占全市外贸总值比重为50.6%,首次超过5成。
交通运输业保障有力。全年完成货物运输量26549.1万吨,比上年增长3.2%;旅客运输量6008.5万人次,增长85.2%。其中,铁路完成货运量276.2万吨,增长12.3%;客运量1323.3万人次,增长10.0%。公路货运量13993.0万吨,增长8.6%;客运量4275.0万人次,增长11.9%。南通机场全年执行客运、货运航线共59条;货邮吞吐量6.87万吨,增长14.1%;旅客吞吐量410.25万人次,增长12.1%。南通港货物吞吐量30340.0万吨,下降1.7%;集装箱吞吐量271.9万标准箱,增长33.1%。
江海联运优势提升。印发并实施“水运江苏”南通方案,小庙洪上延航道(二阶段)、新江海河船闸工程等项目开工,通扬线市区段用地保障难题取得突破、前期工作全面开展。通州湾三港池2+1码头水工结构完成,横港沙10万吨级粮油泊位水工交工,洋口港金牛码头、通州湾三夹沙蓝水海工码头、洋口国信LNG码头等项目正加速推进码头主体施工。
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262.9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1.1万辆。其中,载客汽车223.3万辆,载货汽车13.6万辆,摩托车24.5万辆。个人机动车保有量236.3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0.5万辆。
邮政电信业稳健发展。全年邮政业实现业务收入114.5亿元,比上年增长9.8%。完成快递业务量14.9亿件,增长15.1%。全市累计拥有5G基站23217个。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73.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0.9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252.25万户,新增19.35万户,其中固定宽带互联网用户466.4万户,增加16.5万户;无线宽带互联网用户785.85万户,增加2.85万户。
旅游业增势强劲。全年接待游客总数7543.9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7%;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93.05亿元,增长11.8%。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531.13万人次,增长15.7%;实现旅游收入884.07亿元,增长11.7%。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1%。
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0.9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税收收入525.8亿元,下降2.4%。
金融存贷款稳步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1946.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7%,比年初增加993.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457.6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357.4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0234.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0.3%,比年初增加1880.5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915.3亿元,短期贷款增加632.7亿元。
保险业增势稳定。全年保费收入481.2亿元,比上年增长3.7%。分类型看,财产险收入94.4亿元,增长2.0%;人寿险收入296.6亿元,增长2.8%;健康险收入83.7亿元,增长9.2%;意外伤害险收入6.4亿元,下降0.7%。全年赔付支出211.2亿元,增长31.6%。其中,财产险赔付66.1亿元,增长6.0%;人寿险赔付110.2亿元,增长91.6%;健康险赔付32.3亿元,下降15.2%;意外伤害险赔付2.6亿元,增长2.9%。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全年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445家,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324家,净增702家。2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3家企业上榜省独角兽企业。全年专利授权量36338件,比上年增长8.4%。其中,发明专利12032件,增长61.8%,占专利授权总量的33.1%。全市累计有效发明专利54692件,比上年末增加9572件,增长21.2%;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70.63件,增长21.2%。全市累计拥有国家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23家,省级29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累计121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8家。
科研投入力度加大。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6%,比上年提高0.18个百分点。全市共拥有南通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拥有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17家。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数达到19个。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含企业研究院)10个,科技服务平台1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8个,企业院士工作站12个。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9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5.1万人,在校生16.06万人,毕业生4.34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0.21万人,在校生0.6万人,毕业生0.1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4.9万人(不含技工学校)。特殊教育招生0.03万人,在校生0.17万人。幼儿园592所,在园幼儿13.2万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31个,公共美术馆4个。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7座,中波和调频电视发射台10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年末数字电视用户147.03万户,其中高清电视用户80.46万户。
卫生事业扎实推进。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816个。其中,医院25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8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2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5.33万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4.19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35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2.59万人,注册护士2.80万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技术人员0.08万人,妇幼卫生保健机构卫生技术人员0.15万人。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南通健儿获得两项世界锦标赛冠军。在江苏省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上,南通代表团共获得19个第一名、21个第二名和20个第三名,被省体育局授予体育道德风尚奖。与国家体育总局和省体育局共建“国家奥运后备人才梯队”城市。受省体育局表彰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奖”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贡献奖”。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年PM2.5浓度25微克/立方米,位列全省第一,优良天数比例86.1%,位列全省第二。2024年长江干流南通市段达Ⅱ类水质,入江支流稳定达Ⅲ类。土壤保护和污染治理修复工作有力推进。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南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方面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连续两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城市内涵品质提升。全年完成42万亩林地保有量落界,省级生态公益林优化成果11.5万亩。新增成片造林面积466.3公顷,新建和改造提升省级绿美村庄19个。完成湿地修复面积73.3公顷。市区新增公园绿地76.0公顷。全市新增挂牌保护历史建筑11处。全年市区路灯完成LED灯源安装、更换6983套,市区功能照明LED灯源占比达96.5%,居全省领先水平。市区功能照明亮灯率99.8%,景观亮化亮灯率99.5%。
安全生产保障有力。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69起,死亡42人,比上年分别下降9.2%和14.3%。
城镇化率持续提高。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7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5万人,增长0.02%。其中,城镇人口566.53万人,增长0.8%,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3.1%,比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734.83万人,比上年减少5.3万人。
居民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641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工资性收入31900元,增长6.3%;经营净收入8738元,增长2.4%;财产净收入4303元,增长0.1%;转移净收入9700元,增长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457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36元,增长6.5%。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63:1,比上年缩小0.033。全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363元,比上年增长2.7%。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9621元,增长1.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882元,增长4.5%。
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年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39977人,比上年增加624人。全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为33558.4万元,比上年增加3533.5万元。全市现有备案养老机构308家,养老机构床位数55837张。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3]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4]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预计数。
[5]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了修订。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金融信贷数据来自人民银行;交通运输数据来自交通运输局;电话用户、宽带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等数据来自南通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货物进出口数据来自南通海关;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等数据来自商务局;民用汽车、交通事故数据来自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邮政管理局;上市、证券公司数据来自金融监管局;保险业数据来自银保监局;养老数据来自民政局;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科学技术局;市场主体、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艺术表演团体、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数据和旅游数据来自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体育数据来自体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医疗保障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生态环境局;市政数据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应急管理局;现代农业数据来自农业农村局;粮食产量、城乡居民收支、物价指数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南通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来自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