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是极具考验、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扎实开展制造业三年倍增“突破年”活动,迎难而上、劈波斩浪,经济实力持续提升,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交出了一份逆势上扬的优异答卷,闯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
一、综 合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 2520.9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09.68 亿元,增长 3.9%;第二产业增加值 1239.36 亿元,增长 6.6%;第三产业增加值 1171.92 亿元,增长 2.7%。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 4.3:49.2:46.5。人均 GDP11.61 万元,增长 4.0%。
图1:2017-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图2:2017-2022年全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 1.8%。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价格呈“七涨一跌”态势;其中,交通通信类(5.1%)涨幅靠前;教育文化娱乐类(2.4%)、食品
烟酒类(2.1%)、医疗保健类(1.3%)、其他用品及服务类(1.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1.1%)、居住类(0.4%)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衣着类(-0.1%)价格下跌。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全市36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22个行业增长,行业增长面61.1%,22个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1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7个百分点;其中,增幅较高的行业有仪器仪表制造业(2.1倍),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91.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58.4%)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0.6%。八大战新产业全面增长,其中,涨幅靠前的行业有节能环保业(32.5%)、新能源汽车业(27.6%),新一代信息技术业(17.3)、新材料业(16.6%)、生物产业(12.6%)等。
高技术产业高速增长。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9.6%。五大高技术产业全面增长,其中,涨幅靠前的行业有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2.5倍),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业(1.6 倍),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44.1%),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34.4%)等。
工业企业产销基本衔接。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 97.2%。部分工业产品产量下滑(见下表)。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
单位 |
产量 |
比上年增长(%) |
生铁 |
万吨 |
1790.85 |
-2.5 |
粗钢 |
万吨 |
2000.38 |
-4.6 |
钢材 |
万吨 |
2023.09 |
-2.7 |
水泥 |
万吨 |
2059.71 |
-0.8 |
改装汽车 |
辆 |
2991 |
-70.3 |
汽车及底盘 |
辆 |
11792 |
-23.6 |
机制纸及纸板 |
万吨 |
203.65 |
-1.5 |
啤酒 |
千升 |
112002 |
7.9 |
纱 |
吨 |
3608 |
-35.4 |
服装 |
万件 |
3312 |
2.0 |
泵 |
台 |
15585 |
20.5 |
阀门 |
吨 |
35564 |
-1.1 |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 251.05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0.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 1269.9 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 208.0 万平方米。
三、农 业
农业生产再获丰收。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 191.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4.3%。粮食产量实现“十九连丰”,粮食播种面积 17.66 万公顷,下降 0.1%;粮食总产量 106.8 万吨,增长 0.7%;蔬菜种植面积 2.9 万公顷,增长 4.1%;蔬菜产量 89.4 万吨,增长 4.5%。
畜牧业稳定发展。全年生猪出栏 43.97 万头,比上年增长1.5%。肉类总产量 9.2 万吨,增长 1.4%;禽肉产量 5.2 万吨,增长 1.3%;禽蛋产量 3.5 万吨,增长 6.8%;牛奶产量 5.8 万吨,增长 4.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 26.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3.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 4.5%。
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全年基础设施投资比上年增长 27.4%,增速比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高 14.2 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 5.1 个百分点。
重点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全市 1032 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1297 亿元。其中,百亿元以上重点项目 19 个,五十亿元以上 43 个,十亿元以上 258 个。蜂巢新能源二期等 343 个省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天能电池一期等 212 个省重点项目竣工投产,格力智能产业园等 5 个项目列入省领导联系推进重大制造业项目,占全省的 45%。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恢复。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58.24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分城乡看,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70.29 亿元,增长 2.0%;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87.95 亿元,增长 3.8%。分消费形态看,商品零售额 825.55 亿元,增长 1.2%;餐饮收入 132.69 亿元,增长 8.4%。
图3:2017-202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速度
六、对外经济
顶格推进“双招双引”。全年实现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1.44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0.4%;实际利用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 1419.5 亿元,增长 2.2%。新签约 20 亿元以上项目 48 个,其中百亿级项目 3 个,爱柯迪新能源、中南光电等 450 个亿元以上项目签约落地。
对外贸易提质增效。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 66.7 亿美元,比上年下降 8.0%;其中,进口 35.2 亿美元,下降 15.6%;出口 31.5 亿美元,增长 2.1%。马鞍山青浦工业园获省政府授牌首批“安徽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我市获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马鞍山)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再添一张“国字号”名片。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体系持续完善。全年铁路客运量 449.22 万人,其中,旅客发送量 224.83 万人,旅客到达量 224.39 万人;铁路货运量 1699.87 万吨,其中,货物发送量 436.82 万吨,货物到达量
1263.05 万吨。公路客运量 335.08 万人,公路货运量 4568.3 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 11638.53 万吨,集装箱吞吐量 10.91 万标箱。郑蒲港至福州江阴港江海直达航线正式通航,市快捷物流省级多式联运项目和马钢物流国家级多式联运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邮电通讯持续推进。全年邮电业务收入 30.08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1%。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16.8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251.8 万户;其中,5G 用户 116.3 万户,增长 46.7%。宽带用户 103.6 万户,增长 10.7%。
旅游产业逐步恢复。全年旅游业总收入 211.3 亿元;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0.01 亿美元。接待海外旅游者 0.17 万人次。星级饭店 7 家;其中,五星级 2 家,四星级 5 家。现有 A 级景区 34 处;其中,5A 级景区 1 处,4A 级景区 8 处。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正式挂牌,长江不夜城建成运营。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04.88 亿元,比上年增长 6.9%。其中,税收收入 138.90 亿元,增长 1.5%,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 67.8%。财政支出 317.82 亿元,增长 10.6%;其中,民生支出 264.29 亿元,增长 7.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40.94 亿元,增长 10.4%。
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3392.0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5%。其中,单位存款 1307.30 亿元,增长 0.8%;个人存款 2005.73 亿元,增长 19.6%。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 2900.77 亿元,增长 14.4%。其中,短期贷款 675.28 亿元,增长 11.1%;中长期贷款 1867.84 亿元,增长 18.1%。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市各类保险机构 29 家。全年保费总收入 54.8 亿元,比上年增长 8.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 27.1 亿元,增长 10.0%;人身险保费收入 27.7 亿元,增长 6.4%。
九、城市建设
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深化。秀山片区功能持续完善,阳湖片区路网建设全面启动,高铁新城规划及建设前期基本完成。新改建绿地164.2万平方米、绿道14.6公里,烟墩山遗址公园等建成开放。十七冶技术中心大厦、农商行总部大楼等成为新地标。新建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20个,创建美丽庭院超万户,含山太湖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博望百峰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城市宜居环境不断美化。全年完成老旧小区整治改造106个,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4159户。全面启动“最干净城市” 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完成投资18.6亿元。建成区绿地面积4461公顷,城区公园绿地面积116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7%。城区等级物业管理覆盖率达99%。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 872 家,比上年增长 22.5%;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10483 件,增长 19.3%。承担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 45 项,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
11 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 15 家。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 25 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 48.1%、居全省首位;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160 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 517 家,均创历史新高;技术合同成交额 145 亿元,登记科技成果 1945 项。高水平主办第二届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大会,24 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在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大会签约。
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全年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 42.4 亿元,增长 5.0%。全市高等院校 6 所;中小学及其他各类学校 594 所;其中,幼儿园 301 所,小学 179 所,特殊教育学校 4 所,普通中学 104 所。省一类幼儿园 10 所,省示范高中 11 所,省特色初中1 所,省特色小学 2 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 5 所。中小学及其他各类学校在校学生 30.12 万人、教职工 2.57 万人。高中阶段在校学生 5.97 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109.7%。实施“安心托幼” 行动,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 90%;实施“老有所学”行动,基本实现老年教育办学网络“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开展中职学校分类达标示范建设,建成省级达标示范学校 5 所,新增全省 B 类达标学校 1 所。
人才队伍建设有效推进。大力实施“诗城英才”计划,引进培养各类人才 3 万人,本地高校应届毕业生留马就业率提升 5.8 个百分点、达 25.9%。推进省级“一室一中心”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 24 个、博士后工作站 3 家,人才平台承载力持续增强。蝉联最具人才吸引力全国百强城市。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成功举办第 34 届李白诗歌节。全市年末拥有公共图书馆 7 家,藏书 258 万册,比上年增长4.5%;文化馆 6 家;综合档案馆 7 家,总建筑面积 3.3 万平方米,增长 4.3%;档案资料 284.9 万卷(册),增长 9.7%。广播人口覆盖率、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 100%。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卫生机构 1089 个,比上年增长 3%;其中,医院、卫生院 103 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98 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429 所,病床 1.55 万张,卫生技术人员 1.68 万人。以乡镇为单位,四苗、五苗接种率 99.58%,乙肝疫苗首针接种率 99.94%。马鞍山再次蝉联“国家卫生城市”。
体育竞技水平稳步提高。全年参加省常规项目比赛获得奖牌 310 枚;其中,金牌 105 枚、银牌 94 枚、铜牌 111 枚。参加第十五届全运会再获佳绩。组织开展“活力四百”运动季活动,完成省级全民健身场地和市级慈湖河体育公园项目建设。
十二、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矿产资源丰富。全市已发现 40 种矿种;其中,金属矿产 9 种,非金属矿产 29 种,水汽矿产 2 种。查明资源储量的矿种共计 27 种;其中,金属矿产 3 种。
生态底色持续擦亮。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整改“1+1+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91 个。在全省率先建成运行“智慧环保”平台。
PM2.5 平均浓度 34.6 微克/立方米、保持国家二级标准,PM10 平均浓度改善幅度居全省第 1。空气质量优良率 78.6%。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 100%,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入选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名单,危废安全处置率 100%。
安全生产形势良好。全年亿元 GDP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2 人,没有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据抽样调查,全市年末常住人口 218.6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59.4 万人,比上年增加 3.3 万人,增长 2.1%;乡村人口 59.2 万人,比上年减少 0.4 万人,下降 0.7%。
城镇化率72.9%,比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人口出生率为6.84‰,死亡率为 6.9‰,自然增长率为-0.06‰。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77 元,比上年增长 6.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9420 元,居全省首位,增长 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0363元,居全省首位,增长 7.2%。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1.96,比上年缩小 0.03。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全年新增就业 4.2 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0.88 万人,“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 0.24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 2.49%,保持在 3%以下低水平。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77.09 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31.91 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8.31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55.6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90.88 万人,参保率 99.71%。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实现即征即保,参保人数 18.11 万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实现“十八连增”。
社会福利事业扎实推进。全年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救助 71.4 万人次,支付低保金 4.28 亿元。城镇拥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 539 处;便民利民服务网点 800 个、社会收养性福利床位数 2.36 万张。
福利彩票销售 1.71 亿元,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 0.56 亿元。完成城乡低保和特困供养标准提标工作,从 7 月起,我市城乡低保标准由户月人均 678 元提高到 730 元,并按照新低保标准的 1.3 倍同步提高特困人员供养标准,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全市“四项机制扩大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服务供给”案例获评民政部“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
说明:
1. 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2023 年马鞍山统计年鉴》为准。
2. 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 公报中历史年份数据为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后修订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