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1

选择区域:>>>

2021年镇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镇江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镇江调查队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激情奔跑、奋力登攀,经济发展稳中提质,民生福祉显著改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市场活力明显增强,转型升级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繁荣,“强富美高”新镇江建设站上新高度,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开启新局面。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2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63.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2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2319.73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2286.67亿元,增长8.6%。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3.3:48.7:48.0。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82万元,增长9.2%。

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1.2,比上年上涨1.2%,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101.6,上涨1.6%;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0.6,上涨0.6%。分类别看,食品烟酒类上涨0.3%,衣着类上涨2.8%,居住类上涨0.2%,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2%,交通和通信类上涨4.6%,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5%,医疗保健类上涨1.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下跌3.0%。食品中,粮食上涨0.7%,食用油上涨5.9%,鲜菜上涨12.6%,蛋类上涨13.2%,干鲜瓜果类上涨1.2%,水产品上涨14.3%;畜肉类下跌16.5%。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项  目 价格指数 比上年±%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1.2 1.2
  # 食品烟酒 100.3 0.3
    衣着 102.8 2.8
    居住 100.2 0.2
    生活用品及服务 101.2 1.2
    交通和通信 104.6 4.6
    教育文化和娱乐 101.5 1.5
    医疗保健 101.5 1.5
    其他用品和服务 97.0 -3.0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总产量再创新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01.78万亩,比上年增加3.26万亩,增长1.6%。全年粮食总产量96.02万吨,比上年增加0.41万吨,增长0.4%,其中夏粮总产量24.32万吨,增加0.64万吨,增长2.7%;秋粮总产量71.69万吨,减少0.23万吨,下降0.3%。全年油料总产量4.30万吨,增长27.0%。蔬菜总产量96.79万吨,下降0.1%;瓜果类产量11.82万吨,与上年持平。

牧渔业生产总体平稳。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8.01万吨,比上年增长8.3%,其中猪肉产量2.16万吨,下降10.5%;禽肉产量5.79万吨,增长18.3%。禽蛋产量4.32万吨,增长141.6%;牛奶总产量0.95万吨,增长10.0%。全年生猪出栏量27.35万头,下降11.2%;家禽出栏量3533.87万只,增长18.6%。水产品产量9.68万吨,增长0.7%。

表2 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产品名称 产量(万吨) 比上年±%
 粮食 96.02 0.4
 油料 4.30 27.0
   # 油菜籽 3.99 29.7
 花生 0.18 14.2
 肉类总产量 8.01 8.3
 水产品 9.68 0.7

现代农业发展较快。全市拥有高效设施种植业面积55.60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目前全市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160.49万亩。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8.5%,年末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819家。拥有省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42家,其中包括“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20家。全市共有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5个,绿色食品222个,有机农产品41个。1家农机合作社创成国家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恢复。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大中型企业增长18.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1.7%;重工业增长16.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5.7%,集体企业下降13.9%,股份制企业增长18.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6.4%;民营企业增长19.6%,其中私营企业增长16.2%。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26.2%;利税总额增长21.8%;利润总额增长23.1%。年末成本费用利润率6.3%,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7.8%,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先进制造业增势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2%、20.6%。高新技术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55.6%,单晶硅片增长79.7%,碳纤维增长126.2%。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家。年末拥有省级智能工厂4家,省级智能车间87个。

表3 重点工业产品产量情况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
食醋 万吨 30.33 -5.4
复合木地板 万立方米 4274.20 -9.0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257.82 0.4
冰乙酸 万吨 106.41 4.3
单晶硅片 万片 85512 79.7
水泥 万吨 1530.10 -1.3
钢材 万吨 565.17 12.6
铝材 万吨 87.31 22.3
金属切削工具 亿件 9.52 18.5
汽车 6489 255.6
汽车仪器仪表 万台 172.46 18.3
电子元件 亿只 20.12 11.9
眼镜成镜 万副 1382.65 22.3
发电量 亿千瓦时 496.36 19.4
母线 万米 190.10 29.5

建筑业稳定发展。年末拥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517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45.61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72.09亿元,增长14.5%;竣工产值389.18亿元,下降8.9%。全市建筑业从业人员期末人数11.5万人,较上年同期减少0.3万人,下降2.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增速稳步提升。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8.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下降13.3%,港澳台及外商投资增长18.9%,民间投资增长8.3%。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0.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0%,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4.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7%。全年分别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92.50亿元、138.39亿元,分别占工业投资比重38.0%、27.3%,分别增长22.3%、4.1%。

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13.97亿元,比上年增长3.3%,其中住宅投资342.58亿元,增长1.1%。商品房施工面积2913.7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395.58万平方米,增长1.1%。商品房竣工面积377.5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3%,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25.40万平方米,下降0.1%。商品房销售面积695.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61.36万平方米,增长8.7%。商品房销售额611.22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住宅销售额581.30亿元,增长5.2%。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健复苏。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零售额1217.66亿元,增长18.2%,乡村市场零售额129.17亿元,增长15.7%。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零售额228.39亿元,增长23.1%;零售业零售额987.44亿元,增长17.2%;餐饮业零售额124.48亿元,增长15.1%;住宿业零售额6.51亿元,增长9.2%。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0%。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1.0%;化妆品类增长5.4%;金银珠宝类增长23.7%;日用品类增长100.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下降18.6%;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11.0%;通讯器材类增长13.1%;石油及制品类增长63.7%;汽车类下降6.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5.9%。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恢复性增长。全年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29.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进口总额36.89亿美元,增长21.6%;出口总额92.25亿美元,增长24.8%。一般贸易出口额82.63亿美元,增长30.5%,占出口总额比重为89.6%;加工贸易出口额7.93亿美元,下降15.6%。从出口市场看,对东盟出口13.09亿美元,增长28.3%;对欧盟出口15.18亿美元,增长25.3%;对美国出口19.71亿美元,增长15.0%;对韩国出口3.66亿美元,增长22.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31.63亿元、增长32.0%,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4.3%。

利用外资规模保持稳定。全年工商新注册外资企业100家,新批千万美元以上项目34项。实际利用外资8.09亿美元,增长2.8%;协议利用外资21.40亿美元,下降2.2%。全年服务外包合同总额37.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离岸外包合同总额13.16亿美元,增长18.2%;执行总额31.88亿美元,增长12.0%,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额11.68亿美元,增长13.5%。

七、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增长持续加快。年末拥有公路总里程6873.8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10.45公里。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80.88万辆,比上年增长6.0%,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2.37万辆,增长4.7%。年末市区拥有公交线路163条,当年新辟优化37条;拥有公共交通车1583辆,当年新购13辆。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乡公交一卡通、乘车移动支付全覆盖,公交社会满意率90%。年内五峰山过江通道、宁句城际建成通车,312国道宁镇段快速化改造、346国道城区段城市化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扬中市创成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全年公路客运量1661.3万人,下降35.7%。公路旅客周转量7.2亿人公里,下降27.7%。公路货运量6283万吨,增长6.8%;水路货运量1094万吨,增长14.3%。公路货物周转量96.97亿吨公里,增长3.7%;水路货物周转量48.78亿吨公里,增长41.7%。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47亿吨,下降31.5%,其中长江港口吞吐量2.37亿吨,下降32.4%;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3.55万标箱,增长16.9%。

邮政电信业较快发展。全年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73.28亿元,增长21.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1.72亿元,增长29.7%;电信业务总量41.56亿元,增长27.4%。实现邮政电信业务收入72.66亿元,增长14.5%,其中:邮政业务收入34.31亿元,增长20.7%;电信业务收入38.35亿元,增长9.4%。全年完成快递业务量2.75亿件,增长43.3%;实现快递业务收入27.59亿元,增长30.5%。年末拥有移动电话用户378.59万户,其中5G手机用户89.50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85.51万户,增长9.4%。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状况调整改善。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7.59亿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税收收入256.05亿元,增长8.0%;非税收入71.54亿元,下降4.1%。从主要税种看,增值税增长5.4%;企业所得税增长21.6%,个人所得税增长16.1%。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3.40亿元,增长8.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49.14亿元,增长9.9%;教育支出84.47亿元,增长4.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5.77亿元,增长5.5%;医疗卫生支出37.82亿元,增长20.8%。

表4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支出分项情况
指  标 绝对值(亿元) 比上年±%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327.59 5.1
 # 税收收入 256.05 8.0
 # 增值税(50%) 113.92 5.4
    企业所得税(40%) 39.21 21.6
    个人所得税(40%) 12.18 16.1
      房产税 12.55 8.2
      印花税 3.88 11.2
      契税 27.24 41.1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亿元) 543.40 8.9
# 一般公共服务 49.14 9.9
   教育 84.47 4.2
   科技 14.32 -13.8
   社会保障和就业 65.77 5.5
   医疗卫生 37.82 20.8
   环境保护 13.98 -8.8

金融存贷规模稳步扩大。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692.67亿元,比年初增加400.62亿元,其中:住户存款3093.96亿元,比年初增加329.6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6958.27亿元,比年初增加852.85亿元,其中:短期贷款301.49亿元,比年初增加36.07亿元;中长期贷款1749.45亿元,比年初增加171.69亿元。年末全市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35家,其中政策性银行1家,大型银行6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家,城市商业银行2家,外资银行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10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5家。

表5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指   标 绝对值

(亿元)

比年初增减额

(亿元)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 6692.67 400.62
# 住户存款 3093.96 329.61
非金融企业存款 2608.18 102.88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 6958.27 852.85
# 住户贷款 2050.94 207.76
企(事)业单位贷款 4904.74 643.10

证券市场较快发展。年末上市挂牌企业总数512家,其中当年新增129家。A股上市4家,新三板挂牌32家,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25家。

保险业稳定增长。年末拥有保险机构6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47.52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寿险公司114.81亿元,增长3.9%;财产险公司32.71亿元,增长1.5%。全年赔付额40.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其中,财产险公司赔付21.10亿元,增长14.4%;寿险公司赔付19.47亿元,增长6.4%。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研投入力度加大。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4%。财政性科技投入14.3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6%。全年争取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超340项,资金2.4亿元。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76家,新增381家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新增省级科技企业加速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3家;新建市级孵化器9家、众创空间8家;新建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企业重点实验室2家。与中国技术交易所联合建设中技所(镇江)绿色技术交易服务中心。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全年专利授权量22695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2808件。年末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5561件,比上年增加16.5%;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8.46件,比上年增加16.2%。全市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1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共有普通高校9所,本专科招生4.75万人,在校学生14.43万人,毕业生4.04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0.59万人,在校生1.72万人,毕业生0.3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6所,在校学生2.00万人。普通中学110所,在校学生11.44万人,毕业生3.46万人。小学111所,在校学生16.85万人,毕业生2.47万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全市共有幼儿园284所,比上年增加11所,在园幼儿8.43万人。

表6 各类教育学校、招生和在校生情况

指 标 学校数(所) 毕业生数(人) 招生数(人) 在校生数(人)
高等教育学校(机构) 9 44288 53441 161413
# 普通高校(不含成人教育) 9 29648 38465 127199
中等职业学校 6 5543 6493 20020
普通中学 110 34584 38954 114356
高中阶段 19 11826 14101 41518
初中阶段 91 22758 24853 72838
普通小学 111 24744 29705 168539
特殊教育学校 5 110 117 634
幼儿园 284 29017 25322 84315

十、文化和旅游

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完善。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站59个,博物(纪念)馆14个,美术馆2个。年末有线电视用户59.82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59.34万户。年末拥有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文物单位67处,其中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13处。全年开展“四百”系列红色演出1163场、红色展览2098场、唱革命歌曲艺术辅导2192场、红色惠民旅游活动943场。高质量举办第十五届中国镇江金山文化艺术·国际旅游节,精心策划“幸会舞台”、“全民派对”、“寻魅镇江”、“焕彩之城”四大板块61项子活动。我市入选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城市。

旅游业加快发展。年末拥有A级景区30个,其中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7家,3A级景区11家。拥有省级旅游度假区3家,省星级乡村旅游区72家。拥有星级旅游饭店22家,其中五星级宾馆3家;拥有旅行社121家,其中星级旅行社35家。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76.39亿元,接待国内游客5563.5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774.51亿元;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37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2725.71万美元。

十一、卫生和体育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年末拥有各类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1094个,其中医院57个、卫生院3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7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村卫生室30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01个。年末拥有卫生机构床位1.77万张,其中医院1.30万张、卫生院0.18万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0.16万张。年末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2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9082人,注册护士9980人。全年共投入7269万元完成市传染病医院改造,全市累计接种新冠疫苗626.33万剂次,全市人群覆盖率达88.6%。全市731个村(居)民委员会全部设置公共卫生委员会。全年共引进6个医学领军人才团队、22名医学博士。新建2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4家省社区医院,新增国家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达标基层机构6家。

体育事业稳定发展。新建镇(街道)及以上规模体育公园5个、健身步道30公里;成功举办镇江市第十六届运动会;体育会展中心被确定为省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第一批综合试点单位;在陕西全运会上,我市运动员取得“4金2银1铜”的历史佳绩。镇江籍学生连续两年在全省大一新生身体素质测试中名列第一。

十二、城建、环保

城乡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市区实施城建项目87个,完成投资70亿元。新增9个省级美丽宜居城市试点项目,目前累计省级试点项目达13个。累计新建绿色建筑780万平方米,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100%,沿金山湖CSO溢流污染综合治理项目大口径管道全线贯通,完成9条劣V类水体治理工作。拆除违建1999起,面积17.79万平方米。新增停车泊位4603个,新增共享单车、共享助力车7700辆。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行动,累计开展安全检查187次,发现安全隐患60个,整改率100%。丹徒区上党镇上会村东宝庄、毛家榨作和丹阳市延陵镇西庄湖等4个村庄已被命名为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推动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排查农村房屋共414945户,鉴定为C、D级危房1898户,其中245户已完成整治。

城乡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年新增各类城市绿地面积315.6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43平方米。林木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25.6%、42.2%。全年全社会用电量295.0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4.92亿千瓦时,增长7.9%。全市建成区面积236.23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8.15平方公里。全市拥有区域供水厂8座,总供水能力126万吨/日,其中市区自来水供水能力70万吨/日。市区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5.55亿立方米,家庭天然气用户29万户,家庭液化气用户6.09万户。

生态环境整治取得成效。全年国控站点PM2.5年均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3%;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9.2%,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全年地表水国考断面、省考断面优Ⅲ比例分别为100%和95.6%,主要入江支流断面优Ⅲ比例为93.8%,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为100%。国考断面优Ⅲ比例与上年持平。

十三、人口、就业

人口总量结构总体稳定。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21.72万人,比上年增加0.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56.9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88%,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3.92%,比上年上升0.36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出生率4.29‰,死亡率7.53‰,自然增长率-3.24‰。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68.10万人,比上年减少1.16万人;出生人口1.22万人,死亡人口2.18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4.6‰,死亡率8.1‰,自然增长率-3.6‰。户籍人口中男性132.16万人,减少0.66万人;女性135.93万人,减少0.50万人。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向好。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97万人,新增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4.29万人,新增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2.9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5%。全年扶持成功创业1.8万人,其中引领大学生创业3062人,扶持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5979人。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4.42万人。全年新增登记注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5.08万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9.42万人。

十四、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60元,增长9.1%,其中,工资性收入31403元,增长8.6%;经营净收入6734元,增长8.9%;财产净收入4754元,增长10.3%;转移净收入7469元,增长10.1%。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780元,增长21.5%。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204元,增长8.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3992元,增长19.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354元,增长10.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3876元,增长26.3%。

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民生类支出404.53亿元,占比重74.4%。全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2280元/月,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10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820元,失业保险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230元。全市有1.12万户、共计1.64万人享受低保,全年发放低保金1.28亿元。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3.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0.70万人,比上年增加4.32万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57.3、70.2、66.71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50家,养老机构床位数18622张,共建成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0家,实现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城乡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分别达81%和53%。福利彩票2021全年销售2.27亿元,同比下降10.8%。

注:

[1]本公报中数据为快报数,正式数据以《镇江统计年鉴2022》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

[5]资料来源:本公报中水产品、农田数据来自农业农村局;工业高科技数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局;对外贸易数据来自海关;利用外资、外包数据来自商务局;车辆、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公安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数据来自交通运输局;邮政、电信业务数据来自邮政管理局、通信管理办公室、各通信公司;文化、旅游数据来自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金融存贷数据来自人民银行;保险数据来自银保监局;证券数据来自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科技数据来自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卫生健康委员会;体育数据来自体育局;社会福利数据来自民政局;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医疗保障局;城建数据来自住建局、城管局;电力消耗数据来自供电公司;环保数据来自生态环境局;林木数据来自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企业登记、质检、食品安全、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