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继续推进“8431”战略,努力构筑“三头六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为“十五”计划的圆满完成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新进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根据经济普查结果测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8788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151元,折合美元一举突破1000美元,达到1506美元。
国民经济各大产业中,第二产业的比重继续显著提高。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180万元,同比增长23%,增速比上年提高了4.2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42625万元,同比增长19.2%,增速比上年下降了6.2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204084万元,同比增长12%,增速与上年持平。第一产业发展速度有所加快,第二产业有较大波动,第三产业保持稳步增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7:58.3:34.7,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5.3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电力供应和水资源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仍然明显;煤矿安全存在隐患;产业结构仍需继续调整;环境污染问题仍较突出;社会就业和保障的压力较大。
二、农村经济
2005年,各乡镇按照市里确定的“一免三补、换位主辅,走一富二,百矿百园、免费培训、干部进村”的工作思路,不折不扣地执行和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农业投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7496万元,比上年增长14%;实现农业总产值80779万元,同比增长17.31%。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实现产值32345万元,占40%,比重下降了4.2个百分点;畜牧业实现产值45973万元,占56.91%,比重上升了4.6个百分点。
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02434吨,比上年增长2.7%。其中:夏粮大幅减产,总产量为18116吨,比上年下降27.4%,单产144公斤,比上年下降36%;秋粮总产184318吨,比上年增长7.1%。
农作物种植面积明显回升。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3.1万亩,比上年增加2.1万亩,增长了3.4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1万亩,比上年增加2.4万亩,增长了4.13%。主要经济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继续下降。其中:油料种植面积6387亩,比上年减少19.3%;油料总产量708吨,比上年减少36.7%。蔬菜种植面积13324亩,比上年下降了10.1%,蔬菜产量34157吨,比上年下降了10.9%。在蔬菜生产总体下滑的情况下,大棚蔬菜仍保持大幅增长,全年种植面积达2215亩,比上年增长36.9%,产量8850吨,比上年增长26.1%。
水果获得丰收,果园面积持续下降。水果总产量达23019吨,比上年增长46.1%,其中:苹果9406吨,增长15.2%,梨12837吨,增长77.9%。优质苹果的增加是带动苹果总体增产的关键。红富士、国光苹果产量达7358吨,比上年33.7%,所占比例比上年增加了10.9个百分点。黄梨增产是梨增产的主要因素。
2005年,高平被列为建设“绿色山西”全省十二个重点示范县之一。以此为契机,以建设“绿色高平”为目标,以身边增绿改善人居环境为方向,以山上治本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林业生产取得新进展。全年完成太行山绿化工程5000亩,完成国家重点公益林管护任务18.8万亩。四旁植树200万株。
围绕百万头生猪基地建设,畜牧业生产取得新进展。生猪年末存栏达到299550头,增长23.98%;其中能繁母猪30862头,增长37.98%。肉猪出栏达到520027头,增长26.1%。羊年末存栏达到35295只,下降10.77%,出栏25347只,增长5.41%。家禽年末存栏696647只,增长20.69%。主要畜禽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肉类总产量达到39372吨,比上年增长27.8%,牛奶产量达到1730吨,比上年增长12.92%,禽蛋产量7775吨,比上年增长51.53%。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通公路村和通电话村均达到445个,已全面实现村村通;新增自来水受益村15个,使得能够吃上自来水的村达到425个,占全部村行政的95.5%。
乡镇企业较快发展,增速有所放缓。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33044万元,比上年增长29.15%;营业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个数达到13个,比上年多3个。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10495万元,比上年增长26.99%,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5%,比上年少3.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3726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年末固定资产净值达到111051万元,增长11.17%。乡镇企业年末从业人数比上年新增343人,达到70352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又有新进展。工业生产增速下降,效益保持稳定。全部工业增加值309063亿元,同比增长17.7%,增幅比上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
受煤炭企业停产整顿影响,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生产水平与上年基本持平。企业经济效益保持稳步增长,多数企业经营情况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2466万元,同比增长0.26%,比上年增速低60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302139万元,比上年增长13.9%,增速下降76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48,比上年少3个百分点。应交增值税21788万元,比上年增长14.4%;实现利润总额47186万元,比上年增长35.4%。
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股份制企业情况较好,集体、其他企业出现负增长。其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305万元,同比增长0.18%,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8.3%,比上年增加1.2个百分点。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000万元,同比下降17.59%,占全部规模工业的比重为17.4%,比上年减少2.3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8099万元,同比增长10.5%。其它企业完成7061万元,同比下降30.7%。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有新进展。丹峰化工、晋丰煤化等企业年底已进行试生产。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其中:原煤产量885.5万吨,下降39.3%;软饮料38605吨,增长2.2%;焦炭231043吨,增长9.59%;水泥17万吨,增长30.8%;生铁20万吨,增长25%;糠醛8896吨,增长14.32%;糠醇15077吨,增长2.74%。
建筑业保持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市建筑业增加值59330万元,同比增长39.1%。农村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1621万元,比上年增长9.9%。规模建筑业企业(三级以上)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109万元,比上年下降了36.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投资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亿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规模以上投资23.97亿元,比上年增长50.1%。
规模以上投资中,新建项目占主导地位。新建项目完成投资195813万元,比上年增长59%,占全部规模投资的81.7%。扩建工程投资完成12550万元,比上年增长270.5%。从分行业的投资情况看: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6000万元,仍保持较高水平;煤炭采选业完成投资17432万元,比上年增长245.6%,制造业完成投资188936万元,比上年增长46.4%,占全部规模投资的78.8%。教育投资完成6800万元,投资力度显著加大。国家、政党机关的投资大幅下滑。
主要项目投资进展顺利,部分项目进展缓慢或停滞。晋丰煤化“36-52”工程本年完成投资46272万元,累计完成投资84808万元,一期工程竣工。丹峰化工本年完成投资21405万元,累计完成投资28905万元,已竣工投产。天脊中化“40-60”项目本年完成投资93553万元,累计完成投资137343万元。兴华物贸公司、闽峰钢铁、云泉乙醇等项目进展陷于停滞。
五、交通运输与邮电
公路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主要项目有:长晋高速公路连接线一期工程全面展开,工程概算总投资9000万元。完成对浩王线东山至申家庄矿段、石壑至西坡段,马巴线东宅至东周段,米双线石末至双泉段,礼夺线拥万至陵川界段,杨界线牛庄段,团高线三甲段等市乡公路的投资和改造,完成投资1560万元。全市通油行政村达到436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8%。
全年完成客运量518万人,客运周转量8398万人公里,货运量1727.6万吨,货运周转量38865万吨公里。
邮政、电信、移动通信业稳步增长。邮政部门全年完成业务收入1366万元,增长16.95%。电信业完成业务收入5200万元,增长7.8%。移动通信业务收入8000万元,增长37.9%。固定电话用户101000户,移动电话用户100000户,全市电话机拥有量20.1万部。百人拥有电话机41部。
六、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2099万元,比上年增长13.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69340万元,增长10.98%;餐饮业零售额11964万元,增长25.26%;其他行业零售额10795万元,增长21.03%。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13092万元,比上年增长11.54%;集体经济零售额21056万元,比上年增长9.83%。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1443.4万元,比上年增长57.11%;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7336.2万元,下降10.35%;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106.7万元,增长64.4%;通讯器材类零售额63.2万元,增长8.78%;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203.6万元,增长7.72%;日用品类零售额347.4万元,增长17.33%;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280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服装类零售额2797.4万元,增长7.22%。
市场物价基本保持稳定。
七、财政与金融
财政收支取得突破。财政收入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转变,财政支出实现从低水平维持性保障到全方位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转变,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实现从被动应付向主动出击的转变,财政理财重心实现从单纯注重业务向既注重业务更注重财政工作能力的转变。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6188万元,比上年增长40.1%,绝对增长额超过2.5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772万元,比上年增长42.01%。农业税已停止征收。财政一般预算总支出46167万元,比上年增长27.93%。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较快增长。年末各项存款余额81278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3.63%,绝对额净增155342万元。其中储蓄存款达到577853万元,较上年末增长22.95%。机关团体存款、财政存款有较大增长,分别增长36.71%和79.36%。年末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98102万元,比上年增长28.06%,净投放贷款87219万元。各项贷款中,中长期贷款增长速度较快,年末贷款余额达到114436万元,比上年增长36.13%,当年净放贷30370万元。短期贷款中个人短期消费贷款猛增,达到868万元,比上年增长179.1%。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回升,比上年末增长21.98%。
保险业稳步增长。全年各项保费收入达到12114.5万元,比上年增长6.3%;支付各类赔偿2415.2万元,比上年增长26.9%。
八、文化、体育、教育与卫生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旅游景点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全年共计投入3100万元分别对羊头山、定林寺、开化寺、七佛山等景区进行了建设和改造。接待游人3万人次,旅游收入100万元。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建设了六个全民健身园,安装健身器材350余件,总投资200余万元。
基础教育入学压力有所减缓。到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中学45所,在校学生数33741人,比上年减少2551人;毕业生数11736人,比上年增加2428人;招生数11250人,比上年减少1634人。各类小学270所,比上年减少了30所,在校学生数49341人,毕业生数8061人,招生数7542人,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
基础教育进一步夯实,办学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年用于中小学办学条件改善资金达到了1.03亿元,其中: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投资1200万元;民办教育总投入1500万元;保障贫困学生受教育权利投入948.77万元,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达到14390人。本科达线人数537人,比上年净增97人,其中:北京大学3人,清华大学1人。
农村卫生事业建设受到各级广泛重视。投资337万元对22个乡镇卫生院进行建设,在74个村开展创建高标准卫生村活动。6个乡镇开通了疫情直报系统,完成强化接种疫苗2万多人次,完成基础免疫“五苗”接种16.5万人次。
九、资源与环境保护
耕地资源减少幅度放缓。年末耕地总资源53.7万亩,比上年减少0.45%,净减2444亩。当年耕地总资源减少2874亩,其中基建占地1629亩,占当年减少耕地的56.7%。
环境质量状况有所改善。市区空气质量优于二级以上天数超过235天。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据抽样调查统计,2005年底,全市总人口达到483813人。人口出生率10.5‰,人口自然增长率1.7‰。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5.8%,城镇化比率比上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39元,增长10.2%。全年国有与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达到33518万元,增长9.4%;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12777元,增长10.4%,绝对额净增1205元。其中:国有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报酬达到13408元,较上年增长7.2%;城镇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9922元,较上年增长34.9%。据测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63元,比上年增长9.1%。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到年底,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9.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7%,净增住房面积2.9平方。房产部门新建住房竣工面积16100平方米,竣工房屋住宅144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