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

选择区域:>>>

2020年是宜昌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宜昌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高质量发展方向不动摇,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运行稳步复苏,在大战大考中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261.42亿元,比上年下降4.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59.68亿元,比上年增长2.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28.46亿元,比上年下降7.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73.28亿元,比上年下降2.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9.3:46.1:44.6调整为10.8:42.9:46.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全市城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2.3%。

全市市场主体存量单位44.07万户,比上年增长10.1%,市场主体新设立单位6.32万户,比上年下降12.1%,其中新登记私营企业1.54万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4.66万户。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56万人,比上年少增3.0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5.41万人,比上年增加2.5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9.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8%。全年粮食产量151.08万吨,与上年持平。棉花产量0.52万吨,比上年减产36.4%。油料产量22.11万吨,比上年增产5.1%。茶叶产量9.50万吨,比上年增产1.8%。园林水果产量397.83万吨,比上年增产5.5%;其中柑橘产量386.39万吨,比上年增产5.7%。蔬菜产量502.53万吨,比上年增产3.1%。水产品产量18.11万吨,比上年增产1.9%。牲猪出栏355.95万头,比上年减产16.3%;牛出栏4.24万头,比上年减产10.3%;羊出栏113.23万头,比上年减产8.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84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6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5.0%,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1个百分点。

化工、食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7.7%,其中化工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2.2%;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6.9%;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13.0%;新材料产业增加值比上年下降9.9%。四大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7.6%。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10.3%;税金总额比上年下降2.1%;利润总额比上年增长6.3%。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914.1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1.0%;原煤消费量1022.13万吨,比上年下降17.1%。

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完成产值1148.91亿元,比上年下降11.3%;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58.47亿元,比上年下降14.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投资)比上年下降20.5%,低于全省平均增速1.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比上年下降12.9%;第二产业比上年下降21.5%;第三产业比上年下降19.8%。

全市共有施工项目2525个,比上年减少391个;其中新开工项目共有1200个,比上年减少279个。全市累计新入库5000万以上项目1108个,比上年增加91个。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42.97亿元,比上年下降7.8%。全市房屋施工面积1490.9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2%;其中商品住宅1209.8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5%。房屋竣工面积154.4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4.4%;其中商品住宅143.31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0.5%。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427.4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7.8%;其中商品住宅393.7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1.1%。商品房销售额283.12亿元,比上年下降21.7%;其中商品住宅264.30亿元,比上年下降23.1%。

  五、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1.12亿元,比上年下降18.7%,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01.37亿元,比上年下降10.8%;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9.74亿元,比上年下降28.9%。全年实现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30.68亿元,比上年增长9.9%。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基本生活类消费中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7.7%,饮料类比上年下降6.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比上年下降11.3%,烟酒类比上年下降11.6%。升级类消费中书报杂志类比上年增长30.8%,化妆品类比上年下降12.5%,汽车类比上年下降13.0%,通讯器材类比上年下降13.5%,家用电器和音像制品类比上年下降18.8%,金银珠宝类比上年下降20.7%,体育娱乐用品类比上年下降27.0%。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06.2亿元,比上年下降6.5%。其中,出口额184.2亿元,比上年下降5.5%;进口额22.0亿元,比上年下降14.1%。从出口产品看,化肥出口35.6亿元,比上年下降2.5%;农产品出口21.70亿元,比上年下降2.1%;电子及电器产品出口15.10亿元,比上年下降12.0%;医药品出口13.07亿元,比上年下降5.7%;纺织纱线及其制品出口8.38亿元,比上年增长74.6%。

全市实际外商直接投资14144.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53.2%。全市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完成营业额21.8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5%,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1.79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8.5%,对外劳务合作完成289.6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9.9%。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3家。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76.38亿元,比上年下降11.9%。全年公路、水运完成货物周转量449.8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3%;客运周转量16.77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68.0%。公路里程36281公里,比上年增长9.2%,其中等级公路里程33390公里,比上年增长10.9%。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达到75.58万辆,比上年增长8.6%,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70.60万辆,比上年增长8.4%。

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36.08亿元,比上年下降0.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5.30亿元,比上年增长4.2%;电信业务收入30.78亿元,比上年下降1.1%。年末共有固定电话用户33.19万户,比上年减少2.5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31.92万户,比上年减少4.70万户,其中4G移动电话用户373.03万户,4G用户覆盖率达到86.4%,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7752.7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2.9%。国内旅游人数7752.6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2.4%;入境旅游人数0.10万人次,比上年下降99.8%。实现旅游总收入695.1亿元,比上年下降29.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1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99.8%;国内旅游收入695.07亿元,比上年下降28.5%。

  八、财政和金融

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242.21亿元,比上年下降34.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9.97亿元,比上年下降41.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8.80亿元,比上年下降1.4%。全市税收收入114.06亿元,比上年下降31.7%。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389.86亿元,比年初增加491.09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578.90亿元,比年初增加321.43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1095.79亿元,比年初增加121.82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002.37亿元,比年初增加466.40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011.39亿元,比年初增加115.00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2987.52亿元,比年初增加350.30亿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30.78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比上年下降2.4%,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9.2%,寿险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9.1%。全年支付各类赔付34.78亿元,比上年下降4.0%,其中财产险赔付比上年下降7.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比上年增长1.9%,寿险赔付比上年下降0.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共有幼儿园458所,在园儿童8.90万人;普通小学255所,在校学生17.34万人,毕业生2.80万人,专任教师1.07万人;普通中学171所,在校学生12.60万人,毕业生4.03万人,专任教师1.2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6所,在校学生2.64万人,毕业生0.85万人,专任教师1969人;普通高校5所,在校学生6.11万人,毕业生1.48万人,专任教师3207人。

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49.61亿元,比上年下降4.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5.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40家,比上年增加119家。

全市重要科技成果登记98项,比上年增加6项;工程技术中心212家,比上年增加16家;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86家,比上年增加11家。全市专利受理量为9600件;专利授权量为8245件,其中发明专利775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256个,其中文化事业机构176个,艺术事业机构19个,剧场、影剧院28个,博物馆纪念馆机构18个,公共图书馆15个。全市公共图书馆总藏书3770.9千册。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634个(含村卫生所),其中医院、卫生院18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0个。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2178人,比上年增加29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923人,比上年增加416人。卫生机构床位数29287张,比上年增加165张。

全市共有体育场馆28个,专职体育人员97人。全市参加省以上运动会人数达682人,获得96枚金牌、71枚银牌和91枚铜牌。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389.9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45万人,出生率为6.3‰;死亡人口2.65万人,死亡率为6.8‰;自然增长率为-0.5‰。

全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15元,比上年增长2.1%;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32元,比上年下降3.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866元,比上年下降10.0%;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9.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999元,比上年下降3.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0%。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35.37万人,比上年增长4.2%;参加城镇基本医疗的人数为381.20万人,比上年下降0.3%;参加城镇失业保险的人数为61.12万人,比上年增长4.2%;参加城镇工伤保险的人数为66.28万人,比上年增长3.7%;参加城镇生育保险的人数为54.56万人,比上年增长5.3%。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分别为99.0%、97.6%、98.0%。

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1.33万人,比上年增长5.2%,其中享受城市最低保障的居民1.93万人,比上年下降4.9%;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9.40万人,比上年增长7.5%。最低生活保障资金6.26亿元,其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为1.52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为4.75亿元。

  十二、环境资源和安全生产

全市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例达84.2%。考核区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21.9%、21.2%。全市纳入考核的9个地表断面水质及河流达标率均为100.0%。

年末耕地保有量328千公顷,全年建设占用耕地119.05公顷。全市共有矿产资源89种,其中已开发利用矿种48种。

全市造林作业面积完成2.32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0.17千公顷。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68.72千公顷。

截止年末共发生道路交通肇事、工矿安全、火灾事故1763起;死亡310人。其中交通事故1196起,造成269人死亡;工矿企业安全事故39起,死亡40人;火灾事故528起,死亡1人。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最终核实数据以《2021年宜昌市统计年鉴》为准。

2.交通数据来源于交通部门,同期数据有所调整。

3.户籍人口数据来源于公安部门。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数据暂未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