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嘉鱼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目标,按照“大招商、招大商、抓工业、兴嘉鱼”的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干事创业,提速发展。春华秋实又一年,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县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据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37.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05亿元,比上年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5.11亿元,增长22.4%;第三产业增加值12.26亿元,增长10.6%。从构成看,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28.9:40.4:32.8变化为2006年的29.0:37.3:33.7,二产业比重较大幅度上升,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1、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运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生产能力仍较薄弱; 3、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够强;4、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部分群众生活存在困难,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农业
2006年,全县上下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进一步破解“三农”问题,推进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下同)244197万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4.9%。其中农业产值156326万元,比上年增长5.5%; 以蔬菜、水产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继续得到稳定发展,蔬菜产值108576 万元,同比增长8.4 %,水产产值66853万元,同比增长6.6%,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农业结构调整加快。2006年全县粮食面积438052亩,同比增长3.4%;蔬菜、瓜类面积474371亩,同比增长0.1%;油料面积116680亩,同比下降10.5%;棉花面积6170亩,同比增长5.8%;麻类面积71000亩,同比增长8.7%。全年粮食产量继近几年大幅攀升后,今年仍保持增长态势,其它各种农作物产量有增有减。
全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table=505][tr][td=1,1,137]产品名称[/td][td=1,1,111]计量单位[/td][td=1,1,121]2006年产量[/td][td=1,1,136]比上年增长%[/td][/tr][tr][td=1,1,137]粮食[/td][td=1,1,111]吨[/td][td=1,1,121]167974[/td][td=1,1,136]2.7[/td][/tr][tr][td=1,1,137]棉花[/td][td=1,1,111]吨[/td][td=1,1,121]501[/td][td=1,1,136]14.9[/td][/tr][tr][td=1,1,137]油料[/td][td=1,1,111]吨[/td][td=1,1,121]11775[/td][td=1,1,136]-4.7[/td][/tr][tr][td=1,1,137]苎麻[/td][td=1,1,111]吨[/td][td=1,1,121]12004[/td][td=1,1,136]12.9[/td][/tr][tr][td=1,1,137]蔬菜[/td][td=1,1,111]吨[/td][td=1,1,121]900297[/td][td=1,1,136]0.1[/td][/tr][tr][td=1,1,137]茶叶[/td][td=1,1,111]吨[/td][td=1,1,121]1353[/td][td=1,1,136]1.0[/td][/tr][tr][td=1,1,137]水果[/td][td=1,1,111]吨[/td][td=1,1,121]1637[/td][td=1,1,136]25.9[/td][/tr][/table]
林业生产大幅增长,2006年全县完成造林面积45700亩,比上年增长9.1%.。其中成林抚育作业面积19801亩,比上年增长 49.2%。木材采伐8833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5.0%。
畜牧业生产有增有减。全年牲猪出栏141182头,同比下降1.7%;猪肉产量11228吨,同比下降1.7 %,牛肉产量457吨,同比增长0.9%;禽肉产量3412吨,同比增长22.1%。
渔业生产稳歩发展。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252090 亩,水产品产量78024吨,分别比上年增长0.8%和4.0 %。
农田水利建设有所提高。全县年末有效灌溉面积34.4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8.21万亩,机电排灌面积27.78万亩。
三、工业
2006年,全县坚持以工为首,推进兴工强县。重点围绕“壮大五大产业,培育经济优势;建设重点项目,培植经济亮点;发展园区经济,放大集聚效应”大做文章,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经济的增长质量和效益。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下同)339289万元,比上年增长44.9%。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0390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8.0%,其中:国有企业1256万元,下降17.4%;集体企业443万元,增长142.5%;股份制企业68061万元,增长47.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497万元,增长17.0%;其它经济类型企业31653万元,增长24.0%。
全年轻工业产值138236万元,重工业产值201052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2.9%和54.6%,重工业增幅快于轻工业21.7个百分点;全县轻重工业比重为1:1.45。
全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table=519][tr][td=1,1,154]产品名称[/td][td=1,1,109]计量单位[/td][td=1,1,121]2006年产量[/td][td=1,1,135]比上年增长%[/td][/tr][tr][td=1,1,154]白酒[/td][td=1,1,109]千升[/td][td=1,1,121]1220[/td][td=1,1,135]-55.5[/td][/tr][tr][td=1,1,154]布[/td][td=1,1,109]万米[/td][td=1,1,121]2884[/td][td=1,1,135]95.2[/td][/tr][tr][td=1,1,154]服装[/td][td=1,1,109]万件[/td][td=1,1,121]504[/td][td=1,1,135]156.4[/td][/tr][tr][td=1,1,154]机制纸[/td][td=1,1,109]吨[/td][td=1,1,121]22260[/td][td=1,1,135]-6.5[/td][/tr][tr][td=1,1,154]化肥(折纯)[/td][td=1,1,109]吨[/td][td=1,1,121]42049[/td][td=1,1,135]15.3[/td][/tr][tr][td=1,1,154]水泥[/td][td=1,1,109]万吨[/td][td=1,1,121]9.05[/td][td=1,1,135]-17.9[/td][/tr][tr][td=1,1,154]焊接钢管[/td][td=1,1,109]吨[/td][td=1,1,121]129860[/td][td=1,1,135]145.9[/td][/tr][tr][td=1,1,154]黄金[/td][td=1,1,109]千克[/td][td=1,1,121]1108[/td][td=1,1,135]0.5[/td][/tr][tr][td=1,1,154]火电[/td][td=1,1,109]万千瓦小时[/td][td=1,1,121]3970[/td][td=1,1,135]3.4[/td][/tr][tr][td=1,1,154]家俱[/td][td=1,1,109]件[/td][td=1,1,121]79950[/td][td=1,1,135]16.6[/td][/tr][/table]
产销衔接较好。全年完成工业销售产值(现价)320715万元,比上年增长42.5%,产品销售率94.53%,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11.91%,比上年上升42.5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21.14%,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46.86%,上升14.9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3.73次,提高14.1%;成本费用利用率9.38%,上升1.4%;劳动生产率102791元/人,提高81.1%。全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418万元,比上年增长81.3%。亏损企业亏损额677万元,企业亏损面16.7%,比上年基本持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全县坚持 “大招商、招大商”发展战略不动摇,进一步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2006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351万元,比上年增长23.2%。其中项目投资129551万元,比上年增长41.4%。在项目投资中:建筑工程52021万元,比上年增长20.4%;安装工程12680万元,比上年增长130.6%;设备工器具购置41523万元,比上年增长32.4%;其它费用23327万元,比上年增长169.2%。第二产业投资额79171万元,比上年增长61.2%,为全县项目投资的61.1%;第三产业投资额50380万元,比上年增长18.5%。
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态势良好。三湖大酒店建设项目、万树新上实木地板项目、香港余健民鞋业生产项目、富民酿造扩建项目、嘉美服装项目、世通房地产开发项目、高建成中学扩建项目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田野特殊钢管生产项目、香港连宇蛇屋山金矿开发项目、职业教育学院新建项目、韩国世天农产蔬菜食品加工项目、商业城建设项目、岐丰管业项目、中天成新材料项目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
2006年,全年与外地客商新签项目投资合同(意向)63个,协议投资金额445871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0171万元。新签项目合同中,竣工项目33个,在建项目14个,准备开工项目16个。续建项目20个,合同投资额169900万元,到位资金48900万元。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县外商直接投资365万美元,同比增长319.5%。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408万元,比上年增长88.7%,竣工产值5735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5.9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价值2689万元。
五、交通和邮电
2006年,全县实现交通运输邮电业增加值15800万元,比上年增长6.8%。全社会完成旅客周转量254079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5%,货物周转量18314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0%。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3045辆,本年新注册汽车358辆,其中新注册私人轿车184辆。
2006年,全县邮电部门完成业务总量3939万元,比上年上升5.9%。发送各种函件54万件,包件1.8万件,特快专递3.1万件,报纸370万份,杂志6.6万份,集邮54万枚。市话期末到达户数1.6万户,农户期末到达2.8万户,小灵通2.8万户,ADSL用户4982户,电话普及率(不含小灵通)达12部/百人,电话入户率44部/百户。
六、国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6年,全县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外贸出口有所下滑,市场物价涨势趋缓。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亿大关,达到105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分城乡看,农村消费市场与城市消费市场协调发展,县城消费品零售额47981万元,增长15.87%;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7987万元,增长15.7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5132万元,增长15.5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完成6186万元,增长30.98%;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216万元,比上年增长17.24%;其它行业4620万元,增长15.62%。
外贸出口有所下滑。2006年全县实现外贸出口额434.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6.4%。
市场物价增势平缓。2006年,全县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总指数为101.9%,比上年上涨1.9%。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3%,衣着类上涨1.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1.1%;交通和通讯上涨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6.0%,居住价格上涨3.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分别下降0.6%、1.7%;烟酒及用品与去年持平。全年零售物价总指数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分别为101.0%和105.0%。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6年,全县完成财政收入25404万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国税收入5462万元,增长18.7%;地税收入5892万元,增长7.9%;财政部门组织收入14050万元,增长34.9%。一般预算收入10760万元,增长17.4%。
全县财政支出42983万元,比上年增长43.9%。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2656万元,增长31.7。
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业务均呈上升趋势,金融运行较为稳定。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5553万元,比年初增加29025万元,增长18.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41504万元,比年初增加14011万元,增长11.0%;财政性存款3965万元,比年初增加3681万元;企业存款20721万元,比年初增加161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14623万元,比年初增加24826万元,增长27.6%。全县不良贷款余额6837万元,比年初增加1644万元,增长31.7%。
保险事业稳步提高。2006年全县实现保费收入3700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32万元,比上年增长21.6%,寿险保费收入2968万元,比上年增加7.0%。支付各类赔款660万元,其中财险赔款支出447万元,寿险赔款支出213万元,期满给付584万元,退保684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6年,全县继续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全县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0474人,其中:高级职称471人,中级职称3132人;高级技师240人,技师1919人。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县有学校90所,教师2887人,在校学生人数57345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6686人,初中在校学生23031人,小学在校学生2664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58%,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6.7%。高考中,嘉鱼一中上本科线人数突破1000人,其中上一类本科225人,并且连续三年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中考中,全县中考合格率95.3%,优秀率达47.6%,全市排名第二名。
全年组织各类职业培训10553人,其中就业前培训1025人,再就业培训1737人,创业培训131人,在岗培训281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4850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颁发职业资格证书1096人,其中农民工887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年末全县有文化中心9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藏量达41000余册,书刊文献外借2.6万册次,全年接待读者1.1万人次。全年累计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40余件,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参展、参演)45余件,其中《家住牌洲湾》、《中国象棋》 分获“楚天群星奖”铜奖;“嘉鱼呜嘟”项目已公布为咸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先后组织了“嘉鱼县十佳杰出青年颁奖晚会”、“全县中小学生美术比赛”等大型文化活动9次,全年送戏(文艺节目)下乡210场,送电影下乡260场。
广播电视事业欣欣向荣。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1110公里,广播电视综合覆盖人口33万人。全年在中央电视台发稿5篇,在湖北卫视发稿33条,在省级电台发稿4条,在咸宁电视台发稿154条,在嘉鱼台发稿2165条。其中:《周宝生:依靠高科技 泥腿子创奇迹》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并为人民日报、科技日报等中央级报刊刊发。
卫生事业稳步提高。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2个,卫生机构床位641张,卫生技术人员978人。
体育事业继续进步。全县先后举办了篮球赛等大型体育活动4次;在组队参加全市青少年田径、球类等比赛中,我县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十、人口与就业
2006年,全县年末总人口363559人,其中男性187605人,女性175954人。全年出生3215人,出生率为9.0‰;死亡1181人,死亡率为3.3‰;全年净增人口2034人,自然增长率为5.6‰,比上年上升1.2个千分点。
2006年,全县年末在岗职工人数29690人,其中企业单位19992人,事业单位5635人,机关单位4063人。劳动就业工作有所加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36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01人。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在3.9%。
十一、环境保护
2006年,全县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空气质量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达到空气质量一级和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的85%,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天数占0.5%,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占84.1%。主要饮用水源水质良好,符合饮用水源水质要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河流水质有所改善。城市声环境处于轻微污染水平,与上年相比声环境质量有所发善,全县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74.2分贝,范围在70.3—83.9分贝。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程度提高;环境辐射处于安全状态;城市与村镇生态环境继续得到改善。
环境监测力度增强。建成全省第一个县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全县空气监测进入自动化日报时期。
十二、人民生活、福利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6年,全县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0356元,比上年增加1543元,增长17.5%;农民人均纯收入3776元,比上年增加395元,增长11.7%。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2006年,全县拥有镇区服务设施9个,收养性单位15个,床位1028张;目前,全县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700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有低保对象10450人,比上年增长10.9%;全年发放低保补助金870万元,比上年增长40.3%;农村全面开展了特困救助工作,全县定期有6522人共得到特困救助金72万元。全县累计发放各项社会保险费6617万元,比上年增长32.2%。其中,企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5132万元,发放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1.5万元,再就业人员岗位补贴83.2万元,支付医疗保险费1007.5万元。全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人数达179658人。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两免一补”共资助贫困学生7800人,比上年增长34.8%。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总量按现价统计,增长幅度按可比价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