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

选择区域:>>>

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  合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080.18亿元,首次超过千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37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551.5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351.31亿元,增长11.8%。
  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6.3∶49.5∶34.2调整为16.4∶51.1∶32.5,第一产业比重上升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1.7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第二产业达到20.6%,居三次产业之首,分别高于一、三产业14.2和8.8个百分点;从贡献情况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7%、63.1%和30.2%,第一产业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下降0.7和1.3个百分点;从拉动经济增长情况看,三次产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9.5和4.5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分别高于第一产业8.5和3.5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7%,高于十五时期年均增速1.6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102.8%,比上年上涨2.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8.7%。在食品类价格指数中,粮食价格上涨9.3%;食用植物油上涨4%;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3%,其中猪肉回落1%,牛肉和羊肉分别上涨2.3%和10.3%,鸡价格上涨3.2%;鲜菜上涨24.3%。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指数多数比上年增长。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7%。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41.23万人,比上年增加8.9万人。其中,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分别为127.85万人、50.09万人和63.29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1%、8.4%和2%,分别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3%、20.8%和26.2%。其中,城镇在岗职工30.33万人,增加0.47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23.35万人,增加0.67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87.36万人,增加7.78万人。全市城镇新增登记失业人数2.4万人,新增就业人数2万人,登记失业率4.18%。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00.51亿元,比上年增加18.23亿元,增长22.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33亿元,增长22.9%;上划中央和自治区税收收入44.19亿元,增长21.2%。有7个旗县区的地方财政总收入超过5亿元,其中红山区、元宝山区的财政收入超过18亿元,克什克腾旗超过12亿元。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19.79亿元,增加32.68亿元,增长17.5%,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3.83亿元,增长5.8%;教育支出46.59亿元,增长18.7%;公共安全支出11.23亿元,增长13.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18亿元,增长18.4%;医疗卫生支出13.55亿元,增长38.9%;环境保护支出14.83亿元,增长8.8%;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3.43亿元,增长11.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19.36亿元,增长29.5%;农林水事务支出31.74亿元,增长20.2%;住房保障支出5.94亿元,增长93.1%;交通运输支出10.33亿元,下降4.1%。十一五期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0.5%,累计达到33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5.3倍,年均新增财力近55亿元;财政支出年均增长24.6%,累计达到76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1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现代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偏重,非资源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民间资本活力不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城镇管理水平亟待提高;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节能降耗、环境和水资源保护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农牧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公共服务投入不足,改善民生任务繁重。
  二、农  业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617万亩,比上年增长1.5%。其中,粮食作物1313万亩,增长1.8%;经济作物257.11万亩,增长2.6%。全市粮食产量71.02亿斤,比上年增长20%。其中谷物63.6亿斤,增长13.3%;豆类1.79亿斤,增长145.9%;薯类(折粮)5.61亿斤,增长143%。松山区、宁城县分别达到11.8和11.6亿斤。经济作物产量普遍提高,其中,油料产量2.34亿斤,增长57.7%;甜菜12.25亿斤,增长45.5%;烟叶0.25亿斤,增长31.6%;蔬菜79.37亿斤,增长15.1%;瓜类5.5亿斤,增长18.8%。
  牧业年度(六月末)牲畜存栏1700万头只,比上年减少69万头只,下降0.4%。牲畜良种及改良种率94.9%;牲畜出栏率55.8%,提高0.4个百分点;能繁殖基础母畜存栏904.42万头只,比上年增加32.6万头只。初步统计,全年肉类总产量45.25万吨,增长5.7%。其中,猪出栏165.22万头,肉产量12.69万吨,增长0.5%;牛出栏82.25万头,肉产量9.49万吨,增长4.6%;羊出栏484.72万头,肉产量8.23万吨,增长1.7%;禽肉产量11.38万吨,增长1.1%。牛奶39.28万吨,增长0.3%;禽蛋30.02万吨,增长0.5%;绵羊毛1.58万吨,下降10.7%;山羊绒0.12万吨,下降20%。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5.7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6.1万公顷,飞播造林1.3万公顷,封山育林8.3万公顷。全年水产品产量11516吨,增长2.8%。
  三、工业和建筑业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478.38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468.46亿元,增长20.9%。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工业完成244.37亿元,增长15.8%,小型工业完成224.1亿元,增长26.9%;按企业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179.84亿元,增长17.4%,其他类型企业完成288.66亿元,增长27.5%;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61.88亿元,增长25.5%,重工业完成406.58亿元,增长20.2%。冶金、能源、食品、医药、建材、纺织、化工和机械八大重点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50.9亿元,增长19.7%,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91.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9.1个百分点。其中冶金行业实现增加值220.4亿元,增长22.5%,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47.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262.07亿元,增长32.9%;利税实现138.94亿元,增长24.4%;利润实现95.68亿元,增长29.1%;全年产销率98.5%,产销衔接基本平衡。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2848.35万吨,下降2.6%;发电量218.61亿千瓦小时,增长8.6%。其中,风力发电64.48亿千瓦小时,增长20.1%;铁矿石原矿量2447.45万吨,增长50.3%;钼精粉1.23万吨,增长21.2%;铁精粉692.33万吨,增长30.9%;十种有色金属34.57万吨,增长18.9%;钢材154.07万吨,下降18.6%;粗铜15.66万吨,下降9.8%;水泥545.4万吨,增长40.4%;农用化肥(折纯)25.69万吨,增长40.7%;精制食用植物油2.11万吨,增长59.5%;鲜冷藏冻肉17.92万吨,增长1.7%;饮料酒24711万升,增长10.7%。
  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73.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7%。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27.52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785.74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16%和11.2%,房屋建筑竣工率69.7%。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实现利润3.49亿元,实现税金2.63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43.7%和35.7%。
  四、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48.73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其中规模以上投资(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835.51亿元,增长29.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单位投资236.78亿元,增长37.5%;集体经济单位投资33.15亿元,增长56.1%;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21.38亿元,增长25.3%;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244.2亿元,增长24.8%。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785.55亿元,增长25.4%;中央项目完成投资49.95亿元,增长158.3%。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75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6倍,年均增长29.7%。
  从产业投资结构看,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74.7、473.6和287.21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投资的8.9%、56.7%和34.4%,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一、三分别下降2.2和0.8个百分点。从行业投资看,工业投资完成458.54亿元,增长36.8%,占规模以上投资的54.9%,所占比重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教育、金融业投资分别实现936.8%、259.2%和215.8%的较快增长。
  五、交通邮电业和旅游业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到22985公里,比上年增长9.1%,其中等级公路率达到95.7%。全年公路货运量完成5967万吨,增长13.1%;货物周转量202.4亿吨公里,增长11.3%。公路客运量4249万人,增长13.4%;客运周转量35.8亿人公里,增长14.6%。
  全年邮电业务总量62.58亿元, 比上年增长35.1%。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0.95亿元,增长35.7%;邮政业务总量1.63亿元,增长14.8%。全市电话用户达到62.07万户,其中住宅电话49.8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31.09万户,增长318.7%。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8.96万户,增长24.9%。
  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旅游业总收入实现74亿元,增长21.3%。其中国际旅游创汇2000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72.4亿元。
  六、国内贸易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4%。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271.39亿元,增长19.5%,其中,城区消费品零售额158.35亿元,增长20.2%;乡村的消费品零售总额65.32亿元,增长18.8%。分行业看,批发业零售额52.35亿元,增长17.8%;零售业零售额247.74亿元,增长19.3%;住宿业零售额3.75亿元,增长21.7%;餐饮业零售额32.88亿元,增长22.9%。
  七、对外经济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10.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8.6%。其中进口9.2亿美元,增长120.8%;出口1.45亿美元,增长54.5%。在进出口总额中三资企业完成0.8亿美元,增长30.5%;自营企业完成9.85亿美元,增长119.3%。十一五期间,进出口总额累计实现27.51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5.3倍,年均增长45.6%,高于十五年均增速30.1个百分点。
  全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5581万美元,增长10.8%。
  八、金融和保险业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79.4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36.71亿元,增长20.7%。各项贷款余额465.93亿元,增长17.8%。
  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5亿元,增长33.4%,赔款和给付支出6.58亿元,增长12.4%。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9.12亿元,增长20.4%;赔款支出4.39亿元,增长17.1%。人身险保费收入15.88亿元,增长24.9%;赔款与给付支出2.19亿元,增长4.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赤峰学院全年招收学生2709人,在校学生8668人,毕业生2181人;赤峰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全年招收学生2409人,在校学生6389人,毕业生1576人;48所中等职业学校全年招收学生24717人,在校学生66020人,毕业生13031人。
  年末全市初中和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16.3万人和28万人,入学率分别为99.12%和100%,辍学率分别为0.91%和0。初升高升学率达到88.48%,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7.6万人。
  全年普通中小学新增校舍53万平方米。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23807台,图书830万册。
  全年鉴定科技成果24项,其中获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年内签订技术合同92项,合同成交额2136.1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10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和差转台204座,其中功率一千瓦以上50座。广播混合覆盖率96.9%,电视混合覆盖率95.5%。《赤峰日报》全年出版10394千印张。
  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977个,其中医院67个,卫生院238个,采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2个。年末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实有病床位16774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0049人。
  全年体育健儿参加自治区级15大项比赛,共获奖牌231枚,其中金牌50枚。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58次,参赛人数11万人次,其中体委系统举办12次,参赛人数1万人次。全年发展二级运动员57人。
  中小学在校学生中有53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7.3%。全市老年体协组织已发展到2048个,有31万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7%。
  十一、环境保护和气象全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8万吨,比上年下降12.67%。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6万吨,下降1.23%。全年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二级以上标准天数323天。
  全市各饮用水水源地各水源井水质各项指标均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补充项目标准限制》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继续开展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全年获监测数据81858个。其中环境水体监测数据3643个、环境空气监测数据6003个、环境噪声监测数据3552个、污染源监测数据20060个、应急监测数据393个、各类验收、委托、仲裁性监测数据48207个。
  全市气象单站晴雨定量预报准确率86.8%,区域降水定量预报准确率63.9%。地面测报错情率为0,高空探测错情率0,球炸率96.7%。
  十二、人民生活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08元,比上年增加1438元,增长11.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010元,比上年增加510元,增长11.3%。其中农民5023元,增长11.5%;牧民4861元,增长9.7%。十一五时期,全市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3.3%和12.2%,分别高于十五时期2.8、1.4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343元,比上年增长12.6%。农牧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572元,比上年增长13.5%。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分别为31.9%和41.4%;年末城镇居民现住房屋人均建筑面积30.9平方米,与上年持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23.0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2平方米。其中,农民23.24平方米,增加0.14平方米;牧民20.85平方米,增加0.89平方米。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不同程度增长。
   十三、社会保障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实有床位6111张,收养5446人。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49处。城乡居民得到国家救济的达38.6万人。享受国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9.5万人。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补助水平由上年的226元增加到255元。全年低保资金支出3.13亿元,增长18.7%。
  全市有27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9.8万离退休人员参加离退休费社会统筹,分别比上年增长3.1%和7.2%。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鉴于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正在进行中,因此本公报中未公布人口数据,人口数据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正式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