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安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

选择区域:>>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努力建设科学发展先进县,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富民、工业经济强县、文化旅游兴业”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农业、工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园区建设,科学谋划长远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4.7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15.5%(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7亿元,增长7.3%;第二产业增加值78.59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9.1%。三次产业构成比为5.5:82.9:11.6,一、二、三产业对GDP的拉动力分别为0.4、13.9、和1.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8%、89.4%和7.8%,人均GDP达到55078元。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8.15亿元,增长21.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1亿元,增长15.7%;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0.2亿元,增长32.6%;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亿元,增长16.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706元和6936元,分别增长18.2%和24.7%;单位GDP能耗降低4.24%。

[SITESERVER_PAGE]

二、农业

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9.23亿元,同比增长18.9%,实现增加值5.17亿元,增长7.3%。其中农业产值7.59亿元,增长19.2%;林业产值0.39亿元,增长14.5%;牧业产值0.95亿元,增长28.1%。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粮食播种面积43.3万亩,粮食总产量5.99万吨(同口径全市进行调整),增长3.6%。油料播种面积3.49万亩,总产0.27万吨,增长15.6%。当年完成造林面积4.06万亩,育苗面积0.13万亩,零星植树90万株,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观。

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一是棚栽业按照“开发山地资源,扩大基地规模,发展循环农业,做亮蔬菜品牌”的思路,积极推广寿光五型大棚种植技术。2011年新建五型大棚460座,全年生产蔬菜18.27万吨,产值3.59亿元。二是果业生产紧紧围绕“强管理、扩规模、创品牌,增效益”的发展思路。2011年全县水果面积发展到40.4万亩,其中苹果面积37.5万亩,苹果挂果面积9.5万亩;水果产量达到9万吨,其中苹果产量8万吨。“安塞山地苹果”成功通过原产地地理证明商标注册。三是畜牧业以“以草定畜、草畜配套、以牧富民”的发展思路,以鸡、猪、羊适销对路效益的养殖业为重点,加强饲草建设,提高饲草利用率。2011年出栏生猪2.5万头,出栏羊子2.7万只,家禽21.6万只;肉类总产量2757吨,禽蛋产量1792吨,奶类产量166吨;年末生猪存栏3.4万头,羊子存栏6.1万只,家禽存栏24.3万只。

[SITESERVER_PAGE]

三、工业、投资和建筑业

2011年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3.4亿元,同比增长48.5%,其中:长庆油田公司、杏子川采油厂原油生产和机械装备制造完成产值10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8.1%,龙头企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一是杏子川采油厂稳产增产战略稳步推进,杏子川采油厂生产原油72.2万吨,较上年增长8.6%;二是工业园区产能效应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园区工业企业延长石油机械装备制造厂、生物酶厂和声威水泥厂的逐步投产运营成为拉动安塞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主动力。

2011年全县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有效手段,一批投资较大的招商项目、积蓄发展后劲的产业项目、惠及群众的民生项目相继建成,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全县累计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0.2亿元,较上年增长32.6%,年初计划实施施工项目48个,其中续建项目14个,中小项目8个,26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为100%。

[SITESERVER_PAGE]

2011年全县建筑企业(资质等级三级以上)2户,年末从业人员1413人,完成产值2.23亿元,增长11.5%,房屋施工面积1.6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0.94万平方米。全部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26亿元,增长16.3%。

四、交通、邮电通讯

交通运输按照“保障道路安全畅通、维护路产路权”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安志吴高速公路安塞段工程建设,县、乡、村三级公路路面改造和养护建设全面提升。2011年客运量560.23万人,旅客周转量13006万人/公里;货运量319.31万吨,货物周转量40833万吨/公里

[SITESERVER_PAGE]

全年邮政业务量收入466万元,下降8.1%;电信业务收入1814万元,下降2.6%;通讯业务总收入10425万元,增长1.2%。

全县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持卡  16.5万张,互联网用户6740户,有线电视用户24836户,有线电视入户率40.4%。

五、商业贸易、招商引资

201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亿元,同比增长16.7%,特别是文化、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餐饮住宿业市场发展更加活跃,2011年我县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4.8%和20.6%。

[SITESERVER_PAGE]

全年签定合同项目12个,协议项目4个;合同项目总投资额51.82亿元,协议项目总投资额12.26亿元,完成招商引资合同项目到位资金17.95亿元,其中省际联合项目到位资金14.37亿元。

六、财政、金融

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全年财政总收入18.15亿元,增长21.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1亿元,增长15.7%。财政总支出14.26亿元,增长14.8%。

金融业健康发展。2011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61685万元,增长12.4%,比年初增加39849万元;年末贷款余额102120万元,增长17.8%,比年初增加15404万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1951万元,增长11.7%,比年初增加19062万元。

[SITESERVER_PAGE]

七、文化旅游、教育、卫生和体育

文化、旅游蓬勃发展。旅游景点开发步伐不断加快。腰鼓山外围改建维修工程顺利实施,成功举办了陕北过大年和第二届安塞文化艺术节,“舞动延安”实景演出如期上演。全年共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1.5亿元。

教育事业稳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和“蛋奶工程”政策全面落实,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整合,全年拨付落实“两免一补”经费1930.7万元,落实“蛋奶工程”资金585万元,其中县财政承担517万元,救助高中贫困生1210人,救助资金90.75万元;救助贫困大学生140人,救助资金28万元。办理贫困大学生生源地贷款584人,贷款金额为350.4万元。2011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0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职教中心1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22所(县直属小学2所、乡镇中心小学15所,农村完小、教学点5所)。在校中小学生23520名,其中高中生3688名,初中生6013名,小学生13819名。幼儿园39所(民办28所),学前及在园幼儿7455名。全县有在职公办教职工2078名,初中升学率90.3%。全县高考一本上线152人,二本上线481人,上线率分别为7.5%和23.8%。

[SITESERVER_PAGE]

卫生事业较快发展。现有卫生医疗机构18个,村级卫生室213所,卫生技术人员577人,其中医师215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3人,住院分娩率99.09%,婴儿死亡率6.93‰,新生儿死亡率5.84‰,。先后完成了4家县级医疗卫生单位、4所乡镇卫生院和2所村级卫生室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良好,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6%。

体育事业成就辉煌。在延安市第五届运动会上,我县代表队以43金、29银、27铜,总成绩1770分获得全市第一,获得单项团体奖10个,体育道德风尚奖5个,6名教练员荣获“优秀教练员”奖。在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上,我县籍运动员江青红在男子跆拳道比赛中获得银牌1枚,丛日晨在男子举重比赛中获得银牌1枚,王宇在男子散打比赛中获得第七名。

[SITESERVER_PAGE]

八、资源、环境和城镇化建设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全年常用耕地面积40.8万亩,常用耕地面积指数达到100%;万元单位GDP能耗下降4.24%,COD排放量1901吨,消减率为27.5%;SO2减排840吨,消减率为26.5%。

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延河文化广场、塞上明珠、山水龙庭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政府机关综合办公楼、财富中心广场等项目相继建成投用,城南区开发、限价商品房、廉租房和三期经济适用房建设全面启动,县财政累计投资6069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小城镇服务功能趋于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多渠道筹措捆绑资金5008万元,用于沿河湾、砖窑湾重点镇和新型社区建设;投资4629万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SITESERVER_PAGE]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县常住人口17.24万人;出生率为9.83‰,死亡率为4.8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5‰,出生人口符合政策率97.9%;年末公安户籍总人口18.82万人,其中非农业户籍人口2.85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安全指数继续攀升。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936元,增长2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06元,增长18.2%。公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96.6%。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年末城镇五大保险参保人数累计为34405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11429人,养老参保5329人,失业参保7326人,工伤参保人数5521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800人。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63.7%。

[SITESERVER_PAGE]

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86579人,参加低保人口15394人,当年为1305名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金101.8万元。农村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113.8%。

注:1、本公报所列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和月快报数。

2、生产总值、行业增加值为现价,增速为可比价。

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住户调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