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

选择区域:>>>

庆阳市统计局

2008年3月1日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四抓三支撑”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速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坚持谋长远、抓大事、夯基础,全力以赴促发展、争一流、求突破,全市经济提速发展,社会繁荣进步,民生持续改善。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实现了“两个高于”的目标。

一、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3.3%,增幅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43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18.92亿元,增长18.5%;第三产业增加值49.47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6.54∶57.76∶25.70调整为16.15∶59.22∶24.63,“二、三、一”的产业格局继续稳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998元,比上年净增加1168元,增长13.2%,按2007年平均汇率7.5567折算,达到1058美元。

财政收入增长迅速。2007年,全市财政收入完成26.0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0.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0.42亿元,增长22.9%。各项税收24.82亿元,增长18.7%,占财政收入的95.2%。其中国税收入19.50亿元,增长17.0%;地税收入5.32亿元,增长25.4%。财政重点支出得到保证,全年财政支出48.67亿元,比上年增长26.6%。二、农业和农村经济主要农作物产量有增有减。200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633.15万亩,同比增长7.9%,粮食生产受严重干旱影响,总产量为88.1万吨,减产7.3%,其中夏粮播种面积249.67万亩,下降2.3%,总产量23.07万吨,减产33.0%;秋粮播种面积383.48万亩,增长15.7%,总产量65.03万吨,增产7.3%。油料播种面积103.80万亩,下降7.2%,总产量7.79万吨,减产9.3%;烤烟面积3.63万亩,减少16.12万亩,总产0.53万吨,下降83.7%;蔬菜面积121.49万亩,增加7.19万亩,产量64.98万吨,增长12.1%;果园面积171.77万亩,增加30.27万亩,水果总产量28.73万吨,增长31.6%,其中苹果面积116.35万亩,增加27.19万亩,产量21.53万吨,增长30.9%。全年完成农业增加值32.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5%。

畜牧业生产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大牲畜存栏68.24万头,同比增长8.0%,其中,牛存栏49.44万头,同比增长13.3%;牛出栏15.82万头,同比增长16.3%。猪存栏41.90万头,同比下降2.6%;出栏42.34万头,同比下降2.8%。羊存栏148.26万只,同比增长9.8%;出栏96.51万只,同比增长7.6%。肉类总产量7.42万吨,同比增长4.1%。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2007年,全市水产品产量654吨,同比增长3.6%。

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4.48万亩,增长2.6%,占总耕地面积的9.7%;保证灌溉面积达到43.59万亩,增长2.7%。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02.9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5%。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0.43万亩,比上年增长39.3%,森林覆盖率为19.7%。

扶贫工作力度加大。2007年,全市共落实扶贫资金6621.75万元,比上年增加341万元,增长5.4%,2.17万绝对贫困人口,5.8万低收入人口解决温饱,新增小康村54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0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2.65亿元,增长18.5%,规模以上工业中地方工业完成5.53亿元,增长26.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92.16亿元,产品销售率为96.4%。

全市66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利润总额完成62.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实现税金14.70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地方工业实现利润0.60亿元,同比增长4.3%。

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1.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全市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6.5%;利税总额达到2.41亿元,增长6.9%。房屋施工面积223.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2%;房屋竣工面积105.3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6%。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突破百亿元大关。2007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亿元,比上年增长49.5%。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9.30亿元,增长67.0%,第二产业投资54.14亿元,增长46.9%,第三产业投资71.57亿元,增长53.8%。

全市投资5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1590个,比上年增长7.5%。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1283个,年内竣工项目1203个,新增固定资产94.70亿元。

城镇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4.66%,比上年提高了3.06个百分点。完成市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6亿元,西峰南区新开工的五条道路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火巷沟排洪、污水管网、集中供热、汽车南站、商业步行街改造等工程全面开工;敷设供水管网20.7公里、排水管道26.6公里、供气管网29公里、供热管网13.5公里、弱电管道23.8公里;开展了以“五化”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综合管理与整治,更换人行道彩砖12万平方米,新增绿地13万平方米,修补硬化道路2.1万平方米,市容市貌有了明显变化。

五、交通和邮电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信业日益壮大。全年实现增加值9.87亿元,比上年增长4.2%。

运输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全社会货物运输量1980万吨,比上年增长5.8%,货物周转量9986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6.6%;旅客运输量1260万人,比上年增长6.8%,旅客周转量125304万人公里,增长6.4%。

邮政通信业全年完成业务总量6.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邮政业务总量0.46亿元,增长10.5%;电信业务总量2.27亿元,增长15.7%;移动通信业务总量3.02亿元,增长11.9%。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5.84万户,年末累计达到44.79万户;新增移动电话21.84万部,年末累计达到55.80万部。年末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8.40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0.41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和物价市场销售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市县消费品零售额30.26亿元,增长18.4%;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46亿元,增长17.5%。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1.22亿元,增长16.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85亿元,增长28.3%;其他行业零售额0.65亿元,增长17.6%。

市场物价结构性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4.8%。分类别看,食品类上升11.1%,烟酒及用品下降0.6%,衣着类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0.1%,交通和通讯类上升1.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升7.4%,居住类上升5.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8%。

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出口创汇大幅度增长。2007年,全市外贸出口创汇95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9%,实现出口供货总值59071万元,增长24.0%。浓缩苹果汁、白瓜籽、劳保手套等商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旅游业稳步发展。2007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058万元。

八、金融和保险金融运行状况良好。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2.00亿元,比上年净增24.16亿元,增长16.3%。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27.13亿元,净增12.87亿元,增长11.3%。各项贷款余额77.00亿元,比上年增加4.32亿元,增长5.9%。

保险事业持续扩大。全年保费总收入30229万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寿险保费收入18117万元,比上年增长18.7%,财险保费收入12112万元,比上年增长28.7%。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6386万元。其中,寿险支付10253万元,比上年增长112.9%;财险支付6133万元,比上年增长32.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科技事业有新进展。2007年末,全市事业、企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5764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989人。

全年共组织实施农业、工业、医疗卫生和社会公益事业等各类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195项,其中国列3项,省列24项,共投入科技经费2683万元。评出市级科技进步奖50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31项,三等奖13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3156人,在校学生9707人,毕业2138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2276人,在校学生6657人,毕业2524人;普通高中招生17163人,在校学生56799人,毕业1933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13—15岁儿童初等教育普及率达到99.96%,小学学生巩固率达到99.77%。全市大专以上高考录取人数11903人,比上年增加743人,上升6.7%,录取率45.83%,比上年提高0.52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事业持续活跃。2007年末,全市共有专业文化艺术表演团体9个,全年演出2141场(次),观众达309.6万人次;年末共有公共图书馆9个,藏书52.64万册;博物馆9个,文物藏量27407件;综合性档案馆9个,馆藏各类档案资料45.97万卷(册)、照片1.48万张;文化站114个。

广播电视事业日益拓展。全市有线电视用户增加到64695户。全市广播覆盖率达到85.50%,电视覆盖率达到88.02%。

新闻出版事业不断发展。全年陇东报出版365期,发行857.75万份。

卫生事业普遍得到加强。2007年末,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704个,其中,医院26个,卫生院121个,妇幼保健院(站)9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9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8个;年末实有医疗床位4711张,其中,医院2934张,卫生院1616张,妇幼保健院(站)126张。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997人,其中执业医师1875人,助理执业医师485人,注册护士1285人,药剂师(士)438人,技师(士)306人,其他1608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7年,全市举办县以上运动会23次,参加运动员6500人次。在市级以上运动会上我市体育健儿共夺得18枚金牌,8枚银牌,3枚铜牌。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加强。2007年末,全市环境保护机构22个,环保系统各类工作人员317人;环境监测站1个,环境监测人员61人。

全市投入环境治理资金2.10亿元,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39.9%。2007年化学需氧量在“十五”末的基础上削减330.31吨,削减率2.14%;二氧化流在“十五”末基础上削减184.09吨,削减率2.40%。

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128人,比上年下降1.5%;受伤446人,比上年下降17.3%。造成经济损失203.11万元,比上年下降4.6%。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67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14.07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人口自然增长率保持稳定。年末常住人口251.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96万人,乡村人口189.3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50万人,出生率为13.41‰;死亡人口1.56万人,死亡率为5.98‰,自然增长率为7.43‰。

就业形势有所好转。年末单位从业人员93441人,比上年末减少6400人,下降6.2%。年内有10421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各种渠道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组织输转富余劳动力68.7万人次,劳务总收入达到20.6亿元,增长33.0%。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6元,比上年增加806元,增长10.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30元,比上年增加156元,增长8.3%。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为35.2%,比上年上升1.9个百分点;农村为46.4%,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

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单位861户,参保人员27588人。共征缴基本养老保险费8038万元,征缴失业保险费2396万元,基本医疗保险费8247万元,共为7432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1537万元。

全市共有19839户、48621人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分别比上年增加1374户和308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