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4

选择区域:>>

2014年来,县委、县政府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面环境和自身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围绕争创全省“全面小康经济发展快进县”的发展目标,着力实施“三大战略”,全力推进“四个华丽转身”,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健康快速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69.8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4%(按可比价格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3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28.13亿元,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25.28亿元,增长14.9%。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23.53 :40.28 :36.19, 与上年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2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0.3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0.9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0.74亿元,同比增长11.7%;其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为58.33%。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6.93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92%。
民生100工程成绩显著。“民生100工程”110项考核指标,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连续十年被评为省、市为民办实事工作先进单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荣获全市一等奖。
社会治安稳定。扎实推进“平安安仁”建设,人民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增强,综治民调工作排名全省第十,全市第二,被评为“全省综治工作先进县”、“全省平安县”。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6.39千公顷,粮食产量28.64万吨,增长2.5%。油菜种植面积17千公顷,增长2.72%;产量2.93万吨,增长11.6%。蔬菜种植面积6.94千公顷,增长4.4%;产量19.78万吨,增长9.6%。烤烟种植面积2.8千公顷,增长3.7%;产量0.8万吨,增长6%。出栏生猪43.22万头,增长6.68%;出栏牛0.87万头,增长7.11%;出栏羊0.5万头,增长13.45%;出笼家禽144.41万羽,下降3.5%;水产品产量7400吨,增长8.5%。被评为省油茶生产大县、省粮食生产标兵县、省烟叶生产先进县。
农业产业化显著加快。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3家,创建及巩固农产品品牌8个。现代庄园经济发展来势很好,集中连片建设了稻田公园、龙塘湖山庄、神乐生态园、华溪科技园等12个现代农庄,打造全市最大的现代农庄集群。
基础条件更加夯实。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3.4万亩;完成农村公路建设73.516公里;投入2.3亿余元,对11座病险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投入1.87亿元,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10万亩、高档优质稻基地25万亩、双底高产油菜基地25.5万亩;超额完成3.2万亩荒山荒地造林任务。全县推广农机具达到35409台套,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3%。获得“全省农机购置补贴”及“全省油菜生产机械化工作”先进单位。
经营机制加快创新。在全市率先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改革试点,土地流转步伐加快,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23.56万亩,同比增长11.8%,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13家,新增63家。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年共举办培训463场次,培训农民7.9万人。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入全市先进行列,新丰村荣获省级“美丽乡村”授牌示范村,山塘村、桥石村荣获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成功打造了S212、S320沿线“美丽乡村”示范长廊。深入开展“点亮安仁”和“三年绿化攻坚”活动。全县各主要交通干线共安装太阳能、LED路灯9000余盏。全面规范农村建房,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安平农民集中居住区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亮点。在全市率先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源田等15个村获得市级农村环境整治示范村。扶贫开发力度加大,累计争取上级扶贫资金3622万元,实现1.09万人稳定脱贫。
三、工业、建筑业和安全生产
工业经济较快增长。2014年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688517万元,工业增加值234884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4.3%和11.7%,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3.63%,比上年增长0.3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8731万元,增加值190733万元,分别增长15.1%、12.4%。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29786万元,同口径比增长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资料表明,大米加工9.58万吨,增长18.2%;水泥128.1万吨,增长3.2%。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产值196198万元,增长30.52%。具有三级以上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8家。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1.5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9.86万平方米。
安全生产工作进一步改善。全县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县发生各类事故4起,死亡1人(道路交通事故),同比事故减少1起,死亡人数减少1人,分别下降50%。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人数死亡率为亿分之0.01,同比下降0.0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位增长。2014年,安仁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64935万元,同比增长23.8%;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中城镇投资648180万元,非农户投资228167万元,分别增长27.03%、17.87%。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61116万元,第二产业投资605342万元;第三产业投资398477万元;按投资方向分,工业投资364811万元,产业投资362935万元;民生工程投资45000万元;生态环境投资103867万元;基础设施投资302222万元;技改投资201348万元。
房地产开发仍保持高速增长。全县共有29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共完成投资238531万元;商品房屋施工面积2316694平方米,竣工面积795063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面积880908平方米,销售额252848万元,销售均价2870元/平方米。建设保障性住房2270套,完成危房改造1409户。
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安仁大道、七一东路、五一路、毓秀路提质改造和仁北中路、日光北路、泉塘中路、七一西路延伸段建设全面完成,环城东路、滨江北路等城市外循环线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拉开。新铺和改造旧管网2.8万米,凤凰山水厂引水工程复线建设全面完工。松山水利综合开发、沿江风光带建设、燃气管道建设、军山污水处理厂等城市节点工程建设以及背街小巷改造工程强力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中转站项目前期工作全部完成。神农广场、春分广场等“十大文化主题广场”以及稻田公园、神农湖公园、万福公园等“十大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或改造提质快速推进。
小城镇建设齐头并进。全国重点镇——安平镇以发展商贸物流产业为重点,建设了集吃、住、行、游、购、娱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步行街和公共设施齐全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安平模式”已成为全省小城镇建设的亮点。省级特色镇——灵官镇按照湘南民居风格进行了统一的立面改造,高标准建设了市政设施,镇区面貌焕然一下。龙海镇投资3亿元打造总面积267亩的“温泉特色小镇”初具雏形。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加大创“省园”工作力度,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园林绿化,并严把绿化验收关,加强园林管护。全年新增城区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8.08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1.5%、34.3%,三项指标均达到省级园林县城标准。
爱卫工作有新进步。国家卫生县城建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成功创建4个省级卫生村、17个市级卫生村、8个省级文明卫生单位、38个市级文明卫生单位。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发展平稳。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1991万元,增长10.8%。全社会公路客、货运量分别为730.11万人、442.9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15.8%、17.5%;公路客货运周转量分别为79569.77万吨/公里,77067.94万吨/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18.8%、46.6%。成功争取到吉衡铁路安仁站列车至井岗山、桂林、上海、广州等站开通,结束了安仁不通火车的历史。
邮电事业迅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662万元,其中邮政1729万元、电信5347万元,、移动7010万元,、联通5576万元。全县固定电话用户2.84万户,下降9.3%;手机用户23万户,增长9.52%;互联网用户10.79万户,增长178.1%。
六、内外贸易、旅游和物价
城乡消费市场繁荣。201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6884万元,增长13.3%;其中城镇零售额256497万元,增长14%;乡村零售额50387万元,增长9.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6207万元,增长13.6%;住宿餐饮业30677万元,增长10.7%。
市场物价稳定。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整体上涨2.0%,商品零售价格水平上涨1.5%,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下降1.6%。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新签外资项目7个,实际利用外资6469万美元,增长21.94%;实际到位内资25.59亿元,增长18.1%;外贸进出口960万美元,增长29.4%;新建标准化厂房3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8.21%;外派劳务1050人,增长15.4%。
文化旅游产业异军突起。突出打造“天下第一福地,神农故郡安仁”旅游品牌,创建了AAAA级旅游区――稻田公园,初步构建起以稻田公园、神农始祖殿、熊峰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为核心的环县城旅游圈,全年接待各类游客190万人次,增长31.65%;旅游综合收入11.2亿元,增长23.5%。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再上新台阶。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9026万元,同口径比增长17.02%,地方财政收入30071万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税收收入21541万元,增长14.7%;非税收入8530万元,增长16.6%。上划中央“两税”14418万元,增长11.9%;上划中央所得税3481万元,增长57.5%;上划省级收入4717万元,增长53.1%。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90325万元,同比增长23.8%;其中,涉及民生支出166818万元,增长25.4%。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7.02%。
金融业平稳发展。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842023万元,比年初增加78619万元,增长10.29%。其中,单位存款余额205859万元, 下降6.67%;个人存款余额631129万元,增长18.47%。年末全县   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71724万元,比年初增加54505万元,增长17.18%。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5301万元,下降29.63%;中长期贷款余额306395万元,增长24.28%。
保险业务稳步发展。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公司共实现保费收入10403万元,同比增加2076万元,增长24.93%;保险理赔支出5072万元,同比减少360万元,下降6.63%。其中财险收入3656万元,理陪支出2205万元;人寿保险收入6747万元,理陪支出2867万元。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县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实现总产值82287万元,增长60%;实现增加值26332万元,同比增长60%。各类科技成果18项,专利申请70件,发明专利6项,其中授权专利28件。
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县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18所,落实义务教育保障资金4530万元。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328人,毕业生1230人;普通高中在校生5126人,毕业生1481人;初中学校在校生15917人,毕业生3522人;普通小学在校生31660人,毕业生5877人。在园幼儿11299人,比上年增长11.6%。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生升学率95.0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86.3%。各类民办学校2所,在校学生4740人。
综合技术服务得到规范。全年共开展监督抽验103批次,其中餐饮服务食品52批次、保健食品5批次、化妆品5批次、药品监督抽样41批次(其中配合市局完成药品监督抽样31批次),对检验不合格的4个批次依法进行了立案查处;开展餐饮食品快速检验102批次,依法受理药品委托检验14批次。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事业蓬勃发展。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纪念馆2个。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704场;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 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 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全县有线电视用户48610户,新增1197户,其中农村32005户。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2.26%,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
卫生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县卫生机构35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7个,村卫生室30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医院和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1610张,卫生技术人员164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76人,注册护士733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年末全县共有体育场地188个,其中,体育馆1座,运动场167个,游泳池2个,各种训练房2个。
十、环境保护、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耕地保护与用地保障得到平衡。全年批准建设用地 48.27公顷,建设占用耕地24.33公顷,补充耕地62.74公顷,基本农田保护面积23500公顷。
水资源供应正常。全县人均水资源3337立方米。总用水量1.872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481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942.9毫米。已建成蓄水工程总容库19339万立方米。
环保工作力度加强。全县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4.2%。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建成环境噪声点位达标率95.2%。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568公顷,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200公顷,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2000公顷。全县森林覆盖率为61.6%,比上年提高0.37个百分点。
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县户籍人口45.13万人,常住人口38.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59万人,乡村人口23.35万人,)城镇化率40.04%。全县人口出生率为14.63‰,死亡率7.0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59‰,计划生育率为78.74%,全县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对象714人,发放奖金75.3984万元;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对象52人,发放扶助金30.55万元。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2771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39元,增加1471元,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61元,增加1471元,增长11%,CPI指数为102.6%。全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474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150元。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71.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72.7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县新增城镇就业人员4795人,比上年增加195人。年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29798人,其中,职工22042人,离退休人员7756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6933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17891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389168人,参合率98.87%。全县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6933人。城市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247元,比上年增加3元;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120元,比上年增加5元。全县共有城市低保对象4465户,7967人;农村低保21902户,25496人;五保对象1434人。全年发放城市低保资金2391.1元,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982.01万元,发放五保供养资金378.6万元。
年末全县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880张,收养救助各类人员591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96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76.8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赠88.5万元。
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郴州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常住人口是指户口登记地在本地且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和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以及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口。计算公式为: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口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不在本地但已经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居住在本地、户口待定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