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齐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

选择区域:>>

齐河县统计局

(2014年3月19日)

201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按照“一二三四五”的战略部署,聚精会神谋发展、全力以赴抓落实,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综 合

经济实力强劲攀升。2013年,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08.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83%,人均GDP达到67193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层次稳步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1:53.4:38.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2.92亿元,可比增长6.1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8.28亿元,可比增长15.0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7.26亿元,可比增长16.42%。

市场主体快速发展。全县各类市场主体户数、注册资金为1.7万户、120.7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77%和37.38%;各类企业户数、注册资金为0.21万户、99.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53%、32.37%;民营经济户数、注册资金分别达到1.65万户、80.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19%、47.93%。民营经济上缴税金12.77亿元,占境内财政总收入的41.3%,占税收总额的52.2%。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开展了两次招商引资“双百会战”,组织招商活动21次,与百余家名企和行业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储备了一批潜力项目,成功引进项目(含技改、扩建)135个,已开工42个,实际到位资金318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31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59.5万美元。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7.90亿元,同比增长3.62%。其中,农业产值37.03亿元,同比增长4.02%;林业产值2.70亿元,同比增长3.34%;牧业产值24.34亿元,同比增长2.68%;渔业产值2.03亿元,同比增长3.6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80亿元,同比增长3.78%。

主要农牧产品质优量增。粮食总产量达到130.58万吨,同比增长4.0%,单产达589.4公斤/亩,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农牧产品产量见下表:

主要农牧业产品产量

 指   标 单  位 绝对值 比上年增长(±%)
粮食产量 万吨 130.58 4.0
夏粮产量 万吨 63.02 8.6
秋粮产量 万吨 67.56 0.1
棉花产量 万吨 0.59 10.3
油料产量 万吨 0.57 -33.5
蔬菜产量 万吨 117.40 -4.9
水果产量 万吨 0.74 -4.3
生猪年末存栏 万头 77.15 2
牛年末存栏 万头 21.27 -8.5
羊年末存栏 万只 25.36 1.8
肉类产量 万吨 11.80 0.6
禽蛋产量 万吨 4.14 -1.1
奶类产量 万吨 2.35 1.7

林业生产成果显著。全年木材产量7.6万立方米,人工造林面4.08万亩,年末林地总面积达69.79万亩。

水产养殖业面积快速增加。年末水产品养殖面积达4.27万亩,比上年增加了0.57万亩,淡水水产品产量1.75万吨。

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达231.6万千瓦,其中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1.95万千瓦;农用拖拉机56809台,比上年增加138台;联合收割机4797台,比上年增加466台;塑料薄膜使用量0.53万吨。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8.93万吨,同比增长3.5%;机电井13864眼,有效灌溉面积5.31万公顷。

三、工 业

2013年,工业经济稳中向好,产业转型步伐加快,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迅速,荣获“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城”、“山东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称号。

工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下同)达到411家,完成增加值160.46亿元,同比增长15.2%。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0.34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7.2%。全县规模以下工业实现总产值107.79亿元,同比增长67%。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826.47亿元,同比增长18.76%,实现利税100.9亿元,利润51.5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67%和19.33%。应收帐款净额17.50亿元,同比下降31.6%。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平稳增长。成品钢材464.8万吨,同比增长1.97%;焦炭154.7万吨,同比增长8.47%;轻革84.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80%。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2013年,全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以大项目、好项目为重点,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

规模以上投资快速增长。全县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8.92亿元,同比增长24.2%。其中城镇投资完成147.45亿元,同比增长24.3%;农村投资完成11.47亿元,同比增长22.9%。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72亿元,同比增长7.3%;第二产业投资66.55亿元,同比增长21.6%;第三产业投资86.65亿元,同比增长27.6%。

房地产投资大幅增长。全县资质以上房地产企业达16家,本年完成投资13.78亿元,同比增长29.51%,其中,住宅投资10.36亿元,同比增长34.55%;房地产施工面积116.2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6%;商品房销售面积25.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2.16%,商品房销售额9.5亿元,同比增长53.23%。

建筑业发展大幅回升。全县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12家,签订的合同额21.92亿元,同比增长31.26%,其中,本年新签订合同额17.23亿元,同比增长38.73%。建筑业总产值13.33亿元,同比增长30.0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8.8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4.89%,其中,本年新开工面积81.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91%;竣工产值8.58亿元,同比增长61.28%。

五、交通、邮电、旅游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县年末实有公路通车里程2810公里,全县公路密度为199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县公路运输企业完成客运量659万人,同比增长5.10%,客运周转量29517.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5.10%。完成货运量985.5万吨,同比增长9.10%;货运周转量113701万吨公里,同比增长9.10%。

邮电通信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4120万元,同比增长6.0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817万元,同比增长7.43%;电信业务总量20303万元,同比增长5.83%;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48.46万户,同比增长12.83%;固定电话用户7.33万户,同比增长37.27%;互联网用户达到5.98万户,同比增长40.05%。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2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4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亿元,同比增长25%;目前,全县拥有星级饭店7家;4A级旅游景区1处,3A级旅游景区1处,2A级旅游景区3处。

六、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市场平稳增长。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81亿元,同比增长15.7%。分区域看,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0.58亿元,同比增长16.2%;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23亿元,同比增长15.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76.84亿元,同比增长15.9%;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5.97亿元,同比增长14.8%。

七、对外经贸

对外经贸平稳发展。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7.65亿美元,同比增长9.38%。其中:出口1.83亿美元,同比增长1.68%;进口5.82亿美元,同比增长12.05%。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县境内财政总收入实现30.93亿元,同比增长20.63%。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2.39亿元,同比增长27.36%,其中税收收入15.85亿元,同比增长30.13%。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领域支出力度加大。全县财政支出29.61亿元,同比增长15.07%,其中:教育支出5.92亿元,同比增长14.66%;医疗卫生支出2.6亿元,同比增长30.66%;节能环保支出1.22亿元,同比增长49.88%;住房保障支出7366亿元,同比增长32.46%。全县国、地两税收入达到24.46亿元,同比增长16.71%。其中,国税收入10.83亿元,同比增长11.47%;地税收入13.63亿元,同比增长21.23%。

金融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8.61亿元,比年初增加21.32亿元,同比增长15.53%。其中,单位存款余额49.43亿元,比年初增加6.41亿元,同比增长14.9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8.95亿元,比年初增加16.12亿元,同比增长17.3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08.4亿元,比年初增加16.02亿元,同比增长17.34%。其中,短期贷款72.98亿元,比年初增加8.82亿元,同比增长13.75%;中长期贷款35.41亿元, 比年初增加7.35亿元,同比增长26.18%。

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公司达到14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4.1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财险收入0.82亿元,同比增长3.1%;人身险收入3.3亿元,增长48.5%。全年赔付额0.97亿元,赔付率23.7%。其中,财险赔付0.38亿元,赔付率46%;人身险赔付0.59亿元,赔(给)付率17.9%。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谱写新篇章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5家,13个项目列入省级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取得省级以上重要科技成果7项,全年受理发明专利申请量60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3件,创历史新高;年末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9211人。

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年末全县拥有中等专业学校1所,在校生4161人;普通中学21所,在校生2.94万人;小学123所,在校生3.41万人;幼儿园39处,在园儿童1.3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156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100%。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14个;公共图书馆1处,藏书11万卷(册)。广播、电视事业有新的发展。年末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功率2千瓦。广播播出节目1套,全年播音时间5235小时;电视节目(有限电视传输节目)49套,全年播出时间41.68万小时。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2.11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医疗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1处,其中医院、卫生院19处,卫生防疫站,卫生学校1处。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人员数177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1204人,注册护士1116人。全县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1535张。城乡居民医疗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年内我县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得8枚奖牌,其中:6枚金牌、1枚金牌、1枚金牌。

十、城市建设、两区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城市建管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城区建成面积达到48平方公里,绿化覆盖面积1728.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6%;城市绿地面积1440万平方米,绿地率达30%;公园绿地面积245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49.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两区同建稳步推进。新开、续建社区33个,新入住群众2万人;新建规模以上示范产业园区35个,解决附近群众就业8000人。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取得良好实效。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减少COD排放量536.5吨,减少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718.8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8%;县域森林覆盖率达到35.14%;工业三废达标率100%。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全年未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事故92起,同比下降1.08%,受伤73人,同比下降10.98%,死亡11人,同比下降,57.69%,经济损失3.14万元,同比下降95%。

十一、市场物价

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4%。在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别中,食品类上涨2.7%、烟酒及用品上涨0.6%、衣着类上涨3.6%、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2%、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0.1%、交通和通讯类用品下降0.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1.2%、居住类上涨3.0%。

十二、人口、居民生活、社会保障

人口总数保持稳定。年末全县常住人口60.85万人,户籍人口62.9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6131人,出生率9.76‰;死亡人口3569人,死亡率5.68‰;人口自然增长率4.08‰。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090元,同比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5502元,同比增长15%。其中,食品类支出5038元,衣着类支出1758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981元,医疗保健类支出1086元,交通和通信类支出2259元,娱乐教育文化类支出2278元,居住类支出1709元,杂项商品和服务393元。

    农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951元,同比增长13.6%;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243元,同比增长9.91%。其中,食品支出2194元;衣着支出365元;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440元;居住支出926元;交通和通讯消费支出853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671元;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580元,其他支出214元。

每百户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单位 数量 比上年

增减

彩色电视机 125 1
电冰箱 84 1
洗衣机 66 6
照相机 4 0.8
热水器 53 12
摩托车 59 0
移动电话 200 1
固定电话 37 2
家用电脑 38 0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9896元,同比增长15.3%。再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全县设立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5处。全年城镇安置就业7465人,安置下岗失业职工1803人,完成各类就业培训6893人次;全年向县外输出劳务人员1093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33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

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人数5.93万人,养老保险基金收缴额42635万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3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收缴额25635万元,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企业离退休人员6147人,为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养老金15802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全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18万人,享受失业保险人数112人,发放失业保险金530万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91万人,收缴医疗保险11034万元,支付医疗保险费10741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5.81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51.62万人。

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全县享受最低生活保障28640人,其中,城镇2651人,农村25989人。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2300元,城镇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380元。五保供养工作顺利推进。全县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6个,床位1785张;社会福利企业1家,安置残疾人员2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