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

选择区域:>>>

2004年3月16日

  2003年,珠海市委市政府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三基地一中心"的目标任务,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实业旺市、环境强市、文化盛市"四大战略,大力推进"工业西进、城市西拓"和新型工业化,有效地化解了"非典"疫情带来的冲击,经济增长摆脱多年来依靠政策性驱动维持增速的被动局面,开始出现企业(特别是外资工业企业)自主投资、消费结构升级和出口需求增加为动力的扩张势头,全市经济取得跨越式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珠海市生产总值

  国民经济增长加快,增速创近十年新高。初步核算,全年珠海市生产总值476.7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30亿元,比上年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272.90亿元,比上年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18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为3.63:57.24:39.13,第一、三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二、农  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全年农业总产值29.44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种植业产值5.67亿元,减少3.2 %;畜牧业产值3.60亿元,减少10.4%;渔业产值18.31亿元,增长13.7%;农业服务业产值1.75亿元,增长8.0%。
种植结构继续调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8.32万亩,比上年调减6.17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61万亩,调减3.84万亩,粮食总产量5.57万吨,比上年减少19.7%;甘蔗种植面积9.63万亩,调减2.41万亩,甘蔗总产量64.27万吨,比上年减少23.9%。
畜牧、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全年生猪饲养量53.09万头,比上年减少1.8%,其中生猪存栏18.82万头,比上年减少10.2%,生猪出栏34.27万头,比上年增长3.4%。水产养殖面积22194公顷,比上年增长3.7%;水产品产量达13.91万吨,比上年增长12.4%。


三、工  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产值首次突破一千亿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36.23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其中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1009.50亿元,增长31.6%;工业增加值226.73亿元,比上年增长24.04%。
重工业大幅增长,重工业产值573.81亿元,比上年增长55.49%,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6.8%,比上年上升了7.2个百分点。轻工业产值43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4.01%。
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达94.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国有工业产值8.57亿元,比上年增长4.01%;集体工业产值24.12亿元,比上年下降10.2%;股份合作工业产值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倍;股份制工业产值195.76亿元,比上年增长34.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产值762.43亿元,比上年增长31.83%;其它经济类型工业产值12.19亿元,比上年增长44.91%。
工业区域结构变化较大,"工业西进"成效显著,西部地区工业总量日益壮大,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斗门区、金湾区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338.52亿元和144.5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74.16%和29.94%,香洲区工业总产值223.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1%;万山区工业总产值4.66亿元,比上年增长8.36%;东部的市属工业总产值32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62%。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356.1亿元,比上年增长70.74%,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5.3%,稳居珠海市工业各行业的首位。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4.27,比上年提高14.15个百分点,创出历史新高。其中资产负债率降低1.6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提高9.5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次数提高0.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降低0.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9.3%,产品销售率降低1.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降低0.6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润3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盈利企业盈利额为49.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5%,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0.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亏损面30.3%,比上年降低1.1个百分点。
工业产品产量增减分化明显。工业产品产量中占权数重的产品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在统计的116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比2003年增加的有69种,占61%。其中增幅较大的有电话单机增长158.18%,半导体集成电路增长64.79%,房间空气调节器增长62.62%,发电量增长11.41%;但比上年减少的也占了一定比例,有47种,占39%。减幅较大的有棉布减69.77%,打印机减57.9%,电线减43.2%等。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4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增幅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6.2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房地产开发投资38.77亿元,比上年增长4.2%。基本建设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85%。在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项目中,全年施工项目464个,比上年增长19.2%;其中新开工项目159个,比上年增长17.8%。
房地产发展形势较好。城中旧村改造工程共完成投资25.89亿元,105万平方米回迁房交付使用。商品房竣工面积154.78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7.6%;商品房销售额39.21亿元,比上年增长8.3%;销售面积121.7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6%。其中,商品住宅销售109.0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0%;办公用房销售1.03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73.6%;商业用房销售8.64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0.6%。

五、运输和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运输能力有所提高。全年水、陆运输方式完成的货运量4230万吨,比上年增长2.2%。完成货物周转量22.15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公路运输14.7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0.1%;水运7.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4%。完成客运量3300万人次,比上年减少2.6%。完成旅客周转量31.30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2%。其中,公路运输20.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2.0%;水运2.6亿人公里,比上年减少0.2%。港口货物吞吐量2470万吨,比上年增长7.0%,其中集装箱41.1万吨,比上年增长18.5%。航空方面,珠海机场全年完成运输飞行8066架次,比上年减少19.0%;旅客吞吐量60.53万人次,比上年减少20.8 %;货邮行吞吐量10729吨,比上年减少14.2%。全年航线累计通达26个城市,平均周运输航班为77班。平均客座率为59.4%,平均载运率为53.6%,分别比上年下降3个和4个百分点。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收入23.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6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电信收入总量(含移动电话通信业务,不含无线电寻呼业务)21.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全年共发送邮政函件4136.4万件,比上年增长14.41%;发送包件44.6万件,比上年减少5.3%;特快专递90.98万件,比上年增长31.5%;汇票137.87万张,比上年减少5.8%。全市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60.64万户,比上年新增11.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含储值卡)达152.65万户,比上年增长28.5%。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20.48万户,比上年减少11.0%。

六、国内贸易与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18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餐饮业零售额24.09亿元,比上年增长5.1%。消费热点不断升温,汽车及石油制品销售大幅增加,拉动零售额增长3.5%,洗涤用品、家用电器、通讯器材、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等商品的销售十分畅旺,零售额均比上年增长二成以上。
市场物价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2%,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在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中,除了居住价格略升2.4%、食品价格略升1.4%外,其余六大类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依次为: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降4.2%)、衣着(降4.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降2.9%)、交通和通讯(降2.9%)、烟酒及用品(降2.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降1.7%)。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创历史新高。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67.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7%。其中外贸出口69.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8%,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7个百分点,在珠三角城市中排在第三位。从区域来看,对德国、澳大利亚、墨西哥、意大利、美国、澳门等市场的出口增幅分别为3.9倍、2.3倍、1.6倍、76.7%、45.5%、32.8%。外贸进口总额98.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3%。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签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合同423个,合同投资总额25.9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2.3%,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9%,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6%。

八、旅游业

旅游业受非典疫情的严重影响,全年累计接待过夜游客438.19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1.3%。其中,境外游客105.45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8.9%;国内游客332.74万人次,比上年减少8.6%。据市旅游局测算,全市旅游业总收入83.71亿元,比上年减少8.3 %。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62亿美元,比上年减少8.0%;国内旅游收入45.5亿元,比上年减少8.6%。
各酒店、景点和旅行社经营状况不理想。全年酒店业营业收入总额8.58亿元,比上年减少15.5%。其中客房收入4.76亿元,比上年减少19.5%。全年餐饮收入2.72亿元,比上年减少5.5%。酒店平均开房率59.1%,比上年降低9.9个百分点。全年各主要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254.55万人次,比上年减少34.3%,营业收入1.45亿元,比上年减少2.7%。旅行社共接待游客173.9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营业收入4.32亿元,比上年减少21.4%。


九、科技与教育

科教兴市实现重大突破。创建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广东省现代化科技示范市、广东省信息化建设综合试点市、广东省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基地,连续四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截至2003年底,相继建立3个国家级、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个"863计划"成果转化基地。
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2003年,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87家,其中民营科技企业6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42.58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占工业总产值的33.1%。软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经省认定的软件企业有158家,其中新增49家,开发的各类软件产品545件,其中新增软件产品150件,软件产品产值35亿元,比上年增长50.1%。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3-2004学年度,各级普通学校在校学生22.88万人,比上年增长6.8%;大学园区各高等院校全日制在校大学生30988人,比上年增长54.1%。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7%,小学毕业升学率100%,初中毕业升学率84.5%,高中毕业升学率90.3%。优质教育成果突出,普通高考成绩取得骄人成绩,创各批次上线人数、本科上线人数和高分层人数的历史新高。全面完成农村规范化小学建设,金湾、斗门三所规范化小学如期建成开学。等级学校创建成效显著,创建市一级以上等级学校18所。香洲区荣获广东省"教育强区"称号。


十、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市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3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从分项目收入来看,大部分税种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个人所得税和印花税增幅较高,收入分别为1.45亿元和0.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1%和27.1%。增值税收入1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企业所得税收入2.75亿元,比上年增长8.4%。一般预算内支出45.33亿元,比上年增长8.4%。
金融平稳运行。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73.2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7.3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2%。各项贷款余额412.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8%。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举办全市性大型文艺活动20场,全市广场文化活动1100场。成功举办第十六届少儿花会,第二十二届"滨海之声" 音乐会。大力开展网吧重新审核登记、娱乐场所整顿、打击盗版软件专项整治等10多项市场整治活动,加强市场管理,促进产业发展,繁荣文化市场。文化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珠海影剧院改造工程完成并更名为珠海大会堂。全市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3个,文化站18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2个,藏书34万册。全年出版图书140种,报纸3种,杂志3种。发行电影新片64部,电影映出3064场,电影观众10万人次。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卫生资源总量适度增加,年末卫生机构数131家,卫生技术人员5760人,卫生机构床位数4900张。传染病得到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总发病率大幅下降,脊髓灰质炎连续24年无病例发生。妇幼保健主要指标保持较好水平,儿童计划免疫所有疫苗保持高接种率。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市、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国家卫生城市的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率先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医学科教研水平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临床用血连续五年实现100%来自于无偿献血。设立非典定点和后备医院,全市仅发生1例非典确诊病例,取得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胜利。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珠海运动员3次打破世界青年纪录,在国家级比赛中获得2枚金牌,在省级比赛中获得27枚金牌。成功承办国际跳水公开赛和全国羽毛球锦标赛等10多项国内外赛事。珠海市第六届运动会设立10个比赛项目,参赛代表队27队、参赛人数2800人、金牌总数282枚,均为历届之最,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群众体育网络体系逐步健全,全民健身环境明显改善。群众体育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体育社团活动日益频繁。


十二、环境保护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进展顺利,连续两年在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第一,被评为广东省环境保护先进城市。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开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一控双达标"成果得到巩固,有效防止污染反弹。加大汽车尾气防治力度,控制固废污染。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良好,全年222天空气质量级别I级(优),占全年的60.82%;143天空气质量级别II级(良),占全年的39.18%。空气污染指数比上年下降4.2%,各项污染物浓度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加强水污染控制,水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全年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加强噪声污染控制,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为55.2分贝,城市道路噪声等级平均值为67.4分贝,符合国家考核标准。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控制。年末全市总人口127.89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2.02万人,外来暂住人口45.87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9.09‰,死亡率3.04‰,自然增长率6.05‰。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9202元,比上年增长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602.13元,比上年增长8.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708.44元,比上年减少2.3%。农民人均纯收入5517元,比上年增长8.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8%,比上年降低2.1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70台,冰箱103台,空调器203台,组合音响58台,家用电脑63台,移动电话178部。
社会保障事业成效显著。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7126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全市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6.7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34.77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5.76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9%、10.2%和10.2%。

注:1、公报中所列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据。
2、按国家统计局规定,2004年起国内生产总值改称地区生产总值。
3、珠海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均按现行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各项指标对比基数均为《珠海统计年鉴——2003年》公布的年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