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

选择区域:>>>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加快发展、强市富民的指导方针,锐意进取,扎实工作,我市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发展的好势头,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继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主要表现在:全市经济总量登上了新台阶,突破百亿元;农业生产出现了恢复性较快增长;工业生产增速加快,效益继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金融形势稳定;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物价水平稳定。为完成十五计划起好步、开好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一、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登上新台阶。
  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达到104.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61亿元,增长5.2%,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66%,拉动经济增长0.4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43.96亿元,增长13.7%,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7.91%,拉动经济增长5.9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51.92亿元,增长12.7%,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8.43%,拉动经济增长6.05个百分点。就增长质量而言,第一产业增长主要依靠结构调整来实现;第二产业增长主要依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而实现;第三产业增长主要依靠通讯及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来实现。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市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8.8:43.8:47.4调整为8.2:42.1:49.7。       
  二、农业生产呈现恢复性增长,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经济结构调整是十五发展的主线。2001年,我市经济结构在调整中进一步优化。从农业结构看,我市继续向优质、高效方向发展。种植业中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增加,特色农业、订单农业显露出较强的发展势头。畜牧业方面,继续调整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大力推进西繁东育,扩大养殖规模,加大出栏,增加商品,取得成效。
农业生产获得丰收。2001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13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44%,其中:农业产值4.79亿元,增长6.55%;林业产值0.31亿元,增长18.69%;牧业产值3.02亿元,增长7.8%;渔业产值0.01亿元,增长9.93%。粮食总产量30.74万吨,增长24.13%;油料总产量8.05万吨,增长27.94%;蔬菜产量26.75万吨,增长2.26%。 在畜产品产量中:肉类总产量45729吨, 增长4.24%;禽蛋产量4489吨,下降8.19%;牛奶产量46959吨,增长6.43%;水产品产量348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年末,大牲畜存栏头数29. 91万头,下降0.96%,其中:牛存栏20. 89万头,下降0.24%;羊存栏45.47万只,增长1.88%。猪、牛、羊年内出栏分别达41.93万头、8.34万头和34.38万只,分别较上年增长4.36%16.48%24.03%。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01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3.56万公顷,比上年下降4.86%,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80万公顷,下降5.75%;油料作物播种面积4.12万公顷,下降0.91%; 蔬菜种植面积0.53万公顷,增长5.61%。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5.49%下降到64.88%;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由上年的29.18%上升到30.39%;蔬菜种植面积由上年的3.55%上升到3.94%。退耕还林还草工作进展顺利。2001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5000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面积3267公顷;周边荒山造林种草面积9866公顷,其中:造林9333公顷,种草533公顷。全市造林面积1.71万公顷,增长22.26%。
  三、工业生产速度加快,经济效益提高。
  2001年,我市进一步加大企业改革力度,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工业生产速度加快,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91.62亿元(按1990年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2%,其中: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73.08亿元,增长11.41%。在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省属企业完成产值45.09亿元,增长8.94%,市属企业完成产值27.99亿元,增长15.64%。2001年,工业增加值26.64亿元,增长12.7%。
  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及特点:
 1、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完成产值17.11亿元,增长13.08%;重工业完成产值55.97 亿元,增长10.91%。
 2、从经济类型看:非国有经济增速快于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2.49亿元,增长1.40%,其中:国有大中型完成产值9.67亿元,增长14.59%;集体企业完成产值16.56亿元,增长23.13%;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产值2.25亿元,增长3.4%;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35.88亿元,增长6.98%;外商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3.97亿元,增长47.56%;其他企业完成产值1.94亿元,增长35.32%。
 3、新产品产值大幅增长。 新产品产值2.16亿元, 增长45.49%。
 4、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99.40,比上年增加20.96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16亿元,比上年增长8.08倍;企业亏损面由上年的43.5%下降到33.10%
  四、交通、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
  2001年,全市完成货运总量1837.4万吨,增长1.32%,其中:民航货运量0.1万吨,增长13.23%;铁路货运量139.3万吨,增长0.65%;公路货运量1698万吨,增长1.37%。完成客运总量2405万人,增长1.82%,其中:民航客运量15.52万人,增长61.50%;铁路客运量194万人,增长15.48%;公路客运量2195万人,增长0.5%2001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12亿元,增长28.60%,其中:邮政业务量0.47亿元,增长21.31%;电信业务总量7.65亿元,增长29.07%。市话期末户数29.74万户,增长25.67%,其中:住宅电话24.97万户,增长29.22 %。无线寻呼期末数17.15万户,增长7.43%;移动电话期末数20.70万户,增长31.85%。
  五、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2001年,我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和争取项目,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27亿元,增长28.71%;其中:市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51亿元,增长24.84%。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36.13亿元,增长39.46;更新改造投资12.78亿元,增长20.79%;房地产开发及住宅投资13.93亿元,增长17.88%。
  固定资产投资运行情况及特点:
 1、分行业来看:用于工业技改方面的投资增幅较大。2001,用于农林水利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3.35亿元,增长23.16%;用于邮电、通讯及公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12.18亿元,增长60.31%;用于工业的投资12.82亿元,增长59.06%,其中:用于工业更新改造投资6.98亿元,增长103.92%。工业技改投资的增加,为我市工业强市奠定了基础。
 2、从施工项目个数看: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增多。2001年,基建、更改施工项目个数723个,比上年增加64个;其中:5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个数371个,增加72个。
 3、从资金来源看:资金到位情况较好。2001年,全市共到位资金57.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32%,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7亿元,增长24.18%;国内贷款14.46亿元,增长68.51%;利用外资0.64亿元,增长1.36%;自筹资金27.91亿元,增长13.14%;其他资金7.7亿元,增长32.55%2001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75亿元,增长3.93%,完成的城市建设项目主要有:新宁广场、文化公园一期、民和路。道路改扩建:南北大街、五四大街、新宁路、建国路、七一路等;绿化(亮化)工程:新宁广场、南绕城快速路、海湖路(桥)等;绿地:丁香园、五岔路口三角绿地等。2001年,全市自来水生产能力55万吨/日,供水总量12476 万立方米;年末实有道路总长度311公里,实有道路总面积407 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2%,提高2个百分点,人均公共绿地面积4.5平方米。
  六、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外贸进出口总额大幅增长。
  200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60亿元,增长9.27%。
消费品市场运行情况及特点:
1、非公有制经济快于公有制经济。全市公有制经济消费品零售额21.73亿元,增长7.81%;非公有制经济消费品零售额35.87亿元,增长10.18%。
 2、餐饮业零售额增长快于其他行业。全市餐饮业零售额7.37亿元,增长15.86%; 批发零售贸易业42.54亿元, 增长8.93%;其他行业7.69亿元,增长5.40%。2001年,全市集市贸易成交额35.34亿元,增长16.70%。据海关统计,2001 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8309万美元, 增长35.58%, 其中:进口总额4724万美元, 增长15.21%,出口总额13585万美元,增长44.47%。
  七、财政收支保持较快增长。
  200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0.69亿元,增长22.0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52亿元,增长16.77%;财政支出14.92亿元,增长37.3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3.85亿元,增长33.9%,在一般预算支出中:用于生产性支出2.44亿元,增长22.1%;非生产性支出7.82亿元,增长34.3%,再就业社会保障支出2.91亿元,增长68.8%。
  八、金融保险业运行良好。
  200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9.65亿元,比年初增长30.3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23.44 亿元,比年初增长20.37%;各项贷款余额236.18亿元,比年初增长28.25%。现金收入484.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34%;现金支出492.9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8%;现金净投放8.20亿元。全年各类保险业务收入31816万元,其中:财险保费收入 10463万元,寿险保费收入21353万元,支付各类赔款6591 万元,赔付率20.72%。
  九、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蓬勃发展。
  2001年末,拥有普通高校6所,在校学生17918人,增长 40.18;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9095人,下降3.78%;普通中学153所,在校学生104876人,增长10.6%;小学808所,在校学生171852人,下降1.47%。市区适龄儿童入学率99%,三县为96%。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97%,初等教育完成率98%,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59%,初中升学率79%。艺术表演团体8个,图书馆5个,博物馆3个,报纸出版量 7500万份,杂志出版量110万册,图书出版量600万册。电视覆盖率95%,有线电视用户19.1万户。卫生机构321个,其中:医院54个,卫生机构病床8706张,增长0.09%;各类卫生技术人员9617人,下降2.5%,其中:医生4196人,增长2.99%。
  十、人口增长得到控制,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1年末,人口200.2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0.68‰2001年,西宁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3.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0.12001年,我市在岗职工人数21.31万人,下降11.19%;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290元,增长37.09%;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41元,比上年增长14.01;农民人均纯收入1671元,增长10.54%。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继续提高。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775元,增长 12.48%,其中:人均食品支出1905元,增长7.6%;人均衣着支出510 元,增长18.18%,娱乐教育支出584元,增长36.21%。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摩托车3辆,下降25.00%;洗衣机100,下降1.96%;电冰箱84台,增长2.44%;彩电119台,增长0.85%;影碟机44台,增长33.33%;家用电脑6台,增长122.22%;组合音响22台,持平。
综上所述,2001年我市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态势,运行质量继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市政府年初制定的目标。但当前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国有企业运行机制不活,市场竞争力不强,社会保障能力不足,就业压力大等。展望2002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把我市建设成为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