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004年,我市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清远市委四届四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大力实施“三化一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五大中心”建设,实现“六个一百”目标,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全市国民经济增速创建市以来新高,为十年来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各项指标明显好于预期。
【综合】 国民经济各项指标明显好于预期,据初步测算,全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0.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7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34.6%,第三产业增加值8.97亿元,增长12.2%。
产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优化。三大产业结构为32.8:37.3:29.9;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定上升。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艰巨;产业结构仍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基础不稳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矛盾突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就业压力加大,低收入居民生活仍较困难。
【农业】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各项支农政策,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优化农产质量,不断提高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使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4.03亿元,比上年增长2.68%。
[结构调整步步深入]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1.26万亩,比上年增加5.06万亩,粮经比例达到37.1:62.9。全年粮食产量为12.89万吨,增长6.59%,全年蔬菜播种面积为34.69万亩,总产53.24万吨,分别增长1.76%和0.34%。全市种植业产值达到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6.18%。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吨)
2004年 产量 增长%
粮食 128886 +6.59
#:水稻 100898 +10.81
玉米 10602 -18.33
花生 8148 -7.43
药材 16276 +106.23
#:百合 8927 +71.34
水果 32973 -0.79
蔬菜 532377 +0.34
甘蔗 7573 -31.57
[畜牧水产向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22万吨,比上年增长2.1%;水产品产量5195吨,比上年下降9.05%。主要畜牧水产品产量如下:
产量 增长%
肉类总产量: 22230 +2.10
其中:猪肉 18978 +10.30
牛肉 621 +25.96
禽肉 1914 -6.91
肉猪出栏量(头) 253170 -1.96 生猪年未存栏量(头)176803 -3.25
三鸟饲养量(只) 868480 +23.38
牛年未存栏量(头)39886 -8.31
水产品产量 5195 -9.05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1105千瓦,比上年减少42.31%;农村用电量319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26%;化肥施用量(折纯)11401吨,比上年减少12.41%;农用有效灌溉面积191041亩,增长6.16%。
【工业】 受粤连电厂二期3、4号机组27.5万千瓦发电量增加和新增企业建滔两间厂----建滔(连州)玻璃纤维有限公司和建滔(连州)铜泊有限公司的拉动,我市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0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12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9.83%。
经济效益持续稳定。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45亿元,产品销售率为92.2%,产销衔接较好;实现利润总额1.27亿元,应交增值税1.16亿元,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88.2%。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产量 ±%
发电量(万千瓦时) 241153 +32.2
水泥(万吨) 13.12 +2.3
人造板(万立方米) 4.11 -3.7
自来水生产量(万吨) 720 -6.4
原煤(万吨)(全社会) 60.6 +34.6
松香(万吨) 0.30 -19.4
机制纸板(万吨) 1.81 +67.4
交流电动机(万千瓦) 13.41 +12.7
服装(万件) 105.27 -5.8
锌精矿含锌量((万吨) 0.52 +50.8
【固定资产投资】 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全民招商的热潮。建滔工业城等大项目落户我市,在这些大项目的有力推动下,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幅。据统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089万元,比上年增长25.5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87883万元,增长25.06%,更新改造投资4206万元,增长56.18%,房地产开发投资额6575万元,增长12.39%。受市委市政府出台一系列招商引资的奖惩政策,农村集体共完成投资9030万元,增长4.1倍,成绩喜人。城镇私人和农村私人投资受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分别完成投资7627万元和5663万元,分别比上年下降8.1%和18.5%。
【交通邮电】 全市交通邮电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27876万吨公里,其中水运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903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5倍,公路运输完成货物周转量18843万吨公里,受道路运输超载整治影响,比上年下降29.7%,完成旅客周转量 3035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3.3%。
邮电通讯保持较快发展。全年邮电完成业务收入10816万元,比上年增长18.1%,移动电话、数据通讯等业务继续快速发展。年末城乡电话交换机总量83800门,比上年增长19.4%;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60146 户,比上年增长10.7%,其中城市35573户,农村24573户;移动电话用户10.54万户,比上年增长21.1%。全市电话(含固定和移动电话)普及率由上年的每百人34部提高到今年的39部。
【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持续走旺,据统计,全年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1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城镇7.65亿元,农村5.4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8%和12.4%。
市场物价趋向稳定。2004年受上年第四季粮食价格上涨的翘尾因素和国际原油等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市物价总水平有所上涨,但尚处于可控范围内。全年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9%,同比上升4.9个百分点,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3.0%,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
全市各类价格变动情况(%)
2004年价格指数 比上年升降幅度
居民消费品价格 104.9 +4.9
一、食品类 114.7 +14.7
其中:粮食 130.3 +30.3
肉禽类及其制品124.9 +24.9
蛋类 119 +19
水产品 114 +14
菜类 108.9 +8.9
二、衣着类 90.6 -9.4
三、家庭设备用品 92.7 -7.3
四、医疗保健用品 99.5 -0.5
五、交通和通讯工具 97.1 -2.9
六、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99.9 -0.1
七、居住 103.3 +3.3
八、服务项目 102.1 +2.1
九、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103.1 +3.1
十、农业生产资料零售价格 111.5 +11.5
其中:化肥 113.2 +13.2
农药 108.8 +8.8
【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业】 对外经济工作有新突破,全年外贸出口总额162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0.7%,实际利用外资3686万美元(建滔城投入),增长5.3倍,利用外资新签合同7宗,比去年多5宗,合同利用外资3472万美元,下降26.1%。
随着我市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和旅游景点知名度的提高,我市旅游业呈现出逐步走俏的局面。全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5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 %,旅游部门营业收入6153万元,比上年增长25 %。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4年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1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20.45%,地方一般预算支出3.63亿元,增长6.74%。随着金融部门改革的深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全市金融机构存款稳定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4.66亿元,比年初增长11.09 %。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37亿元,比年初增长10.35%。受货币政策调整影响,银行信贷紧缩,贷款呈下降趋势。全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51亿元,比年初下降9.68%,其中工业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77.56%,而农业贷款则增长25.61%,以消费按揭为主的个人中长期贷款余额比年初增长8.02%,体现出有收有支的货币政策。
各项保险业务基本稳定,社会效益较为显著。全年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437万元,比上年下降9.3 %。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443万元,下降2.8 %;人寿保险费收入2994万元,下降10.4 %。各类保险赔款额1133万元,比上年增长4.6 %。其中:财产险赔款额768万元,下降0.8 %。人寿险给付金额365万元,增长20.9 %。
【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技队伍保持稳定,科技成果不断出现。全市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7063人,其中:高级技术职务83人,中级技术职务2385人。
教育事业在改革中得到发展。市区学校实现“一个整合、两个分离”。“一个整合”即教育资源重新整合优化;“两个分离”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分离,高中办学与初中办学分离。全市有中等专业学校4 间,专任教师279人,在校学生1048人;全市普通中学30 间,专任教师1848人,在校学生33398人;初中生入学率达到100 %,小学173间,专任教师2204人,在校学生39854人,小学入学率100%;成人教育取得一定成绩。全市成人高等在校学生1462 人,成人中等教育在校学生319人。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市共有文化站12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84千册,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差转台和广播调频台各1座,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150座,广播电视覆盖率98 %;电影放映单位3个。文化广场二期扩建工程公共设施部份举行了亮灯仪式,新建成的文化馆和图书馆也全面竣工,送戏下乡得到好评,艺术表演获得较好成绩。以“一场三馆”为重点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群,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市文化发展的质量,是我市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卫生事业得到巩固和完善。年末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70个,其中:医院4 个。医疗机构共有病床位992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 1485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520人。
体育事业继续得到巩固和提高。2004年我市运动员获得亚洲赛金牌1枚;全国赛铜牌1枚;省赛金牌4 枚,银牌6 枚,铜牌5 枚;清远市少年锦标赛1个项目团体第一名,1个项目团体第二名和1个项目团体第三名的好成绩。全民健身运动开展逐步形成规模。
【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取得进展。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0 个,投资金额13041 万元,比上年下降12.8 %。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为4.34%,比上年下降了1.62 个百分点。工业“三废”达标率不断提高,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4.05%,比上年提高了11.25个百分点;工业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86.76%,提高了6.75个百分点,烟尘排放达标率82.09%,增长33.05个百分点,粉尘排放达标率37.34%,提高了36.33个百分点;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为25.8%,提高了4.76个百分点。全市环境噪音达标面积10.12平方公里,与上年持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生活污水排放量843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已开始招投标。
【人口和人民生活】 我市计划生育工作严抓不放,继续走在先进行列。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63‰,与上年基本持平,死亡率为4.6‰,比上年下降0.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5.04‰,比上年增加0.44个千分点。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为 505965人,比上年末增1322人。
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9.75元,比上年增长4.7%;农民人均纯收入3488.2元,增长5.1%。城镇恩格尔系数为44.21%,农村恩格尔系数为49.3 %,人民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全年职工工资总额33210万元,比上年增长17.38 %,职工人平工资16084元,比上年增长19.39%。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年末全市城镇在岗职工人数19836人,年末安置城镇待业人员2682人,安排再就业人数为1243人。年末城镇私营和个体企业从业人员17570人,年末已登记失业率为3.4 %。职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日益扩大。年末全市20423名职工参加失业保险,10038名职工参加工伤保险,6061名离退休人员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社会福利事业得到全社会关心和重视。全市有敬老院12间,床位数390张,收养人数279人。
(注: 公报中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