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袁州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全区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上下一心、奋力拼搏,经济社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92.9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48.9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完成181.0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完成362.9亿元,增长3.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8.3:30.5:61.2。

年末常住人口113.03万人,城镇常住人口78.2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9.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7635人,出生率6.73‰,死亡人口8370人,死亡率7.37‰,自然增长率-0.65‰。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880人,比上年增加1057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1860人。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 0.1%。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下降0.02%,衣着类价格上涨2.7%,居住类价格下降0.2%。

表1  202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上年同期=100)                        单位:%

指标名称 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0.1
食品烟酒 99.8
      粮    食 101.6
      鲜    菜 105.4
衣着 102.7
居住              99.8
生活用品及服务 100.8
交通和通信 98.1
教育文化和娱乐 102.8
医疗保健 100.7
其他用品和服务 105.7

二、农业

全年农业(现价)增加值496186万元,比上年增长5.3%。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62814.5公顷,增长0.02%。油料种植面积15037.9公顷,增3.6%。生苎麻种植面积3.54公顷,增长0.2%。蔬菜类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4187.37公顷,增长0.2%。瓜果类种植面积1487公顷,增长2.6%。

全年粮食总产量360766吨,比上年增加1.9%。

全年油料产量26666吨,比上年增长12%,其中,油菜籽产量20383吨,增长5.9%。生苎麻产量5.43吨,增长2.5%。蔬菜类及食用菌产量266050.95吨,增长6.1%。瓜果类产量33269吨,增长6.6%。

年末实有茶园面积1129.074公顷,增长0.4%;果园面积2827.4公顷,增长2.3%。全年茶叶产量23.32吨,增长2.8%;园林水果21686.3吨,增长7.5%。

全年肉类总产量89136.1吨。其中,猪肉产量72785.7吨,牛肉产量4608.5吨;羊肉产量781.2吨。禽蛋产量7715.9吨。水产品产量43663吨,增长2.71%。2024年末生猪存栏  45.31 万头,生猪全年累计出栏 87.56万头。

2  202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单位 2024年 比上年增长(%) 产品名称 单位 2024年 比上年增长(%)
粮食作物 360766 1.9 芝麻 123 19.3
稻谷 329233   生苎麻 5.43 2.5
#早稻     甘蔗 913.05 5.8
中稻及一季晚稻     烟叶 5.35 2.9
双季晚稻     瓜果类 33269 6.6
油料作物 26666 12 茶叶产量 23.32 2.8
#花生 6160 38.1 园林水果 21686.3 7.5
油菜籽 20383 5.9 水产品产量 43663 2.7

全力推进富硒产业截至目前,我区富硒农产品基地面积51.3万亩,占总任务数104.7%;涉硒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10个;培育市级富硒龙头企业12家、市级富硒示范基地71个,新增富硒产品认证证书26个。

大力发展中药材及茶产业。以“企业+合作社+基地+药农”等运营模式积极推动艾草、粉防己和“三子一壳”(黄栀子、茱萸子、车前子、枳壳)等主要品种快速发展,全年中药材面积约9.6万亩。

积极发展水果产业。截至12月,全区水果(含瓜果类)面积5.5万余亩,其中柑橘类水果2.3万亩。

严格落实产业帮扶直补政策。全区1622户脱贫户(监测对象)和新型经营主体2家通过乡镇验收核查,资金合计478.7817万元。全力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新增绿色有机认证农产品15个,目前绿色有机认证农产品112个,正在申请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5家,申请认证产品22个。

强化品牌建设。组织江西青龙高科油脂有限公司、江西天稻粮安种业有限公司和江西星火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施了袁州区2024年省级农产品品牌建设项目,项目已通过验收。

加快对接电商平台。袁州区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8.04亿元,排名全国第157、全省第2、全市第1。

聚焦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行动,加速推进基地建设和企农合作,持续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力度。目前,全区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8家,创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20个、农民合作社省级以上示范31家。

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截至目前,绿色食品(富硒)产业链已签约项目30个,签约资金22.2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个;已外出招商35次,走访企业58余家;6月1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2024年宜春市袁州区富硒绿色食品产业招商推介会。

三、工业和建筑业

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7个,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加值增长68.8%;重工业增加值下降20.2%。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2.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下降2.2%。六大高耗能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下降11.6%。32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3个大类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40.6%。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21019万元,比上年下降1.5%。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328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92927.8万元,增长-2.54%。房屋施工面积189.4万平方米,下降26.8%。房屋竣工面积137.2万平方米,下降26.4%,其中,住宅房屋竣工面积60.8万平方米,下降19.04%。房屋竣工价值233597.2万元,下降25%,其中,住宅房屋竣工价值126842.6万元,下降14.4%。

四、服务业

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629230万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472913万元,增长5.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295302万元,增长3.9%;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48561万元,增长8.6%;金融业增加值511167万元,增长2.8%;房地产业增加值427797万元,下降5.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153365元,增长10.2%;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63280万元,增长17.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95029万元,下降3.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26875万元,增长21.7%;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22211万元,增长37.0%。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219914万元,比上年增长6.1%;利润总额104900万元,下降0.1%。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量14648万元,比上年下降3.7%。电信业务量11.95亿元,下降9.8%。固定电话用户12.9万户,下降2.1%;移动电话用户127.9万户,增长8.1%。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57.9万户,增长11.1%。

五、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14.5%;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3.5%,其中工业投资下降0.8%;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3.0%。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下降69.7%;非国有投资增长29.4%,其中民间投资下降11.0%。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4.3。其中,住宅投资下降26%;办公楼投资下降70.8%;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14.8%。商品房竣工面积43.6万平方米,下降29.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3.6万平方米,下降51.9%。商品房销售面积92.1万平方米,下降45.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4.7万平方米,下降21.3%。商品房销售额47.8亿元,下降18.8%;其中住宅销售额39.6亿元,下降17.8%。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5931.5万元,比上年增长5.7%。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1624001.7万元,增长8.3%。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225165.7万元,增长9.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47624.3万元,增长8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零售额18262.2元,下降6.1%;汽车类零售额498319.5万元,增长9.2%;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43476.1万元,下降7.0%;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458817.3万元,增长9.9%。

七、开放型经济

全年外贸进出口完成10.8亿元,同比下降33.2%;袁州区本级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完成598万美元,同比下降13.6%。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全年袁州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3815万元,增长3.0%;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11373万元,增长持平。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69738万元,下降10.8%;教育支出134812万元,增长持平 ;医疗卫生支出75143万元,增长22.3%。

全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951852万元,增长3.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 8255123万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3126417万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005312万元,增长5.6%。其中,住户贷款余额5697007万元;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9297867万元。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86293万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5365万元,增长2.4%,人寿保险保费收入360928万元,增长1.4%。支付各类赔款139775万元,增长37.3%。其中,财产险赔款88252万元,增长27.4%;人寿保险给付51522万元,增长58.2%。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普通高校在校生57305人(不含宜春电大市本部人数)。普通高中、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为31430人、60632人和100256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353人,在园幼儿3354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和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均为100%。

3  2024年各类学校招生、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

单位:人

指    标 招生数 在校生数 毕业生数
普通高校 16494 57305 17597
普通高中 10475 31430 9441
普通初中 19476 60632 18139
普通小学 14546 100256 19906
特殊教育 77 353 93
学前教育 9536 33548 13130

年末共有国家级创新载体2个,国家火炬宜春袁州锂电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宜春(西村)农业科技园区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创新平台共6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家);省级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1个(医药工业园);市级创新平台2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248家。

十、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精心策划并执行了40余场文旅活动,如英山油菜花节、啤酒美食狂欢季、五一文旅消费季、蓝玉蓝莓采摘节、飞剑潭捕鱼节、辽市油茶文化旅游节、丰顶山辣椒节等系列消费活动,涵盖了美食、节庆、文化等多个领域,吸引了近 50万人次游客参与,为当地带来了9000余万元旅游收入。

年末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693个 (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30个,卫生院3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卫生技术人员9655人,比上年末减少30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611人,注册护士4518人。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10198张,减少497张,其中,乡镇卫生院床位数1515张。

全年举办体育系统运动会1次,获省少儿系列达标赛金牌7枚。

十一、居民收入消费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102元,比上年增长 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68元,增长 6.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188元,增长5.6%;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336元,增长7.1%。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8.1平方米,比上年末减少12.4平方米,降幅20.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90.7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2.5平方米,增幅16.0%。

4  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构成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绝对值

(元/人)

比重(%) 绝对值

(元/人)

比重(%)
可支配收入 50102 100.0 22468

 

100.0
工资性收入 30746 61.4 8180 36.4
经营净收入 11742 23.4 7071 31.5
财产净收入 4231 8.4 -19.9 -0.1
转移净收入 3383 6.8 7237 32.2

全年“4050”人员再就业645人。发放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共计51974万元。各类技能培训4317人。年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61955人,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1539人,参加机关事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0369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970798人,其中城镇职工参保人数57183人,城乡居民参保人数913615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2034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8072人。

十二、环境改善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96.1%;PM2.5浓度28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9.7%;PM10浓度45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同期下降15.1%;二氧化氮17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同期改善19%;二氧化硫10微克/立方米,比上年同期上升25%;一氧化碳1.2毫克/立方米,与上年同期持平;臭氧129微克/立方米。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最后以年报核定数据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项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和房地产开发投资。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业、餐饮业企业。

4.邮政业务总量口径均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业务总量范围。

5.电信业务总量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示的移动、电信、联通三家为社会提供的各类电信服务的总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