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无锡高新区(新吴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无锡高新区(新吴区)统计局

2025年9

2024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信心、鼓足干劲、勇挑大梁,全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5.2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24万元。

分产业看,全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70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601.04亿元,比上年增长6.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43.54亿元,比上年增长5.9%;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03:60.52:39.45。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13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0.96万人,援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14万人。

年末全区登记在册的企业法人累计62254户。其中,内资企业法人60916户,外资企业法人1338户。当年新办企业法人6963户。其中,新办内资企业法人6862户,新办外资企业法人101户。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1.1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粮食总产量7102.34吨,比上年增长2.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1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6607.38亿元,比上年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0%。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营业收入5687.48亿元,比上年下降2.0%;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434.07亿元,比上年下降4.7%。

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318.93亿元,比上年增长7.4%。11个建设工程项目获得江苏省优质工程奖“扬子杯”(房屋建筑工程),35个项目获得江苏省建筑施工标准化星级工地称号。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823.81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工业投资44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第三产业投资381.80亿元,比上年下降7.7%。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26.47亿元,比上年下降13.8%。商品房施工面积435.83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7.2%;竣工面积111.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6%。

全年新批总投资超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45个,完成总投资450亿元。其中,超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超50亿元特大产业项目2个。58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03.41亿元。

五、国内贸易

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4.15亿元,比上年下降0.7%。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47.23亿元,比上年下降16.1%;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餐费收入8.6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

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汽车类比上年下降5.4%,粮油、食品类比上年增长9.4%,书报杂志类比上年下降37.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比上年下降43.3%。

六、开放型经济

全年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393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出口总额2310.94亿元,比上年增长8.6%;进口总额1626.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

全年实际使用外资7.84亿美元,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77.7%。全年新外资项目123个,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合同外资超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1

全年服务外包执行金额47.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金额22.1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1%

七、服务业

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739.19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4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6.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3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5.91亿元,比上年增长4.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4.8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

全区农村公路乡村道路通车里程241.09公里。公共运营车辆350辆,运营线路48条,线路总长1067.00公里。全年公交运客总量1464.41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6%,平均每日运客量4.01万人次。

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1079.65万吨,比上年下降0.2%。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1050.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4%;航空货邮吞吐量17.35万吨,比上年增长38.2%。

全区拥有旅游A级景区6家。其中,国家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1家。全区拥有旅行社8家

八、财政和金融业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5.89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税收收入217.43亿元。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2.18亿元。

税收收入中,增值税100.25亿元,比上年下降10.4%;企业所得税48.32亿元,比上年下降13.7%;个人所得税17.30亿元,比上年下降2.1%;城市维护建设税13.71亿元,比上年下降14.7%;房产税14.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印花税5.88亿元,比上年增长0.6%;契税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6.1%。上划中央税费收入207.57亿元,比上年下降8.2%。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2423.72亿元,比上年增长6.1%;各项本外币贷款余额1900.61亿元,比上年增长2.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数283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58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182.29亿元,比上年增长5.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8.4%。全年专利授权数12065件,比上年增长0.9%。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0.93件。

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幼儿园、社区教育)47所,在校学生9.61万人。其中,高等学校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5所,国际学校2所,普通中学10所,一贯制学校7所,小学21所(不含未招生学校),特殊教育学校1所。全区共有幼儿园72所,比上年增加2所,在园幼儿2.08万人。

十、文化、体育、卫生和民族宗教

年末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博物馆3个,美术馆3个,文化站6个。区、街两级图书馆共有1个总馆、134个分馆,全区总馆、分馆藏书量共计63.2万册。全区共有体育健身设施8490个,健身场地面积354.50万平方米。

全区拥有卫生医疗机构310家。其中,综合医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37家,护理院8家。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5014人其中,医师2112人,护士2060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842人。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969张。

年末全区共有宗教活动场所16处,教职人员27名(不含散居道士)。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2.06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全年出生人口3244人,出生率7.7‰;死亡人口2599人,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3.12万人,比上年增长0.37%,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9.87%,比上年末提高0.14个百分点。

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691元,比上年增长4.5%。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3023元,比上年增长4.3%。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参保人数56.33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0.32万人。

全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100%。全区拥有养老机构8家,年末床位数3225张,在院人数1083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1户、169人,全年社会困难户临时救助、特困救助、低保救助、医疗救助、慈善救助、残疾人两补共计45799人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全年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375套。

全年累计抽检监测各类食品8737批次,每千人抽检率达11.9批次,监督抽检合格率96.93%;省市两级食品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100%。

十二、资源和环境

全年出让用地129.79公顷,比上年下降36.7%。其中,工业用地90.52公顷,比上年下降35.1%;商住用地39.27公顷,比上年下降40.1%。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67.6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8%。其中,工业用电量129.6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1.12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5%。

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4.0%。6个国、省考断面达标率100%,优Ⅲ比例100%。79条重点河道水质优Ⅲ比例84.8%。

年末建成区绿化面积3604万平方米,年内新增绿化面积40万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95.9%。全区林木覆盖率达22.4%。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1. 本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修订。

4.自2024年1112日起农村公路乡村道路里程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核减7条村道、4条乡道,新增7条乡道

5.资料来源。本公报中文化、旅游、体育数据来自宣传部(文体旅游局);宗教数据来自统战部;重大项目、金融、电力消耗数据来自发改委;就业、社会保障、保险数据来自人社局;企业登记数据来自数据局;食品安全、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外包数据来自商务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公安局;公路、水路交通、民航运输、保障性住房数据来自住建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科技数据来自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卫生、社会福利数据来自民政卫健局;用地数据来自自然资源规划分局;环保数据来自生态环境局;绿化数据来自城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