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荆州区实践迈出坚实步伐。全区经济社会运行总体平稳,经济总量稳步扩大,经济增速回升向好,民生保障持续夯实,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综合
202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3.52亿元,可比增长2.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4.22亿元,同比增长2.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30.29亿元,同比下降3.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59.02亿元,同比增长5.2%。全区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23年的13.5:30.8:55.7调整为14.2:28.7:57.1,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提升0.7个百分点、下降2.1个百分点、提升1.4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7442元,比上年76419增长1.3%。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增长1.5%,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7%、6.2%、4.3%、5.9%、4.9%。
市场主体持续增长。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6.86万户,比上年增长5.5%,其中企业类市场主体达1.73万户,增长6.9%,个体工商户类市场主体达5.02万户,增长5.2%。全年共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09万户,增长31.5%。
二、农业
2024年,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116.41亿元,同比增长3.1%。农业增加值70.03亿元,同比增长3.0%。
粮食生产总体平稳。全区粮食总产量28.83万吨,比上年增加0.1万吨,同比增长0.3%。粮食播种面积71.61万亩,比上年增加0.81万亩;全区粮食作物单产402.55公斤/亩,每亩产量比上年减少3.21公斤,同比下降0.8%。
优势经济作物稳定增长。全年油料产量4.26万吨,比上年增长3.4%;棉花产量239吨,下降10.5%;蔬菜产量78.03万吨,增长1.2%;园林水果产量2.82万吨,与上年持平。
畜禽养殖有所下滑。年末生猪存栏7.61万头,比上年减少1.82万头,同比下降19.3%;生猪出栏14.26万头,比上年减少8.38万头,同比下降37.0%;全年家禽存笼219.94万只,比上年减少25.5万只,同比减少10.4%;家禽出笼968.53万只,比上年减少445.56万只,同比下降31.5%。猪肉类产量1.11万吨,下降36.6%;禽蛋产量2.29万吨,增长10.1%。
水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达12.93万吨,增长4.2%,其中小龙虾产量2.26万吨,增长42.1%。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24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2家。规上工业实现总产值213.60亿元,同比下降18.0%。其中,造纸印刷行业总产值16.44亿元,同比增长25.5%;食品饲料加工行业总产值53.82亿元,同比下降9.8%;建材及其他行业总产值35.80亿元,同比下降24.8%;机械制造行业总产值91.97亿元,同比下降13.3%;化工医药行业总产值3.97亿元,同比下降77.0%;纺织印染行业11.61亿元,同比下降30.7%。规上农产品加工产值76.24亿元,同比下降10.7%,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48.08亿元。
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5%,实现营业收入184.46亿元,同比下降21.1%,实现税金2.60亿元,同比下降34.5%;实现利润4.48亿元,同比下降4.2%;实现出口交货值9.14亿元,同比下降3%;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8%。
2024年末,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58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3.03亿元,同比增长14.3%。房屋施工面积57.2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2.5%,其中新开工面积37.2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16.3%。房屋竣工面积31.2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9.1%。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24年,荆州区(含功能区)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6.2%。按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1.0%,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0.8%,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7%。分领域看,工业投资增长99.9%,民间投资增长15.0%,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4.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3.3%。分行业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358.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239.7%,制造业增长148.2%。
全年房地产销售面积47.1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2%。实现商品房销售额29.89亿元,同比下降9.9%。
五、国内外贸易
202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06.94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零售额110.01亿元,同比增长8.6%。按行业分,批发业销售额完成237.87亿元,同比增长8.3%;零售业销售额完成271.68亿元,同比增长7.7%;住宿业营业额完成11.01亿元,同比增长5.6%;餐饮业营业额完成67.18亿元,同比增长9.9%。
2024年,全年进出口总额39139万美元,同比增长87.3%。其中,出口36016万美元,同比增长110.2%;进口3123万美元,同比下降16.9%。
六、交通运输
2024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达2159.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056.5公里,等外公路102.5公里,综合交通密度达2.07公里/平方公里。全年全区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37.7万吨,增长3.0%。
七、财政和金融
2024年,全区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22亿元,同比增长9.0%。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完成14.99亿元,同比增长2.7%,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82.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8.23亿元,同比增长27.9%。分支出领域来看,文旅体育与传媒、农林水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分别增长349.4%、91.4%和14.4%。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2024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5所,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所,普通中学校25所,小学教育学校28所。在校学生50604人,专任教师3401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242人,专任教师25人;普通中学校在校学生22554人,专任教师1798人;小学教育学校在校学生27707人,专任老师1557人。幼儿园90所,在园幼儿9070人,专任教师765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学前三年的毛入园率96.21%。
2024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4.41亿元,占GDP比重为9.8%。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3.61亿元。2024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5家,其中首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3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净增加21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38家。已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434家,全区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2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06.5%。新增3家市级“星创天地”,6家市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1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年共争取省级及以上科技计划项目2个,立项金额150万元,争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40万元。市级科技计划项目2个,立项金额58.4万元。
九、文化和卫生
2024年末,全区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103300万册;博物馆1个,体育场馆3个。星级饭店2个,A级旅游景区9个,乡村旅游点21个。2024年,全区旅游人数3151万人次,旅游收入235亿元。
2024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74个(包含市直医院),其中医院11个,基层医疗机构25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5个,其他卫生机构1个。共有床位数5195张,其中医院4144张,乡镇卫生院593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06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健康机构床位数8.88张,医院病床使用率91.65%。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69人,注册护士2834人,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4.18人。
十、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4年,全区(含高新区、文旅区)公安部门统计年末总户数19.23万户,户籍人口53.39万人,年末全区常住人口58.56万人,比上年增加0.11万人,城镇化率82.69%,比上年上升1.48个百分点。出生人口1273人,出生率为2.19‰;死亡人口1665人,死亡率为2.8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7‰。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5.03(女性为100)。
2024年,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201元,比上年增长4.8%。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557元,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36元,增长5.9%。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588元,增长4.6%。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4405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447元,增长2.8%。
2024年末,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2.23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73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50万人。参加医疗保险42.09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8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5.2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4万人。2024年,全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6585人,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74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5311人。特困供养人数984人,孤儿救助人数14人,发放高龄津贴人数14443人。
2024年末,全区有公办养老机构8个,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数860张,公办养老机构收养人数279人;民办养老机构6个,民办养老机构床位数1122张,民办养老机构收养人数522人。
2024年,全区离婚1147对,结婚2119对。
注:1、本公报所列2024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2023年全区生产总值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了修订。
4、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各相关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