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在逆势突围、加快发展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打开新局面,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呈现回升向好态势。
一、综合经济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4.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6.01亿元,同比增长3.7 %;第二产业增加值256.01亿元,同比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32.92亿元,同比增长5.2%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1:50.4:44.5调整为5.1:49.7:45.2。
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29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7.03亿元,同比增长3.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6.18亿元,同比增长4.9%,其中,住房保障支出、交通运输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同比分别增长14.3%、12.1%、11.8%、8.1%。
二、农业、农村
2024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9.29万亩,比上年增加0.29万亩。粮食总产量13.68万吨,同比增长0.1%,其中,夏粮总产量2.84万吨,同比增长4.0%;秋粮总产量10.84万吨,同比下降0.9%。全年油料总产量1万吨,同比增长4.2%。蔬菜总产量13.26万吨,同比增长3.7%。
全年肉类总产量3.48万吨,同比增长25.6%;水产品产量1.7万吨,同比增长1.8%;牛奶产量0.42万吨,同比增长3.1%;茶叶产量383吨,同比增长3.8%。
年末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4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市级19家、区级22家。共有绿色食品基地91295亩,有机农产品基地831.8亩,省级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10.46万亩,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为78.23%,比上年提高9.17个百分点。
全年共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3736.1万元。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6.8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1173台、小型拖拉机402台、排灌动力机械7769台、水稻插秧机1343台、联合收割机680台。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980吨。创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1个,“荣炳大米”实现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上党水稻覆膜种植技术被央视报道推广。
三、工业、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83.49亿元,同比增长12.2%。按行业类型分,采矿业完成产值9.33亿元,同比增长42.2%;制造业完成产值523.04亿元,同比增长11.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产值51.12亿元,同比增长17.4%。
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独资企业完成产值11.01亿元,同比增长34.5%;私营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业产值237.19亿元,同比增长8.8%;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业产值125.88亿元,同比下降5.6%;私营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业产值21.29亿元,同比下降4.7%;其他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业产值21.62亿元,同比增长20.4%;个人独资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24亿元,同比增长4.9%;港澳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业产值14.41亿元,同比下降19.1%;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完成工业产值149.57亿元,同比增长39.9%。18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69.61亿元,同比增长19.7%。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食醋28.18万吨,同比增长0.8%;起重机6527.9吨,同比增长30.5%;水泥862.9万吨,同比下降2.3%;小麦粉2.8万吨,同比下降2.6%;饮料酒75789千升,同比增长2.1%;酱油1197吨,同比下降46%;原盐136.85万吨,同比下降4.7%;方便面14925吨,同比增长24.3%;商品混凝土46万立方米,同比下降1.7%;滚动轴承2888.72万套,同比下降28.6%;新能源汽车81991辆,同比增长207.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9.15亿元,同比增长9.4%。实现利税总额28.42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利润总额18.05亿元,同比增长2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为24.4%,较上年扩大3.6个百分点。
全年列统的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87家。从业人员13729人,同比下降1.3%;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1.45亿元,同比增长7.8%;房屋施工面积276.6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2%;房屋竣工面积113.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6%;营业收入103.22亿元,同比下降16.2%。
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85亿元,同比增长16.6%。其中,工业投资48.43亿元,同比增长28.2%;制造业投资41.54亿元,同比增长27.5%;工业技改投资11.56亿元,同比增长55.9%;高技术产业投资7.39亿元,同比增长116.7%;服务业投资41.75亿元,同比增长5.3%。46个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7.5亿元。
全年列统的房地产经营企业47家。房地产业开发投资13.8亿元,同比下降42.2%;商品房新开工面积7.4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1.3%,其中,住宅5.9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7.7%;商品房竣工面积38.6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0.2%,其中,住宅32.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11.6%;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6.7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9.7%,其中,住宅23.0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6%。
五、国内贸易、开放型经济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11亿元,同比增长6.4%。按行业分,批发业零售额20.18亿元;零售业零售额53.25亿元;住宿业零售额0.56亿元;餐饮业零售额8.12亿元。按规模分,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24.08亿元;限额以下单位零售额58.03亿元。
年末拥有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场2个,完成成交额7.48亿元,同比下降10.1%。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467万美元,同比增长45.8%。外贸进出口总额72.9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出口总额55.5亿元,同比下降6.9%;进口总额17.4亿元,同比增长68.3%。
六、交通
年末拥有等级公路总里程1157.66公里,其中,一级公路155.202公里,二级公路84.112公里,三级公路127.426公里,四级公路739.318公里。拥有营运车辆2731辆28551.3吨位,全年新增货车156辆2172.9吨位。境内公路客运量17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9451万人/公里;公路货运量1192万吨,货运周转量136000万吨公里;水路货物运输量131.4万吨,货运周转量51373.4万吨公里;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65.0582万吨。
七、科技、教育
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0家,净增27家,累计达190家;完成14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12家企业备案省民营科技企业;新增16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构建科技招引机制,举办7场招商活动,引入54家科技企业;征集20余项技术需求,开展18场产学研活动,校企联合申报获批26项省市级项目。
全区有各类教学单位61所,其中普通高中3所、职业高中1所、初中7所、小学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7所、幼儿园22所、开放大学(含社区培训学院)1所、社区教育中心10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园)生31440人,其中普通高中4228人、职业高中1083人、初中3689人、小学9859人、九年一贯制学校7255人、幼儿园 5326人;中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共有2749,其中职高137人、普高438人、初中667人、小学1023人、幼儿园484人。创成“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和 国家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
八、文化、旅游
创建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4个。区图书馆及全区分馆纸质图书总藏量共计43万余册,年到馆人次28万以上,图书借还50万册次/年。丹徒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剧场入选江苏省小剧场建设优秀案例。
2024年末,全区有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世业洲旅游度假区)、A级旅游景区6家、省星级乡村旅游点18家、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国家乙级民宿1家(世业洲民宿“又见浮玉”)。
九、体育、卫生
全年新建体育场地55个,新增体育场地面积34450平方米,健身步道总长度达172.2公里,社区全部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达到3.79平方米。
举办了2024镇江金山杯飞马水城击剑公开赛、江苏省第二届幼儿体育嘉年华(镇江站)、2024年大运河自行车系列赛(镇江丹徒站)、2024年江苏省无线电测向锦标赛、江苏省“村BA”篮球邀请赛、2024镇江市少儿武术(散打)俱乐部联赛、2024镇江市少儿网球比赛、2024全国县域足球赛事活动丹徒区八人制比赛、丹徒区首届“村BA”篮球联赛、以及江苏省老年人体育节丹徒分会场的开、闭幕式、徒步大会等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和活动。截止2024年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838名,全年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92名。全年完成体育彩票销售收入9534万元。
全区共有各类卫生健康单位154所,比上年增加17所。其中,二级综合医院、二级中医院、民营中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各1所;乡镇卫生院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64所;民营精神病医院1所;门诊部(所)60所;企(事)业单位医务室(卫生所)12所;护理站2所。
全区医疗机构实有病床总数1168张,拥有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43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52人;注册护士541人;全科医师234人。全区平均每千人口病床数为3.35,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1.87,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1.55,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6.71。
十、城市管理、环境保护
全年清理无主垃圾1280吨,铲除小广告、牛皮癣3760处,拆除户外广告21处1130平方米、店招牌1处,拆除横幅187条,道旗86杆。全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均达100%,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全区拆除敞开半敞开垃圾房(池)591个,改造169个,新建分类垃圾亭(房)157座。共为乡镇配备户分类垃圾桶43434组,拆除垃圾厢房126座、出新743座、新建140座,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截至目前,城区范围内完成“四分类”小区106个,省达标小区68个。
9个国省考断面优Ⅲ类水体比例为100%。全年PM2.5平均浓度为34.9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80.8%。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为49.4%,已建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正常运行率为100%。
十一、人口、民生保障、社会管理
全区常住人口34.9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3.28%。户籍总户数10.36万户,户籍人口28.17万人。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456元,同比增长5.4%,其中,工资性收入31981元,同比增长 6.4 %;经营净收入6596元,同比增长2.5%;财产净收入4994元,同比增长3.0%;转移净收入8885元,同比增长5.1%。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430元,同比增长6.0%。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64元,同比增长4.6%,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1558元,同比增长4.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33元,同比增长6.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6947元,同比增长8.3%。
全区城乡低保在保1456户2171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665.5万元;全年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3732余万元惠及4730人,特困人员供养经费935余万元惠及697人,困境儿童生活补助276余万元惠及200人。我区获评省级“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2024年末,全区共有社会组织236个,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156个、社会团体80个。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2人,提供就业岗位9392个次,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3497万元。全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4582人。
注:1、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除注明按可比价格计算外,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3、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问题,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4、部分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