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两个率先”奋斗目标,以“三园三镇一基地”建设为路径,统筹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全区经济稳中提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效,实现了新突破。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区生产总值175.7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81.5亿元,增长2.1%;第三产业增加值90.91亿元,增长5.7%。三次产业比重为1.9∶46.4∶51.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4207元,按2024年平均汇率计算为9016美元。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27.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761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0.0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73.48%,比上年末提高1.47个百分点。全年全区出生人口1792人,出生率为6.55‰;死亡人口2274人,死亡率为8.31‰;自然增长率为-1.76‰。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6.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5.0%。
全年全区城镇新增就业2388人,比上年增长30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657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2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8%。
2024年末全区市场主体总数达1.66万户,全年新增2118户。其中,企业新增595户,个体工商户新增152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1户。
绿色低碳转型迈出新步伐。初步核算,全年全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增长0.6%。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非化石能源发电量3.9亿千瓦时,下降9.8%。有序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年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20.44%。
二、农 业
全年全区农作物种植面积4814公顷,比上年增长1.6%。其中,粮食种植面积4262公顷,增长1.7%;油料种植面积1.4公顷,增长75%;中草药收获面积114公顷,下降5%;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434公顷,增长1.9%。粮食种植中,玉米种植面积3610公顷。
全年全区粮食总产量15554吨,增长1.2%。
全年全区肉类总产量5859吨,下降7.4%。其中,猪肉产量4628吨,下降7.7%;牛肉产量120吨,增长4.3%;羊肉产量115吨,下降2.6%;禽肉产量996吨,下降7.9%。牛奶产量755吨,增长25.2%。禽蛋产量8954吨,增长10.6%。
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50292千瓦,比上年增长3.6%。机械耕地面积3739公顷,增长0.03%;机械播种面积3765公顷,增长0.4%;机械收获面积1818公顷,增长0.8%。
全年全区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2292公顷,农田节水灌溉面积967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区全部工业增加值74.3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行业增加值增长4.5%,非煤工业增加值增长13.5%;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4.8%,制造业下降8.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8.3%。
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4.87亿元,增长7.8%;实现利税16.33亿元,下降6%。其中,实现利润总额5.43亿元,增长10.1%。亏损企业21家,亏损面为29.2%;亏损额3.27亿元,下降27.2%。
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 77.9元,比上年减少0.5元;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4%,增长0.4个百分点;年末资产负债率为61.1%,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
全年全区建筑业实现增加值7.3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下降8.3%。全区具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8家,实现总产值5.54亿元,下降7.4%;实现利润总额2814万元,增长19.6%;营业税金及附加293万元,下降67.1%。签订合同额11.23亿元,增长下降12.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6万平方米,下降91.3%。
四、能 源
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991.87万吨,下降2.2%。全年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洗煤产量697.53万吨,增长9.2%;发电量94.72亿千瓦时,增长81%;煤层气产量12154.33万立方米,增长43.9%。
全年全区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708万吨,下降2%;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130万吨,增长78%。
年末全区发电装机容量233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209万千瓦,并网风电装机容量9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5万千瓦。
全年全区全社会用电总量10.04亿千瓦时,增长3%。其中,第一产业用电0.19亿千瓦时,下降0.5%;第二产业用电6.6亿千瓦时,增长1.9%,其中工业用电6.46亿千瓦时,增长2.3%;第三产业用电1.62亿千瓦时,增长10.1%;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63亿千瓦时,增长1.2%。
五、服务业
全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90.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9.31亿元,增长6.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8.65亿元,下降5.5%;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9亿元,增长1.6%;金融业增加值8.47亿元,增长11.7%;房地产业增加值12.09亿元,增长0.4%;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17.82亿元,增长29.7%;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32.29亿元,下降0.2%。全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7.9%,利润总额下降12.2%。
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714公里。全区道路货物营运车辆2916辆,比上年增长36.2%。其中,个体货运车703辆。
年末全区移动电话基站数2128个,其中5G基站751个。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6.5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9.87万户。全区互联网接入用户5.99万户。
六、国内贸易
全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5亿元,比上年下降1.4%。其中,限额以上单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34亿元,下降4.7%。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74亿元,下降29.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6.6亿元,下降2.2%。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3024万元,下降5.0%;商品零售18.04亿元,下降4.7%。
七、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下降10.2%。其中,民间投资增长5.2%,占投资比重36.5%。
分构成看,建安工程投资下降4.4%,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37.9%,其他费用投资下降46.6%。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41.5%。第二产业投资下降10.9%,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0.9%,工业投资中,企业技改投资增长87%;制造业投资增长10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8.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5.4%。
全年全区在库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房地产开发项目) 171个。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项目7个。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5个,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下降18%。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7.3亿元,增长88%。其中,住宅投资6.89亿元,增长108.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008万元,增长88.5%。
八、对外经济
年末全区出口企业13家,完成进出口总额2487万元,全部为出口额。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全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6.41亿元,增长5.06%。其中,税收收入完成4.02亿元,下降6.43%。其中,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契税共计完成税收2.55亿元,下降17.0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35亿元,增长11%。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下降9.5%,公共安全支出下降0.3%,教育支出增长0.22%,科学技术支出下降23.33%,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下降27.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4.31%,卫生健康支出下降13.75%,节能环保支出增长94.51%,城乡社区支出增长5.53%。民生支出14.03亿元,占比72.53%,增长6.08%。
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76.16亿元,比年初增加32.24亿元,增长9.4%。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304.94亿元,增长10.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1.57亿元,比年初增加19.9亿元,增长10.4%。
全年全区保费收入6924万元,同比增长9.1%。其中,人寿保险业务保费收入2259万元,增长1.7%;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4665万元,增长13.1%。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3135万元,增长11.5%。其中,人寿保险业务给付892万元,增长63.1%;财产险业务赔款2243万元,下降1%。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34所,小学17所,初中10所,普通高中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
全年全区企业申请商标注册量230件,成功授权注册量156件。
年末全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高新技术企业数15家。
十一、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全年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1万户。全年共出版《阳泉日报·郊区周刊》48期,期发行量达2.3万份。微信公众号《阳泉郊区之窗》共推送3800条信息。郊区图书馆藏书7.54万册。
全年全区共接待游客约109.5万人次,同比增长6.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1300万元,增长41.7%。
全区共有旅行社2个,A级景区4个,其中4A级2个。
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村卫生室)178个,编制床位613张。其中,医院(所、站)3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全区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0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42人。
年末全区有体育场地面积51.18万平方米;体育场地1229个,基础大项场地数量为50个,球类运动场地672个,冰雪运动场地1个,体育健身场地44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9平方米/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4元,比上年增长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909元,增长3.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08元,增长4.5%。
年末全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71万人(含离退休人员);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9.45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6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0.4万人;参加工伤保险4.5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1.41万人。
全年全区共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3119人,比上年减少 676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4645人,比上年减少757人;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52人,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499人;全年共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4458万元。
年末全区共有各类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10个,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672张,收养救助149人。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119个。其中,社区综合服务机构和设施1个,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18个。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全区完成造林面积400公顷。
年末全区林地面积达35104公顷。
全年全区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244天,达标天数比例68.9%;PM2.5平均浓度40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7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69。
全年全区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4起,死亡人数4人,比上年下降42.9%。全年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为零。
公报注释:
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本公报部分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3.本公报全区生产总值数据含高新区。
4.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5.除注明外,所有增长或下降速度均为同上年相比较。
6.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