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县各级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奋发进取,高质量发展有序推进,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进中提质。
根据县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全年全县生产总值372.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1.5亿元,同比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00.5亿元,同比下降4%;第三产业增加值190.5亿元,同比增长6.7%。三次产业结构为21.9:27:51.1。
一、农业
2024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151.20亿元,其中,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18.57亿元、2.28亿元、19.91亿元、5.54亿元和4.90亿元,分别增长4.2%、7.2%、2.1%、4.6%、11.8%。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9.44万亩,较去年同期增长0.3%;总产69.01万吨,较去年同期增加0.65万吨,同比增长1%;单产461.82公斤/亩,较去年同期增加3.08公斤/亩,同比增长0.7%。其中,夏粮种植面积62.86万亩,总产29.97万吨;秋粮种植面积86.58万亩,总产39.04万吨。
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19.85万亩,其中,油料种植面积16.77万亩,总产5.37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2%和下降0.1%;蔬菜及食用菌面积97.07万亩,总产量385.39万吨,分别同比增长3.2%和4.6%;瓜果类播种面积3.47万亩,总产14.98万吨,分别同比增加3.9%和3.6%。果园面积3.7万亩,与去年基本持平,水果产量10.98万吨,同比增长2.9%。
全县年末生猪存栏28.28万头,同比下降13.2%,全年出栏54.03万头,同比下降0.2%;家禽存栏1631.17万只,同比增长21.3%,全年出栏6004.13万只,同比增长21.7%;牛存栏1.64万头,同比下降29.5%,出栏2.03万头,同比下降18%;羊存栏20.60万只,同比下降20.5%,出栏31.22万只,同比增长0.5%。全年肉类总产量13.49万吨,其中猪肉产量4.25万吨,牛肉产量0.43万吨,羊肉产量0.45万吨,禽肉产量8.36万吨。禽蛋产量3.13万吨,牛奶产量2.54万吨。
全年完成造林面积74公顷,修复面积47公顷,育苗面积710.5亩,新增育苗面积581.5亩。
2024年末,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65.28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8.33万台,各类配套农机具13.03万台(套),小麦和玉米联合收割机分别达到2799台和1699台。深松机、打捆机、粮食烘干机共335台。全县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1.9%,主要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100%。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36%,其中秸秆机械化切碎还田108万亩。
二、工业、建筑业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1家,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6.2亿元,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39家。分行业看,采矿业43.6亿元,制造业182.9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9.7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28.2亿元。
全县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64家,建筑业总产值29.3亿元,同比增长6.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2.3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招商引资
全县投资项目共计207个,本年累计完成投资同比下降46.3%,建安工程投资同比下降46.3 %。按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24 %;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43.66%;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53.94 %。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占比分别为6.0%、58.0%和36.0%。工业技改投资同比下降45.7%,占全部工业投资的43.7%。
全县房地产开发项目完成投资20.04亿元,同比下降54.3%,占全县投资19.5%。商品房销售面积50.1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1%。
2024年,全县招商引资共签约投资5千万元以上的产业项目127个,实际到位资金56.83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94个,到位资金53.18亿元;过5亿元项目22个(其中新开工18个),到位资金32.41亿元;过10亿元项目19个(其中新开工14个),实际到位资金31.16亿元。
四、国内市场、外经外贸
202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5亿元,同比增长6.5%。分行业看,限额以上批发业销售额43.8亿元,同比下降16.03%,限额以上零售业销售额35.2亿元,同比增长16.3%,限额以上住宿业营业额4521.4万元,同比增长9.9%,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额5.62亿元,同比下降20.9%。
年末市场主体11.3万户,注册资本1276.5亿元,分别增长14.33%、6.79 %;其中新增市场主体1.5万户、注册资本85亿元,分别下降26.61%、52.55%。
2024年,全县进出口总额120亿元,增长8%,其中:出口总额119.3亿元、进口总额0.7亿元,分别增长8.2%、5.8%。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年末全县通车里程2710.621公里,其中国、省道199.303公里。2024年县乡村公路提档升级、路面改造、大中修100.734公里,改造危桥1座。
2024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0754.78万元;拥有固定电话用户2.3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98.04万户;全县互联网用户67.64万户。
六、财税、金融、保险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4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税收收入20.4亿元,同比下降7%,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8%;非税收入完成8亿元,同比增长48%,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1.4亿元,同比增长1.1%;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同比增长0.5%、4.3% 和0.7%。税务部门收入合计22.6亿元,同比下降8.6%。
2024年,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97.77亿元,比年初增加49.3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614.57亿元,比年初增加56.3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62.84亿元,比年初增加27.07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285.84亿元,比年初增加20.19亿元,短期贷款余额225.23亿元,比年初减少2.9亿元;余额存贷比80.66%,新增存贷比54.82%。
2024年,全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84亿元。其中,财产险公司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5.52%,人身险公司收入3.84亿元,同比增长4.41%。赔付支出2.76亿元。其中,财产险公司赔付支出1.66亿元,同比增长55.14%,人身险公司赔付支出1.1亿元,同比增长11.91%。
七、科技、教育、卫生
2024年,县级投入科技经费80万元,获批市级科技研发项目8项,争取省市级科技扶持资金1269.28万元,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入库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08家。获批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1家,其中山东省新型研发机构1家、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2家、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1家、山东省“一企一技术”中心1家,临沂市“一企一技术”中心、临沂市中试基地等市级平台16家。
全县有效授权发明专利244件,新授权发明专利61件。
2024年,全县共有中小学校223所,其中,公办学校194所(含普通高中8所、初中28所、小学15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职业教育学校1所,特教中心1所),民办学校29所(含小学1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3所、普通高中1所,职业教育学校1所)。现有在校中小学生195227人(公办学校165068人、民办学校30159人)。全县共有幼儿园239所(含公办园101所、民办园138所),在园幼儿25079人。全县共有在编教职工11162人(其中高中2044人、初中3061人、小学4637人、学前951人、职业教育416人、特殊教育53人)。
2024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829个,增加3个,其中医院68所。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653人,增加19人,其中执业医师2949人,增加19人。医院、卫生院及其他医疗机构共拥有病床5581张,增加0张。
八、居民生活、就业和社会保障、生态环境
2024年,兰陵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91元,比上年增加1640元,同比增长5.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293元,同比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38元,同比增长6.4%。兰陵县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715元,比上年增加847元,同比增长5.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9190元,同比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892元,同比增长7.6%。
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7471人,新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1918个。全县共组织职业技能培训4225人次,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3086人次。
2024年末,全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1565人、57755人、73605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1.04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88元(基础养老金)。
全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11.7万人,其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1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达102.6万人。全县医疗保险基金收入9.6亿元,上级补助收入10.4亿元,医疗待遇支出10亿元,上解上级支出9.6亿元,上年结余6512.37万元,累计结余1亿元。
城乡居民低保人数30838人,其中,城市居民低保人数264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222.7万元;农村居民低保人数30574人,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9459.4万元。全县集中供养城乡特困人员645人,发放供养资金1079.4万元;分散供养城乡特困人员5443人,发放供养资金7506.8万元。
全县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58,同比恶化0.4%,PM2.5、PM10、SO2、NO2、CO、臭氧浓度分别改善-4.7%、1.3%、0%、3.7%、0%和0%;优良天数251天,优良率达68.58%,提高2.55个百分点。
说明:
1、本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生产总值指标以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3、个别指标数据因统计口径调整,较上年不具可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