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以“项目深化年”为总牵引,持续深化“4433”工作推进体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初步核算,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1408.8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2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320.10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1061.45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22.7:75.4。
财政收支稳健运行。全区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4.99亿元,比上年下降3.7%,其中税收收入103.69亿元,税收比重76.8%。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3.59亿元,比上年下降4.8%。其中城乡社区支出24.94亿元,增长53.0%;教育支出21.04亿元,增长2.1%;住房保障支出3.55亿元,增长47.8%,重点事务保障有力。
人口增长持续平稳。年末常住人口114.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3.86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90.92%,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年末户籍人口79.95万人,增长2.7%。全年出生人口9631人,全区男女性别比为107.9:100。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91元,比上年增长5.4%。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80元,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81元,增长6.2%。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12:1缩小至2.09:1。
二、农林牧渔业
农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99亿元,其中农业33.16亿元、林业5.10亿元、牧业3.85亿元、渔业1.62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5.27亿元。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30.00万亩,粮食总产量10.74万吨,其中夏粮3.55万吨,秋粮7.19万吨。蔬菜产量10.93万吨,水果产量10.36万吨,肉类产量0.90万吨,禽蛋产量1.65万吨。
现代高效农业较快发展。全年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值7.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25.5%,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特色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特色农产品草莓种植不断发展壮大,播种面积2.55万亩,同比增长2.4%,草莓产量8.11万吨,同比增长3.2%。
乡村振兴成效明显。完成创建港沟街道坞东村、石庙村2个省级和美乡村,全力推进“泉韵乡居”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工作。2024年新认证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晋升3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全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有量51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9家、市级4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成功入选2024年全省县域数字农业发展县建设名单,成功认定4家省级标准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截至2024年底,全区已累计认定8家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有序开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承压运行。全年工业增加值138.32亿元,比上年下降3.1%。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97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9.2%;完成营业收入420.79亿元,下降12.3%;实现利税44.10亿元,增长10.1%;实现利润35.17亿元,增长20.7%。
建筑业增势良好。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85.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全区具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172家,实现建筑业总产值495.4亿元,增长16.1%;平均从业人员5.17万人。
四、服务业
新兴服务业持续向好。全年服务业增加值1061.45亿元,比上年增长5.2%。规模以上服务业[5]营业收入增长1.4%,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13.0%。
现代服务业[6]稳步提升。全区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67.2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2.9%。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分别增长9.6%和9.5%、8.4%。
五、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体稳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0.5%。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21.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2%,第三产业投资下降0.6%。分结构看,工业投资增长10.2%,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9.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39.8%。
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全年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住宅完成投资389.3亿元,增长7.9%。房屋施工面积1658.1万平方米,增长4.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174.3万平方米,增长4.3%。房屋竣工面积74.4万平方米,增长25.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57.5万平方米,增长18.3%。商品房销售面积267.1万平方米,下降11.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01.0万平方米,下降15.7%。商品房销售额344.5亿元,下降20.1%,其中,住宅销售额299.0亿元,下降21.0%。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回暖。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1.11亿元,比上年增长0.1%。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单位[7]1058家,实现销售额1944.9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实现零售额289.95亿元,比上年下降4.5%。其中,汽车类商品实现零售额120.88亿元,增长6.1%。
七、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
教育文化事业稳步推进。区内各级各类学校101所(含驻区学校),在校生15.95万人。积极推动幼小初高优质均衡发展,共有幼儿园204所,在园人数4.75万人;小学65所,在校人数10.53万人;初高中35所,在校人数5.10万人。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年末卫生机构923所,其中医院(含护理院)58家。卫生技术人员13242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065人。
社会保障更加完善。全区城市低保对象399人,全年累计发放城市保障资金507万元,惠及4925人次;全区农村低保对象1974人,全年累计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349万元,惠及23415人次;全区特困供养对象233 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575万元。
注释:
[1]历城区区划多次进行调整,部分街镇已托管给高新区和南山管委会,统计事权已移交,所以本次公报发布数据,如无特殊备注,均为历城区目前所属14街镇口径数据。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当年数据为初步核算数据。
[3]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夏粮及秋粮产量绝对数为历城区行政区划口径数据。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5]规模以上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6]现代服务业包括: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7]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单位包括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