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是深入实施“十四五”规划,奋力推进播州再次振兴的关键之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风险挑战的严峻形势,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围绕“1411”总体发展思路,聚焦促发展、保民生、防风险等重点领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实现区域经济运行企稳回升、稳中向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全区完成生产总值(GDP)410.8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以下简称同比)增长5.0%,增速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呈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6.98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52.70亿元,同比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91.11亿元,同比增长3.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3%、37.2%、46.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4552元。

全区年末公安户籍户数286221户,户籍人口891600人。其中:乡村人口431876人,城镇人口459724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1.56%。按性别分:男性465216人,女性426384人,男女人口性别比(女性=100)109:100。全区常住人口74.9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43%。

全区全年人口出生率10.76‰,自然增长率4.17‰,死亡率6.59‰,出生人口男女比例(以女性为100)117.36:100。

二、农林牧渔业

2024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紧紧围绕确保粮食安全,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品牌创建,贵州卓豪食品有限公司独创“LSN辣椒发酵技术”打造“黔小妹·香辣”品牌,播州刺梨、播州蜜柚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全区持续推动“党支部引领·村社企联建”试点建设,构建起“产业党委+产业党支部+产业党小组+产业协会+村级党组织+农户”组织体系,组织联合社、农业企业和群众三方协商签订种养殖和收购协议,进一步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推动签订高粱、辣椒、油菜、水稻等种植订单44.75万亩,生猪、肉牛等养殖订单36万余头,3600名以上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务工。统筹推进“生态建设提质、生态保护增效、生态惠民扩面”,“自治管理、绩效激励、三级协同”的生态护林员播州模式,在全国、全省推广并被《中国绿色时报》头版刊载。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1.74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农业产值92.46亿元,林业产值2.40亿元,畜牧业产值30.48亿元,渔业产值4.47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92亿元。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3.99亿元,同比增长4.1%。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5.99万公顷。油料作物面积2.51万公顷,同比下降0.2%;油菜籽面积2.46万公顷,同比增长0.1%;蔬菜面积3.87万公顷,同比下降0.3%;烤烟面积3310.33公顷,同比下降0.8%;药材类面积1545.55公顷,同比增长28.3%;水稻面积1.40万公顷,同比增长1.5%;玉米面积1.10万公顷,同比增长0.6%;小麦面积225.26公顷,同比下降8.3%;薯类面积1.89万公顷,同比下降6.1%;豆类面积5961.22公顷,同比下降3.6%。

表1 主要农产品产量

指 标 2023年 2024年 比上年(±%)
粮食产量(吨) 253376 257857 1.8
其中:水稻(吨) 96117 98700 2.7
玉米(吨) 49904 53553 7.3
小麦(吨) 808 774 -4.2
薯类(吨) 64772 63183 -2.4
豆类(吨) 9005 8827 -2.0
油菜籽(吨) 54538 55123 1.1%
烤烟(吨) 6640 6453 -2.8%
药材(吨) 21660 18904 -12.7%
水果(吨) 177482 190071 7.1%
蔬菜(吨) 1105279 1174366 6.3%

全年实现肉类总产量10.06万吨,同比增长1.9%;年末出栏生猪96.66万头,与上年持平;牛3.34万头,同比增长2.1%;羊5.44万只,同比下降13.8%;家禽221.62万只,同比下降24.4%。全年全区水产品产量1.69万吨,同比增长8.3%。

表2 主要畜产品产量和存栏情况

指标名称 2023年 2024年 比上年(±%)
一、肉类总产量(吨) 98793 100630 1.9
其中:猪肉(吨) 87300 90311 3.5
牛肉(吨) 4409 4964 12.6
羊肉(吨) 1242 991 -20.2
禽蛋产量(吨) 4062 5430 33.7
二、牲畜存栏
猪年末存栏(头) 732100 621900 -15.1
牛年末存栏(头) 95874 87116 -9.1
羊年末存栏(只) 77109 64761 -16.0
家禽存栏(只) 2541580 2383683 -6.2
三、牲畜出栏
猪年末出栏(头) 966600 966574 0.0
牛年末出栏(头) 32736 33416 2.1
羊年末出栏(只) 63077 54364 -13.8
家禽出栏(只) 2932644 2216244 -24.4

三、工业、能源

全区年末2000万元以上在库规模工业企业130家,较上年增加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1%,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6%。从工业重点行业增加值增长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同比增长31.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增长10.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5.1%,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同比下降11.7%。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3.0%。

2024年,全区认真落实“富矿精开”要求,深入实施“工业强区”战略,“1+2”主导产业质效提升。规模以上铝及铝加工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7%,扎实开展铝土矿“私挖盗采”整治,优化铝土矿资源配置,大力发展铝精深加工和再生铝综合利用,加大铝工业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型升级,已建成完整轮毂生产线和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生产线,实现年产100万只汽车改装轮毂和20万套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以汽车轮毂为代表的铝精深加工制品在全市实现出口零突破;遵义铝业与华为联合研发的“电解铝复杂体系动态优化预测大模型”,成为国内首个电解铝复杂电解质体系下工艺指标动态优化的预测大模型。规模以上电及电循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积极优化能源产业结构,已建成200MW/400MWh独立共享储能电站、220kV增量配电网等项目;已建成枫乐风电场、枫香二期风电场、平正风电场等风电项目。规模以上酒及酒配套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5%,加快推动本源酒业、鸭溪年产白酒5000吨、怀本酒业年产2000吨、尊朋酒业储酒罐区等项目建设,已建成华富天年产1亿只玻璃瓶生产线、同力文化产业园等项目。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33.06亿千瓦时,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1.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产业用电21.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使用1.1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3%;第二产业使用13.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0%;第三产业使用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3%。

表3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指标名称 2024年
发电量(亿千瓦时) 94.49
水泥(万吨) 127.22
白酒(折65度)(万千升) 1.77
铝材(万吨) 6.28
原铝(电解铝)(万吨) 43.04
钢材(万吨) 51.26
氧化铝(万吨) 102.53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24年,全年纳入省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28个,总投资208.76亿元。全年向上争取资金6.85亿元,争取项目167个,其中,争取超长期国债、中央预算内、省域副中心等各类资金2.8亿元、支持项目14个。全区首次开通线上征集项目线索,拓展项目谋划来源渠道;以“五库”联动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提升数字化项目谋划管理能力。

全年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318个,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1%。从产业投资增长情况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43.5%;第二产业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同比下降9.6%。按重点领域分,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2%,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同比下降20.4%。

全年房地产企业商品房销售面积32.55万平方米,其中,现房销售3.91万平方米,期房销售28.64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14.49亿元,其中:现房销售额1.25亿元,期房销售额13.24亿元。

年末资质以上建筑业总承包企业和专业承包企业64家,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5.9%。

五、商贸、市场主体

2024年,全区认真推进消费提振行动,积极开展以旧换新、酒车酒菜酒商联动等促销活动。围绕“商圈+展会”“商圈+体育”等主题,开展消费促进活动10场,积极推动“悦享生活·情满中秋”播州嘉年华美食文化节暨名优农特产品展销活动、第二十三届(2024)播州国际车展暨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第五届文商旅特色产品乐购节暨遵义市播州区2024年家电以旧换新展销系列活动。

全区完成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5.84亿元,同比增长3.6%。从消费类型看,批发业同比增长5.2%,零售业同比增长7.5%,住宿业同比增长15.3%,餐饮业同比增长14.9%。从重点商品零售看,粮油、食品类销售同比增长22.3%;烟酒类同比下降3.2%;汽车类销售同比增长1.5%。

2024年末,全区在册市场主体102256家,其中法人企业17620家,占市场主体的17.2%。全区全年新增登记市场主体12505户、注销11673户、净增832户。

六、交通、邮电业务

2024年,全区道路运输完成客运量993.2万人,客运周转量32682.7万人/公里;货运量876.5万吨,货运周转量80116.3万吨/公里。水路运输完成客运量4.65万人,客运周转量72.58万人/公里;货运量8.09万吨,货运周转量431.95万吨/公里;码头吞吐量为33.47万吨。

全区共有邮政企业、快递企业20家,全年邮政业务总量28542万件,日均78.19万件,同比增长100.8%,邮政行业业务收入27479万元,同比增长78.2%。邮政村级网点113个,邮政覆盖率100%,镇级综合服务站13个,末端网点236个,快递进村村级末端网点92个,邮快合作网点9个。

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6.6亿元,同比增长3.1%;全区年末固定电话用户3.11万户,同比增长3.3%;年末移动电话用户91.54万户,同比增长8.5%;网络宽带用户32.84万户,同比增长14.5%。

七、文化、旅游

2024年,围绕打造全省一流红色旅游目的地和康养旅游目的地,推进乌江寨休闲度假、乡愁花茂旅居旅游生态圈建设。“乌江寨·驻一晚”成为全省旅游热点,先后荣获“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国研学旅行基地”等称号。推动“红色苟坝·乡愁花茂”旅游品牌创建,培育“乡愁+”品牌5个。全年新增涉旅市场主体269家,新增创建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全省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1个、金山级(五星级)民宿2家。全年实现旅游接待游客1303.14万人次,同比增长4.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64.12亿元,同比增长4.1%。

区图书馆接待读者40余万人次,被国家文旅部列入“基层公共阅读推广服务项目名单”,推荐作品《荷花镇的早市》被中国图书馆学会举办的图书馆员童书讲读风采展示活动列入作品展示名单;获省图书馆、省图书馆学会授予2024年贵州省图书馆新华字典运用大赛“优秀组织奖”,市图书馆、市图书馆学会授予“优秀组织奖”。广泛开展“阅读红色经典·讲好遵义故事”、“共建书香社会·共享现代文明”、“纪念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等系列文化活动。

新创作音乐作品《看家乡》、舞蹈作品《上春山》,情景朗诵剧《遵义—红色工运史诗的别样章节》。在“抒伟大梦想·诵时代华章”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全省朗诵大赛中,与市文化馆联合表演的《红岩魂》获二等奖;编排并参演的节目《遵义——红色工运史诗的别样章节》《我愿做柔和的月光》在遵义市职工文化艺术活动讲述比赛、演讲比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作品《白岩高点晒花鞋》入围中国第十七届“山花奖”国家总决赛;文化馆曲目《遵义会议放光辉》在中国第十四届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中参演。

持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尚稽豆腐皮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项目;采取“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方式,在乌江寨国际度假区等景区投放具有非遗特色的文创产品20余件,非遗文创店2家,多个非遗体验点。

八、财政税收

2024年,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6.76亿元,同比增长6.4%,其中,税收收入31.37亿元,同比增长1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4亿元,同比增长2.8%,其中,税收收入10.37亿元,同比增长14.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86亿元,同比增长5.5%。其中,公共安全支出2.15亿元,同比增长10.2%;教育支出17.28亿元,同比增长4.7%;科学技术支出0.06亿元,同比增长19.3%;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0.35亿元,同比下降21.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26亿元,同比增长2.4%;卫生健康支出3.66亿元,同比下降23.3%;节能环保支出0.94亿元,同比增长12.7%;农林水支出7.15亿元,同比增长7.4%;住房保障支出2.47亿元,同比增长13.8%。

九、教体、科技

全区持续改善办学条件。通过改建、扩建、盘活、引进教育资源等形式,实施教育工程项目12个,增加学位6465个,化解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119个,持续推进区二小、新建马桥小学和区十一小附属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尚嵇蓝天希望小学、区一小、区十二小扩建工程和区四小、区五小、鸭溪中心学校(本部)、鸭溪中心学校(二小分校)食堂建成投用。

全区现有学校384所,其中,幼儿园209所(民办78所)、完全小学106所、教学点31所、初级中学2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全中学6所、高级中学3所(民办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民办1所)、专门学校1所、特教学校1所、中职学校2所(民办1所)。

全区有在校学生162501人,其中学前教育25408人、小学74981人、初中37998人、高中18048人、特殊教育139人、专门学校113人、中等职业学校5814人。全区有教职工13346人,其中幼儿园4109人、小学4431人、初中2851人、高中1569人、特殊教育57人、专门学校18人、区职校311人。有专任教师10579人,其中幼儿园1977人、小学4085人、初中2621人、高中1549人、特殊教育38人、专门学校15人、区中等职业学校294人。

义务教育大力实施公办强校计划和初中“壮腰行动”计划,稳步推进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落地落实,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试点,最大限度发挥名校引领作用。全区实现控辍保学常态清零,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为1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18.71%,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28%。高中教育积极探索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市南白中学、市二十一中、市二十二中、南白艺术高中4所高中自主招生301人,3所示范性普通高中面向全区初中学校分配配额生名额2090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64%。职业教育进行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深入实施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工程,取得汽车维修、舞台布置2个项目进入国赛,开展线下培训6766人,获得证书的学员2441人,实现人均受教育达10.6年。

教育质量稳中有进。中考700分以上学生166人,升入高中学校5728人。高考600分以上535人,进入本科院校4928人,6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白中学学生以687分获得全省历史方向裸分第一名。健全“五育”并举体系,师生参加市级以上竞赛获奖120余人,泮水镇中心学校声乐《亲爱的小孩》荣获第十七届“贵青杯”小学组一等奖,区十二小朗诵《不朽的军魂》《Be the best of whatever you are》和区四小舞蹈《再现花木兰》受邀参加北京举行的全国总展示,刀靶小学代表全市参加全省中小学“红领巾爱祖国”文艺展演。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广泛开展体育赛事,成功举办2024年遵义乌江寨超级长跑黄金大奖赛、开展2024年贵州省乡村趣味体育运动会总决赛、2024“多彩贵州”(县域)男子足球联赛遵义市半决赛、2024年遵义市气排球公开赛等赛事。建成投用播州生态体育公园,成立播州区青少年业余体校,市级验收通过7所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校,体育场地面积达169.2万平方米,公共体育场馆接待锻炼人数60余万次、市级以上体育赛事获奖76人次。

科技创新持续加强。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度研发经费5.46亿元,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19.2亿元。积极引导辖区内企业积极申报科技项目,组织企业争取科技资金项目29个,资金共计842万元,其中省级科技项目8个,资金465万元;市级项目7个,资金182万;省级无研发活动企业扶持计划项目8个,资金80万元;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站1个,获得建站支持100万;高新技术企业内设研发机构备案项目5个,资金15万元。19家上年度通过市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本年获得补助155万元。

进一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服务“三农”核心目标,聚焦于满足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遴选25名省级科技特派员、25名市级科技特派员,累计开展技术咨询1047次,解决技术问题399个,组织新技术示范推广100项、新品种示范推广67个、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示范点31个、集成示范基地10个,帮扶企业(合作社)139家,帮扶农户374户,组织开展技术培训4531人次,培养技术能手或致富带头人236名,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十、卫生和社会保障

2024年,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408个,其中区级医疗保健机构4个(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区疾控中心),镇(乡)卫生院19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村卫生室221个,民营医疗机构158个(二级专科医院4个,一级综合医院20个、门诊部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40个、诊所81个),市直属公立二级精神专科医院1个(遵义市精神病院)。

全区编制床位数3590张,实际开放床位数6361张,其中遵义市精神病院开放630张,区直机构开放1861张、乡镇卫生院1325张、民营医院开放2545张。每千人占有床位数8.4张。

全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16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288人,执业注册护士4008人,其他卫生从业人员869人;乡村医师530人。千人占有执业(助理)医师数3.02人,千人占有执业护士数5.3人,千人占有卫生技术人员数9.5人。

全区共有两定医药机构726家,其中,定点医疗机构339家(含区级公立医院3家、镇级公立卫生院19家、一级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民营医院26家、民营社区卫生服务站36家、门诊部10家、诊所20家、村卫生室219家、遵义市精神病院1家),定点药店387家。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计746753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保持在95%以上。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1.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5.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8.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35.82万人;社会保险按时足额发放,城乡居民人均基础养老金从2024年7月1日起提高20元,基础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达182.27元以上。

城市低保月人均保障标准由原来的762元/人/月提高到808元/人/月,增幅为6.0%。农村低保年保障标准由原来的6120元/人提高到6852元/人,增幅12.0%。特困供养救助基本生活费从991元/人/月提高到1051元/人/月,增幅6.1%。残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生活费标准从1300元/人/月提标到1400元/人/月,增幅7.7%。集中供养孤儿生活费标准从1800元/人/月提标到1900元/人/月,增幅5.6%。

全区有城乡低保对象12515户27634人,其中农村低保对象10260户22674人,城市低保对象2255户4960人,共计发放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金14010.83万元。特困供养对象2342户2370人,发放保障金2913.27万元。实施临时救助2708人,发放临时救助金468.08万元。落实残疾人护理补贴,全区现有重度残疾人对象7223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837.76万元。发放高龄补贴1208.28万元,发放省级百岁老人生活补贴6.83万元。发放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共计957.5万元。

十一、人民生活和劳动就业

2024年,全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313元,同比增长4.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57元,同比增长6.6%。

2024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913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223人,职业技能培训3269人;审核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1户3958万元;争取省市专项资金9304.34万元,较上年增加1.8%;劳动争议调解成功率80.3%,按期结案率达100%。

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380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24人。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三类人员”5019人。为4196名高校毕业开展就业跟踪服务,开展专场招聘会205场,968家企业提供4956个就业岗位,达成就业意愿4000余人。完成“三支一扶”招募计划,累计在岗28人。推进“人社+村居”就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区建设1个人社便民服务指挥中心,提档升级1个人力资源市场,建设24个人社便民服务站,建设36个就业便民服务站,进一步巩固提升人社服务功能。

劳务就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区返乡人员31940人,实现返岗32039人(含新增370人),采取包专车2辆,包专机1架,包专列8车次,点对点有组织劳务输出685人(脱贫劳动力53人),有组织输出2.31万人。农民工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达72.13%。

审核发放2024年度脱贫劳动力跨省务工一次性交通补助13927人700万元;审核发放脱贫户创业担保贷款6户140万元;引导和鼓励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全区41个就业帮扶车间(基地)吸纳就业323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539人、搬迁劳动力96人。有效助力脱贫劳动力(含监测户)就业39207人,其中省外务工14941人,省内区外务工8549人,区内务工15717人。全区搬迁劳动力7833人,实现就业创业7726人,劳动力就业率98.6%,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保持脱贫人口就业规模总体稳定。

十二、生态建设和环境

2024年,全区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攻坚和环境风险防控攻坚,推动饮用水源保护。全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推进枫香镇花茂村创建国家级“两山基地”。

坚持高压态势,从严抓好生态环境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完成行政处罚30家,处罚金额188.34万元,移送行政拘留2家,办理完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2件。全年未发生Ⅲ级及以上环境污染事件和Ⅳ级及以上生态破坏事件。

开展污染天气应急管控9次,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98.4%,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67。国控、省控水质断面和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水质标准,达标率均为100%。全区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均达100%。

十三、乡村振兴

2024年,全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聚焦重点人群和重点工作精准施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健全返贫致贫风险监测和核查机制,进一步推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网格化责任和“脱贫户每季度、监测户每月走访”制度落实。

扎实抓好防贫监测。围绕“早、准、实、真”四字要求,做到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杜绝漏认定、体外循环等问题。2024年,全区脱贫、防贫监测人口共24569户88656人,已消除风险1095户3983人;新增防贫监测对象205户835人。

持续巩固保障政策。2024年下拨学生资助资金2320.25万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25万人次,其中资助脱贫家庭学生1.66万人次。全区应参保脱贫及监测人口动态参保率达100%,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对象72户(D级54户、C级18户),补助资金216万元。

增强脱贫地区和群众内生动力。全区脱贫劳动力59089人,其中实现就业38287人,同比增长3.1%。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劳动力7833人,实现就业7726人,就业率98.63%,无零就业家庭。

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整治。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城乡生活垃圾收运“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模式全覆盖;扎实推进村容村貌改造,以村庄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导向,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持续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区公安局;就业、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区财政局;科技数据来源于区工业能源和科技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体育局;交通数据来自区交通局;通信数据来自区邮政、电信、联通、移动公司;文化、旅游数据来自区文化旅游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局;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数据来自区民政局;扶贫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局;环保数据来自市环保局播州分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播州区调查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