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积极推进“北工南农”主体功能区建设,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
一、综合
经济保持稳中向好。初步核算,2024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568.7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3.06亿元,比上年增长3.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53.05亿元,增长7.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2.65亿元,增长5.7%。三次产业比为7.6:62.1:30.3。
二、农业
农林牧渔业稳步发展。2024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7719万元,可比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480481万元,可比增长1.6%;林业产值5596万元,可比增长8.6%;牧业产值221105万元,可比增长7.1%;渔业产值42273万元,可比增长5.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8264万元,可比增长15.8%。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28.55万亩,比上年增长0.2%。粮食总产量达到103.61万吨,比上年增长1%。
三、工业
工业企业效益稳步回升。2024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33.47亿元,同比增长4.54%;实现利润65.11亿元,同比增长5.44%。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14.5%;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8.4%,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0.9%;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5.1%。
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年完成额同比下降16.8%。从房屋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85.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占全部房地产开发投资的12%。全年房屋施工面积同比增长9.8%,房屋竣工面积同比下降28.7%。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纳入统计联网直报平台的共73家,建筑业总产值24.15亿元,同比增长7.9%。
五、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逐渐回暖。2024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70亿元,同比增长6.1%。
外贸总体呈现下滑趋势。2024年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83.13亿元,同比下降17.55%。其中,出口总额23.39亿元,同比下降36.02%;进口总额259.74亿元,同比下降15.35%。
六、交通运输、邮电
2024年全县完成公路旅客运输量958万人,同比增长0.8%;实现客运周转量4698万人公里,同比增长23.5%;完成公路货物运输量353万吨,增长21.4%;实现货运周转量101507万吨公里,下降8.8%。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2024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6284.26万元,增长3.7%。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110.86万元,增长8.8%;电信业务总量3780万元,增长7.5%;移动业务总量24393万元,增长0.1%。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平稳运行。2024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2594万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税收收入208103万元。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202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536614万元,比年初增加352658万元。其中住户存款4834870万元,比年初增加448052万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666983万元,比年初增加486161万元。
八、气象地震和安全生产
2024年全县有大气监测站1个;土壤水分站1个;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12个,其中长兴集、焦园、小井、马头、陆圈5个为6要素站;菜园集、武胜桥、大屯、三春集、刘楼、沙窝、东明集7个为4要素站;2024年9月新增黄河湿地气象监测站1个,共计15处气象监测站点。全县平均气温16.5℃,极端最高气温40.6℃,极端最低气温为-8.4℃。年降水量为794.9mm,较常年偏多173.7mm。年日照时数为2296.4小时,比常年偏多93.8小时。共设立14处地震宏观观测点,在管理4处公园绿地应急避难场所。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工作取得良好成效。2024年共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5项,有3项列入省级计划,1项列入市级计划。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的企业91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37家。全年组织开展产学研活动11次,获菏泽市软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完成市级科技成果评价23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9项。
教育事业实现突破。2024年全县拥有高级中学6所,招生7070人,在校生20105人,专职教师1330人;初级中学29所,招生13591人,在校生41035人,专职教师3295人;小学117所,招生8030人,在校生64444人,专职教师370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37人,在校生90人,专职教师25人。
文化事业繁荣稳定。艺术表演团体全年演出7100场;年末全县共有影院3个;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和博物馆各1处。积极推进总分馆建设,县图书馆分馆和文化馆分馆实现14个乡镇(街道)全覆盖。全年新建城市书房1处、文化驿站1处。目前在全县399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建设“文化广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级3处、省级14处。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达到20.139万册。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医疗环境和医疗条件不断改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24年,全县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8个,实际开放病床位5008张,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316人。
全县共有标准400米田径场 1个,300米田径场116个,篮球场226个,乒乓球台(室)245个,健身活动广场47处。新增全民健身面积29.875万平方米。全县有体育协会26个,俱乐部10个,三级以上社会指导员达到3130(三级)人。
十、人口、居民生活
据公安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为87.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8.09万人。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73.19万人,城镇常住人口为43.15万人,城镇化率为58.96%。
表1 2024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 ||
指 标 | 年末数(人) | 比重(%) |
全县总人口 | 874768 | 100.0 |
其中:城镇 | 393827 | 45.02 |
乡村 | 480941 | 54.98 |
其中:男性 | 459332 | 52.51 |
女性 | 415436 | 47.49 |
其中:18岁以下 | 217525 | 24.87 |
18-35岁 | 178483 | 20.40 |
35-60岁 | 321041 | 36.70 |
60岁以上 | 157719 | 18.03 |
注:
(1)本公报中所列数据部分为12月月报数据或初步统计数据,正式数据请以《东明统计年鉴2024》为准。
(2)本文所列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指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指城镇和非农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