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理县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5年4月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州、县委部署决策。围绕全州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部署和我县一廊两区三地四片五县的战略布局。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紧扣全年目标任务,着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综合

2024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570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2845万元,增长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拉动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3301万元,增长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1%,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9558万元,增长7.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6%,拉动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2024年人均GDP为104507,增长5%(五经普修订后数据)。

经济结构:从结构上来分析,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2.9:39.7:47.4,调整为14.1:38.1:47.8,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了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提高了0.8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县共有控股企业87户,注册资金达到289512.7万元,私营企业776户,注册资金达490576.3万元,个体工商户加快发展,现有个体工商户3973户,注册资金138853.4万元,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41个,注册资金63885.1万元。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67579万元,增长5.1%。

二、农业

2024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9746.22万元,同比增长2.0%。其中:农业产值59327.2万元,增长2.3%;林业产值6230.7万元,增长3.51%;畜牧业产值20927万元,下降0.84%;渔业产值150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111.30万元,增长5.5%。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06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6873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800亩;粮食总产量7436.53吨;蔬菜总产量111822 .15吨;水果总产量15165.87吨,肉类总产量3207.84吨,其中:牛肉1258吨,羊肉75.78吨,猪肉1775吨,禽肉83.6吨;牛出栏10200头,增长0.05%;牛存栏30053头;猪出栏22710头,下降9.16%,猪存栏24006头;羊出栏4945只,下降14.3%,羊存栏6504只;禽存栏18081(对、只),奶类产量101吨,下降23.31 %。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2024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28370万元,同比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3.9%。主要产品产量:累计发电量424685万千瓦时;工业硅26375吨;高氯酸钾19379.3吨;氯酸钠12550.8吨;高钠 11213.3吨。

工业效益。2024年,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户,实现工业总产值160695.8万元,同比下降9.7%。其中:亏损企业4个,亏损额4845万元,下降4.1 %,实现利税总额18533.4万元,下降0.1 %,实现利润总额4496.6万元,下降1.2%;产品销售率达97.4%。

 

建筑业。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在统计库中的企业23家,全年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74亿元,同比下降16.6%。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24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6 %,按投资结构分:基本建设投资增长48.5 %,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 35.3 %,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08.2 %,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08.2 %;第三产业投资增长 21.5 %。三次产业投资比例为4.4:65.3:30.3 。全年计划总投资在 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 11个,完成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 84.94 %。

五、服务业

2024年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96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批发和零售增加值1.02亿元,增长8.5%;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0.58亿元,增长3.8%;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2.25亿元,增长4.3%;金融业增加值0.96亿元,增长1.6%;房地产业增加值1.23亿元,增长3.2%;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1.69亿元,增长9.4%。

2024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户,实现营业收入23546.1万元,比上年下降0.6%。

交通运输。2024年末,理县二级路(国道317线)133.548公里三级路3.914公里、四级路636.843公里。2024年货运周转量19216.39万吨公里,增速3.96%。客运周转量10640.99万人公里。

旅游业。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599.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3.92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91%和25.6%。

六、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2024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730万元,增长5.3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零售额21641.7万元,下降14.9%,乡村实现零售额36087.8万元,增长22.8%。按国民经济行业划分零售业35177.1万元,下降6.6%,餐饮业22552.4万元,增长31.5%。

七、财政金融

财政。2024年,完成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076万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税收收入8832万元,增长11.28%;非税收入3244万元,增长31.6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0881万元,增长7.57%。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3653万元,下降3.38%,住房保障性支出4713万元,增长8.10%,科学技术支出478万元,增长46.18%,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1400万元,增长2.16%。

金融。202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43亿元,比上年增长5.3%,各项贷款余额29.15亿元,比上年增长7.1%。

 

八、教育、文化、卫生

教育。2024年全县共有普通中学2所,其中:高完中1 所,普通初中1所,教职工200人,专任教师195人,在校生1174人(含高中357人);小学校6所,在校生1773人,教职工339人,专任教师329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12所(含附属幼儿园及村幼),在校学生805人。

文化。2024年末,全县共有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13个,国有博物馆1个,新华书店1个,公共图书馆1个,图书馆书籍总藏3.9万余册,有广播电视台1座,有线电视用户1021户,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100%和100%。

8.卫生事业。2024年,全县有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78个,其中:二级医疗机构3所,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所,卫生院11所,村卫生室63个,卫生机构开放床位数198张。卫生技术人员40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35人,注册护士121名,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3.6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3.28人。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31.23%。(其中县级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43.71%,乡镇9.82 %)。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居民档案建档率97.89%。全民健康管理水平有效提升。

九、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一是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持续巩固。理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保持100%,PM2.5平均浓度为7.4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8.2%;空气质量综合指数1.34,同比改善12.4%,在全省县(市、区)中排名第5位,较2023年上升3名。地表水国控杂谷脑河五里界牌断面保持Ⅱ类及以上水质,水质达标率100%。“双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二是全力抓好各级各类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300项环保督察整改任务,已完成293项,持续整改7项,完成年度整改任务。扎实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制定印发《理县2024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稳步有序组织相关部门推进林长制、碳达峰碳中和、地灾全域综合整治等改革任务。

居住环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扎实推进理县县城停车场建设项目、理县杂谷脑镇推进乡村建设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等一批市政建设项目。为符合条件的小区楼栋完成加装电梯10部,兑付补贴资金250万元,城市功能进一步改善提升。乡村面貌显著改善。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完成打造,实施下孟乡嘉康村农旅融合发展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薛城镇较场村推进乡村建设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朴头镇朴头村推进乡村建设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等乡村建设项目。2024年共安排各级各类财政衔接资金1.44亿元,实施项目44个。城乡环境质量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对6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进行规范化建设和保护。

公共安全。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新发展理念,有效化解安全生产风险,全县全年未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向好。全年共组织开展了危险化学品、工贸企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九小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专项整治行动,全年排查整治风险隐患945条,同比增加310条,按时整改省州反馈问题180条,整改率100%;查办群众举报问题6条,约谈辖区重点企业5(家)次,下达安全生产执法文书64份,立案查处8起,办结8起,收缴罚款486.4万元。

十、乡村振兴

结合县域实际,科学编制《全面推进2024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年度实施方案》,出台了《理县夯基强本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确保脱贫成效得到持续巩固。严格落实“三级网格”管理,不断压紧压实县、乡、村“三级”排查监测和帮扶责任,落实了三级网格长、监管员、监测员、网格员513人。收集处理部门推送风险线索524条。全县累计识别核定监测对象6户15人,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措施25条,强化精准帮扶。稳定消除风险6户16人。

十一、人口与城镇化率

全县公安总户数14482户,全县公安户籍人口41610人,其中:男性21153人,占总人口的50.8%,女性 20457人,占总人口的 49.2%;城镇人口8387人,占总人口的20.2%,乡村人口33223人,占总人口的79.8%;藏族22485人,占总人口的54%,羌族14046人,占总人口的33.8%,汉族4830人,占总人口的11.6%,回族 173人,其他民族76人。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6万人,城镇化率41.67%。

2024年出生212人,出生率5.78‰,死亡262人,死亡率7.15‰,人口自然增长率-1.36‰,符合政策生育率100‰。

十二、居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2024年,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66元,增长5.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908元。

农村居民。2024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81元,增长6.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197元。

劳动就业。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42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以内。

社会保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安置公益性岗位220人,输转劳动力7170人,实现劳务收入2.7亿元。提高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建立困难退役军人帮扶基金,兑现各类优抚资金405.05万元(各类优抚资金包含优抚对象抚恤补助、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大学生入伍奖励金、立功受奖奖励金、义务兵家庭优待金、困难退役军人关爱帮扶基金)。

2024年全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人数14314人,共征收养老保险费15327.58万元,支付养老金20862.1万元。(其中: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6259人,征收养老保险费6880.95万元,按时足额为3756名企保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0455.5万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960人,征收养老保险费8446.63万元,为1339名机关事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0406.6万元)。

2024年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15969人,完成参保率95%;社税征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7147人,征收养老保险费862.66万元,全年为已符合领取待遇的5513名城乡居民,通过社银系统按月足额发放待遇,1-12月累计发放养老金98030人次,发放养老金待遇1144.45万元。

2024年全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达15969人,完成参保率95%;社税征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7147人,征收养老保险费862.66万元,全年为已符合领取待遇的5513名城乡居民,通过社银系统按月足额发放待遇,1-12月累计发放养老金98030人次,发放养老金待遇1144.45万元。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363人,征收工伤保险费223.87万元。及时为发生工伤事故的职工及近亲属支付工伤保险各项费286.8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5153人,征缴失业保险费453.10万元,为76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80.67万元,代缴医保29.8万元,为84户企业发放稳岗补助69.23万元。

2024年我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共计38404人,其中: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数为8636人(在职职工6342人,退休职工2294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6342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人数为29768人。2024年我县征收城镇职工各类医疗保险基金8410.81万元,征收城乡居民个人缴纳部分及县本级财政补助基金1103.33万元。

社会救助。2024年全年享受城镇低保的有314户357人,兑现城镇低保金4069人次、216.3892万元,享受农村低保的有348户503人,兑现农村低保5631人次,256.045万元,享受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农村197人,其中:其中分散125人,集中72人。发放困难群众临时救助66户264人次,37.461万元。

截至2024年12月在保人数有城镇低保291户331人,农村低保的有337户487人,农村“特困人员”供养190人,其中:分散121人,集中69人。

 

注:

1.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未做机械调整。

2.2020—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数据已经按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修订。

3.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理县领导干部经济手册-2024》为准。

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含园区数据,其余细项均不含。工业增加值、工业财务指标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5.2020—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按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进行修订。

6.公报中交通运输、金融、市场、财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旅游、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社会保障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