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屯区统计局
(2025 年 8月8日)
根据年快报统计[1],现将2024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公报如下:
2024年,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要求,全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地区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呈现稳中向好态势,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整体提升的局面不断巩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24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GDP)33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72.5亿元,同比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145.5亿元,同比增长5.6%,三次产业比重为5.3:51.4:43.3。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42.19万人,户籍人口中,男性人口20.57万人,女性人口21.62万人,60岁以上人口13.80万人。
全区城镇新增就业4860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67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5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239人,扶持创业带头人98人,带动就业556人;来沈留沈大中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5188人。
年末全区实有市场经营主体61747户。其中,企业16808户;个体工商户4447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469户。
二、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54.27万亩,同比增加0.02万亩,增长0.03%。粮食总产量[3]6.34亿斤,同比减少0.51亿斤,下降7.4%,其中,水稻播种面积7.74万亩,同比增加0.21万亩,增长2.8%;产量0.83亿斤,同比增加0.003亿斤,增长0.4%。玉米播种面积45.59万亩,同比减少0.31万亩,下降0.7%;产量5.47亿斤,同比减少0.52亿斤,下降8.7%。高粱播种面积0.16万亩,同比增加0.1万亩,增长156.4%;产量0.08万吨,同比增加0.05万吨,增长154.62%。大豆播种面积0.66万亩,同比增加0.03万亩,增长5.1%;产量0.02亿斤,同比减少0.003亿斤,下降12.3%。全年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8.3万亩,同比增长2.9%。其中:油料作物(花生)播种面积0.73万亩,同比增长28.6%;产量0.29万吨,同比增长5.5%。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6.99万亩,同比增长0.8%;产量27.53万吨,同比增长6.9%。
2024年,瓜果(西瓜、香瓜和草莓)播种面积0.51万亩,同比增长0.7%;产量1.6万吨,同比增长2.1%。果园[4]面积3.17万亩,同比下降4.3%;园林水果产量4.74万吨,同比下降4.9%。花卉种植面积0.21万亩,生产鲜切花465.55万枝、盆栽花2276.5万盆。
2024年,全区生猪年末存栏10.65万头,同比增长2.5%;全年累计出栏12.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2.5%。牛年末存栏1.06万头,累计出栏0.2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6%和11.4%。羊年末存栏2.42万只,累计出栏1.19万只,同比分别下降5.7%和15.6%。家禽年末存栏335.28万只,累计出栏976.43万只,同比分别下降0.03%和增长5.3%。肉类总产量2.86万吨,同比增长4.3%;其中,猪肉产量0.94万吨,增长2.5%;牛肉产量0.04万吨,增长10.1%;羊肉产量0.02万吨,下降14.9%;禽肉产量1.86万吨,增长5.3%。禽蛋产量2.23万吨,同比增长3.6%。奶产量0.19万吨,同比下降25.8%。
全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个,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新增和美庭院400个,累计达到4000个。2024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量79万人次,营业收入6635万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5]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5户,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9.7亿元,同比下降3.7%;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102.0%;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48.3亿元,比上年下降1.7%;利税总额103.3亿元,同比下降2.4%,实现利润总额24.6亿元,下降14.6%。
2024年全年建筑业增加值完成7.3亿元,同比下降28.9%,全年具有总承包或专业承包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1亿元,比上年下降30.8%。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6]在库项目216个(建设项目182个、房地产项目34个)完成投资额同比增长7.8%,从产业上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3.1%;,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9.9%;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6.2%。
2024年,全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0.8亿元,同比下降28.9%,商品房销售面积32.2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2.8%。
五、交通运输
年末城市公交运营线路13条,公交运营线路长度达到277.9公里;公交运营车辆179辆;全年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476万人次。年末全区出租汽车750辆。
六、国内贸易
2024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完成101.8亿元,同比增长4.5%,限上企业及大个体共84户,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13.2亿元,同比增长6.5%。其中,批发企业38户,零售额完成0.12亿元,增长0.4%;零售企业31户,零售额完成12.7亿元,增长8.3%;住宿企业8户,零售额完成0.09亿元,下降0.8%;餐饮企业7户,零售额完成0.3亿元,增长3.4%。
七、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18.3亿元,比上年下降1.7%。其中,出口总额8.7亿元,下降17.9%;进口总额9.6亿元,增长20%。
在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出口5.22亿元,比上年下降17.9%;加工贸易出口3.48亿元,下降17.9%。在进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口8.16亿元,增长20%;加工贸易进口1.44亿元,增长20%。
八、金融、财政和税收
2024年末,苏家屯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共13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02.12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37.43亿元;上市公司2家,新三板挂牌公司1家。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51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税收收入22.08亿元,下降3.4%,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74.8%。在各项税收中,增值税8亿元,下降17.0%;企业所得税2.67亿元,增长4.7%;个人所得税0.94亿元,增长34.6%;契税1.33亿元,下降25.5%。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3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教育支出5.65亿元,增长0.2%;科学技术支出0.23亿元,增长12.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3亿元,增长6.4%;农林水支出4.05亿元,增长92.6%。
九、能源和城市建设
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66.5万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高耗能行业能耗累计下降2.7%,非高耗能行业能耗累计增长10.1%。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中,原煤消费占比61.2%,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
年末全区扩容供给泊位1304个,完成街路更新1条,改造老旧燃气管网7.9公里。
全年建成区绿地面积1123.424公顷。其中,改造提升口袋公园30座,实现增绿0.18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3%,建成区绿地率42.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69平方米。
年末累计建设超1500个5G基站,实现全区重点区域全覆盖,实现政企单位、交通枢纽、医院、垂直行业需求场景以及人员流动密集地区覆盖,重点场所5G网络通达率达100%。
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完成35处省以上资金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项目建设,受益人口3.56万人。大力推广安装智能水表,截至2024年年末,11个村、13处工程安装智能水表0.5万块。完成7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
十、科学技术与教育
2024年末,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77家、高新技术企业176家、雏鹰企业84家、瞪羚企业28家。各级各类创新平台40个,其中新获批市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2个。全区登记技术合同206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6.88亿元,比上年增长25.5%。
2024年末全区普惠性幼儿园87所,占比达到95.6%,普惠幼儿园学位占比达到98.0%,全区学前教育幼儿三年毛入园率100%。小学17所,在校生2.17万人,义务教育巩固率[8]99.9%。特殊教育在校生96人。普通中学26所,在校生1.63万人。职业高中2所,在校生0.12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比例62.5%。
十一、文化、旅游和体育
年末全区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建成城市书房2座,城市书屋12间。全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780场,参与群众20万人次;开展公益性艺术培训450场次,组织公益性文艺演出40场。
全区A级旅游景区6家,其中,4A级旅游景区1家,3A级旅游景区4家,2A级旅游景区1家。沈阳铁路陈列馆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实现苏家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零突破”。忆桃源精致民宿获评国家丙级旅游民宿,劈柴院民宿获文旅部旅游备案。高标准举办梨花节、苏和市集、露营节等各类旅游活动,持续打造“漫游苏家屯 悦动山水间”旅游品牌,推出“秋韵情意浓”7+4+6文旅消费场景,“冬日雪暖阳”3+2+N文旅消费场景,满足广大游客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游玩需求。2024全年累计接待游客261.4万人次,同比增长3.12%,实现旅游收入15624.97万元,同比增长5.75%。
苏家屯区城乡共建有群众健身场所1581处,总面积达129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7平方米。承办全国啦啦操联赛(沈阳站)、辽宁省越野车锦标赛、沈阳时尚体育节等国家省市级赛事活动,组织徒步、乒乓球、篮球等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超过90场。补充更新综合训练器等省市级全民健身设施125件、区级全民健身设施50件。开展器材巡查工作,累计维修维护全民健身设施126件。加强对单项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规范化建设的指导,组织各类体育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公园广场等人群密集场所开展健身指导服务163次。
十二、卫生
年末全区卫生健康系统总收入(含财政拨款)21.0920亿元,同比增加7%,其中事业收入(含药品)18.7879亿元,同比增加4%;全区急门诊人次198.1195万人次,同比增加5%;出院人数为96335人次,同比减少4%。全区直属医疗卫生机构24个,其中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4个(区中心医院、中医医院、区妇婴医院、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卫生院13个(区陈相中心卫生院与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合署办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个,牙病防治所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加挂苏家屯区卫生健康监督所),卫生健康服务中心1个,妇幼保健所1个;驻区医院3家,其中省属医疗机构1家;民营医院7家,其中2家为三级医疗机构;医务室、民营门诊部、民营诊所、厂企卫生所等医疗机构203家;村卫生室152家。全系统在岗职工数3663人,其中事业编1380人,聘用人员2283人。其中高级职称763人、中级1030人、初级1509人,博士13人、硕士496人、本科2080人、专科及以下1074人。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4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519元,比上年增长4.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49元,比上年增长7.0%。
年末全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821元。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3876.02万元。其中,城市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381.47万元;农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2494.55万元。截至年末,全区现有城乡低保对象2865户、4157人,其中城市1074户、1439人,农村1791户、2718人;现有城乡低保边缘家庭43户、79人,其中城市23户、49人,农村20户、30人。
全年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013.67万元。其中,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68.2万元,累计惠及2.34万人次;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545.47万元,累计惠及5.45万人次。
全区救助站救助流浪乞讨及临时遇困人员192人次。
全区城乡养老服务机构(含幸福长者食堂)37个,比上年增加4个;城乡养老服务床位2652张,与上年度持平。
全区有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1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床位5张。年末全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47人(包含7名入住孤儿学校儿童),1名孤儿享受“福彩圆梦·孤儿助学”补助资金,发放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补助资金0.18万元。
全年开展慈善公益活动200余场,募集慈善款物375.50万元,支出358.35万元,受益人数达1.1万余人。
十四、营商环境
全面推进“一站式”政务服务进村屯走深走实。聚焦“社保卡首次申请”“婚姻登记预约”等80项高频服务事项在全区9个涉农街道的117个行政村全面铺开,截至2024年,共为村民提供各类服务8059次。苏家屯区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共受理群众诉求32062件,办结率99.98%。我区18个窗口获评“清风辽宁政务窗口”。
注释:
[1]本公报中2024年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指标数据在年报时可能还有调整。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粮食总产量:第一,粮食作物产量数据为国家标准水平下的产量数值;第二,粮食总产量数据为薯类按5:1折粮计算而得的产量数值。粮食产量统计工作由国家统计局组织实施。自2007年起,全国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产量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定期向社会公布;其他各级粮食产量数据由国家统计局各调查总队定期向社会公布。
[4]果园:按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林牧渔业综合统计制度》,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不包含果园面积。
[5]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6]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为计划总投资 500 万元及以上项目。
[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中限额以上单位指年主营业务收入 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指初中毕业班学生数占该年级升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城镇新增就业数据来自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场经营主体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农业农村数据来自区农业农村局;交通运输、公共交通数据来自区交通运输局;对外经济合作等数据来自区商务局;金融、财政和税收数据来自区财政局;扩容供给泊位数据来自区城市建设局;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数据来自城市管理局;农村集中供水数据来自区水务局;5G基站、科学技术数据来自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育局;旅游、文化和体育数据来自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局;最低生活保障等数据来自区民政局;营商环境数据来自区营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