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区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会引领战略和全市“一枢纽四中心”发展定位,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以“迎难而上,敢作善为,奋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工作主线,踔厉奋发,笃行实干,全区经济回升向好。

一、综  

按照统一核算结果,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4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4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58.87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226.08亿元,增长0.6%。三次产业结构为10.6:36.9:52.5。

二、农  业

农业生产: 2024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80.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0%。其中,农业产值26.92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56亿元,增长3.6%;牧业产值27.44亿元,增长2.1%;渔业产值16.07亿元,增长5.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17亿元,增长12.0%。

农产品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42.95万吨,油料产量1.52万吨,肉类总产量6.4万吨。

渔业:全年水产品总产量7.98万吨。

生产条件:全区已建成中小型水库79座,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9.35万千瓦,水稻机耕面积6.56万公顷,机种面积4.38万公顷,机械收获面积6.55万公顷。

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98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7家,市级78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2024年,全区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36.6%。全区规模以上工业28个行业大类中有15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7个行业增速达到20%以上。其中,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分别增长2222.4%、132.1%、130.1%、95.9%、35.9%。

工业经济效益: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9%,上升2.1个百分点;实现营业收入313.8亿元,增长12.1%;实现利润总额9.3亿元,增长30.1%。

建筑业:2024年,全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施工产值93.83亿元,下降21.5%。房屋施工建筑面积104.23万平方米,下降75.3%;房屋竣工建筑面积105.56万平方米,下降51.8%。按施工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6.29万元/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24年,全区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1%。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43.9%,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8.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5.3%。全年施工项目18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83个。全区商品房销售面积30.78万平方米,下降20.6%。

五、国内贸易

2024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16亿元,增长10.40%。分行业来看,全区实现批发业销售额476.70亿元,增长4.75%;零售业销售额162.14亿元,增长16.32%;住宿业营业额1.27亿元,增长1.84%;餐饮业营业额17.19亿元,增长2.44%。

六、对外经济

2024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1003万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06.71亿元,增长7.68%。

七、交通邮政

交通运输:2024年,全区完成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39.93亿吨千米;完成水运货物运输周转量7.25亿吨公里。

邮政通信业:2024年,发送邮政函件42.26万件;发送邮政包裹2.03万件;订阅邮政杂志18.3万份。全区固定电话用户4.92万户,手机用户85.81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32.53万户。

财政和金融业

财政:2024年,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98亿元,同比增长5.5%。从收入完成情况看,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增值税8.40亿元,下降9.2%;企业所得税0.82亿元,下降6.4%;城市维护建设税1.45亿元,下降6.4%;教育费附加收入0.61亿元,下降10.5%。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4.65亿元,增长4.8%。其中,公共安全支出2.79亿元,增长31.2%;教育支出17.39亿元,增长0.3%;科学技术支出3.76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62亿元,下降7.8%;卫生健康支出9.82亿元,增长141.7%。

金融业:2024年末,全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28.10亿元,比年初增加63亿元,增长8.2%。其中,住户存款576.33亿元,较年初增加77.98亿元,增长15.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11.54亿元,比年初增加61.42亿元,增长8.2%。其中,短期贷款210.15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5.9%;中长期贷款554.18亿元,占全部贷款的68.3%。

、文化科技

文化事业:全区现有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7个,乡镇广播站17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乡镇民间剧团21个,组织文艺活动41次,举办各种展览12次。

科学技术: 2024年,全区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3.76亿元。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4家,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7家。全年登记技术合同261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6.42亿元,增长198%。全年专利授权量696件,下降16.14%;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89件,增长33.86%。

十、卫生教育

医疗卫生:2024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0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家,妇幼卫生机构1家。全区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数1792张;拥有执业医师1181人、执业助理医师296人、护士2345人。

基础教育:2024年,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中用于教育支出17.39亿元,增长0.3%,占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23.29%;全区普通高考报名人数12901人,高考录取人数8171人,其中本科3321人,专科4850人;中小学生在校生72171人、学前教育在校生16725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1291人、中小学生专任教师4836人、学前教育专任教师1362人。

、城建绿化

城建绿化:2024年,新建区城市管理事务中心绿化养护面积约

2.63平方公里。其中,绿地率35.14%,绿化覆盖率38.0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72平方米,道路绿化普及率94.8%。

、人口就业

人口:据新建公安分局户籍统计,2024年全区实际管辖区域年末户籍总人口为55.9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0.08万人,乡村人口35.85万人。据市统计局反馈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按管辖范围新建区常住人口63.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5.97万人,乡村人口17.65万人,城镇化率72.25%。出生人口4791人,出生率7.65‰;死亡人口4162人,死亡率6.64‰。

城镇再就业:2024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6574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率100%;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818人;创业培训人数1637人,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人数306人,就业技能培训人数3211人;创业担保贷款发放17712万元。

、人民生活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2024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522元,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98元,增长6.3%;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37306元,增长5.2%;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18241元,增长6.1%。

社会保:2024年,全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0853人(含离退人员31383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75929人,参加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6330人。全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92004人。其中,城乡居民参保人数427515人;职工医保参保人数64489人。全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006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5605人,特困供养人数1239人,城镇低保标准由915元提高到965元,农村低保标准由915元提高到965元。全区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共3445人(孤儿168人、事实抚养儿童3277人),全年发放补助资金510.11万元。

保障性住房:截止2024年末,全区享受住房保障的家庭3855户,7686人。其中,实物配租3330户,6719人;租赁补贴525户,967人。全年发放住房租赁补贴资金218.66万元。截至年底,全区共有保障对象227户,548人有序退出。其中,实物配租126户,358人;租赁补贴101户,190人。新增住房租赁补贴保障对象181户,329人。

注:

1、本公报中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新建统计年鉴—2024》为准。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分项与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第二产业指采矿业(不含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4、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财政收支数据源自区财政局;对外经济数据源自区商务局、区营商服务中心;金融数据源自中国人民银行新建支行;交通运输数据源自区交通运输局;邮电通信数据源自区邮政局、中国电信新建分公司、中国移动新建分公司、中国联通新建分公司;教育和科技数据源自区教体局、区科工信局;文化数据源自区文广新局;人口、计划生育和医疗卫生数据源自区公安分局、区卫健委;城建绿化数据源自区城市管理事务中心;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数据源自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医保局;保障性住房数据源自区住房保障管理中心;居民收入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新建调查队;其他数据均源自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