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县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抢抓机遇、竞进有为,从容应对风高浪急的挑战和考验,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奋力谱写了新时代新征程的崭新篇章。
一、综合
经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全县生产总值269.86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63.15亿元,同比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81.46亿元,同比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25.24亿元,同比增长5.7%。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4:30.2:46.4。
二、农业
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9万亩,粮食总产量达87.39万吨。花生种植面积162万亩,总产量50.9万吨,继续保持全国花生第一大县的地位。生猪存栏106.44万头,出栏150.6万头,猪肉产量11.28万吨。牛存栏7.35万头,牛奶产量10.36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9.30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3.5亿元,同比增长2.4%。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2.31亿元,同比增长10.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5亿元,同比增长10.5%。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1.67亿元,工资投资完成22.80亿元,基础设施投资完成4.45亿元,民间投资完成46.23亿元。分产业来看:一产投资完成2.08亿元,二产投资完成22.80亿元,三产投资完成39.64亿元。
五、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28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限额以上批零住餐消费品零售额4.22亿元,增长7.5%。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49.14亿元,同比增长6.2%;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31.14亿元,同比增长7.2%。分行业看,批发业销售额33.08亿元,同比增长7.3%;零售业销售额42.69亿元,同比增长6.3%;住宿业营业额0.52亿元,同比增长5.5%;餐饮业营业额3.99亿元,同比增长3.9%。 出口总额6305万美元。
六、交通、邮政、通信
全县通车里程2593公里,客运量279.24万人,客运周转量10023.03 万人/公里,货运量76.65万吨,货运周转量23140.15万吨/公里。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2亿元。移动电话用户59.2万户,固定电话1.85万户,宽带用户22.16万户,通信营业收入3.7亿元。
七、财政与金融
全年全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18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税收收入7.32亿元,同比增长7.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50.39亿元,同比增长12.4%。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9.41亿元,同比增长12.3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5.04亿元,同比增长14.51%。
八、教育、文化、卫生
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34所(含幼儿园),其中:幼儿园93所,小学203所,初级中学29所,高级中学7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职业中等专科学校1所。全县在校学生16.5万人,全县共有专任教师8682人。
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5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20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电视台1座,调频广播电台1个,有线电视台1个。全县拥有数字电视用户5.2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全县共有医院36个,其中县医院2个,中医院1个,妇幼保健医院1个,乡(镇)卫生院 21个,全县医疗结构床位数3316张。
九、人口、人民生活
全县户籍人口86.89万人,根据年度人口抽样调查结果,全县常住人口59.68万人,城镇化率39.56%,比上年提高0.97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7元,同比增长5.1%。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33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21元,同比增长7.6%。
十、就业和社会保障
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331人,同比增长 7.28%。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1.76万人,同比增长0.6%。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5695人,同比增长2%。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4045人,同比下降2.3%。各项社保待遇累计支付9.73亿元。其中:城镇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11142人,发放养老金3.66亿元;享受遗属补助人223人,支付待遇60.06万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7723人,发放养老金3.76亿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享受待遇人员12.97万人,发放养老金2.26亿元。工伤保险享受待遇人员383人次,支付各项待遇433万元。养老托老机构37个,床位1793张。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3470户,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户19589户。
十一、资源、环境保护
全县年末耕地总资源222万亩,森林面积7.78万亩。全县农村生活污水管控率4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PM10、PM2.5浓度三项指标均完成省定目标;境内3个省控断面均达到Ⅲ类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
现有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2座,日处理生活污水4.5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