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太和区统计公报 2023

选择区域:>>

2023年,全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聚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全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巩固,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生保障不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实现首战告捷。据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7%,总量居全市第6,增速居全市第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亿元,增速10.1%;第二产业增加值55.2亿元,增速6.0%;第三产业增加值55.9亿元,增速4.9%,三次产业比6.6:46.4:47.0。

一、农业

2023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153574万元,可比增速10.2%。其中:种植业产值133359万元,增速9.8%,牧业产值18954万元,增速13%,渔业产值241万元,增速9.2%,林业421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99万元,增速2.6%;全年粮食产量37599.1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全年完成271326吨。水果产量全年完成9969吨,畜牧业:生猪出栏 35874头;牛出栏 1733头;羊出栏7967头,家禽出栏53万羽。

二、工业

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6.35亿元,同比增长2.5%;工业增同比增长7.1%,全区工业用电量21.4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03%。

三、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1.3%,工业固投增速同比增长32.2%,房地产开发投资累计完成8.5亿元,同比增长1.3%,销售面积累计完成100500平方米,同比增长56.8%。

四、国内贸易

全年太和区全口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04779.3万元,增速12.5%,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09651.1万元,可比增长35.4%。

五、财政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亿元,同比增长-10.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1亿元,同比增长-19.5%。

六、城市建设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13件、群众举报案件18件,整改市委第二轮生态环境督导清单问题83个、下沉问题23个。省级无废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启动生态环境整治攻坚行动,落实“河长制”双包保责任,建立“3541”工作体系,清理河道垃圾1589立方米,安装河道防护网7165延长米,完成清洁取暖低碳改造1778套,女儿河王胡台村等村屯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稳步推进,女儿河城区段水质提升工程全力实施,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坚决打好打赢生态环境攻坚战。

城区管理精耕细作。全力推行街(路)长制,城区环境卫生考核连续49周排名全市第一。坚决打赢征收攻坚战,长春街、新民街、太和街、机场路开工建设,绕城公路建成通车。全面完成西高速口周边及解放西路标准化建设,受到市委、市政府高度肯定。加快城市更新,女纺小区等3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即将完工。热源厂供暖锅炉改造顺利完工,彻底解决汤河子地区供暖问题。巩固卫生城创建成果,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建设西高速口口袋公园、小扒沟带状公园,女儿河(王宝山段)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四分区即将开放。城区垃圾分类经验全市推广。

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扎实推进“三变”改革,完善村集体资产资源及合同台账,收入5万元以上村占比突破50%。新建及维修改造农村公路22.3公里、桥梁1座、“一事一议”村内道路30.5公里。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四季风行动”,设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仓260个、回收桶118个,建立街道废旧农膜回收站8个,更新农村垃圾处置转运车辆10台、钩臂垃圾箱107个,攻坚源头分类减量,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

六、招商引资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狠抓“谋立推建”,“双高”重点推动,全年谋划推进项目572个,总投资1412亿元。围绕“一库四清单”,全年安排开复工项目116个,总投资达21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8个。宏拓新材料钼制品深加工、豪润达润滑油添加剂等74个项目开工建设,神工半导体硅制品生产线、中联润熙等37个项目竣工投产,太和区两次在全市招商引资项目大会上进行经验交流。

招商引资筑基强源。紧盯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重点地区,采取“1+5”属地招商、“5+3+1”平台招商及“13+6”产业招商等多种模式,创新开展科技招商、平台招商,高质量开展大型主题招商活动6次,开展“走请”活动267次,洽谈项目197个,推进央地合作项目11个。绿色甲醇燃料生产基地等115个项目签约,嘉迈年产4600吨新材料等10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落地、当年开工、当年达产,刷新太和速度。

园区发展齐头并进。紧扣千亿级新材料产业能级目标,构建“1+2”主导产业体系。对标“12275”园区标准化服务体系,全力实施“全域配套”,新材料产业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积极推进,化工园区安全风险等级通过国家应急部专家评估达到C级标准。依托汤河子开发区打造的“锦州市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全国创新型产业集群。汤河子开发区被评为省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省示范开发区、省绿色工业园区,被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授牌中国金属新材料出口基地(辽宁锦州),2022年度综合发展实力跃升至全省第18位。

七、文化和卫生

加速推进城市建设。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中天一期、恒大一期、翡翠东湖项目如期竣工交房,凌桥家园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销售。总投资2.13亿元的19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已基本完工,惠及居民1.08万户。北山里棚改完成一期373户回迁选房。争得省市部门帮助,铁新南里等3处铁路用地政策取得历史性突破。

基础设施补齐短板。8个片区城市燃气管道更新改造入场施工。南阳路、矿山街等道路拓宽工程完工通车。与国网(辽宁)合作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为全市首例。修补街路市政设施、方砖2.9万平方米,铺设路面870平方米,修缮通信基站基座600余处。增加残疾人通道、扶手等便民设施,新建居住区养老设施配建率100%。新增停车位1.5万个,缓解辖区停车难问题。

城市管理精细发力。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10+1”专项行动,完成8个口袋公园改造,拆违、覆绿3个地块,新增绿地 2.5万平方米。严格落实普扫作业标准,将村屯街路纳入管理范围,巩固环卫市场化改革成果。瑞盛家园供暖并入市热力管网,群众反映强烈的北湖山庄供暖问题彻底解决。拆除违章建筑156处,81个弃管小区实现物业覆盖,以精细化管理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巩固国家卫生城创建贡献力量。

抓实生态环境保护。完成市委第二轮生态环境督导工作,79件生态信访问题办结率100%。清洁取暖875户一期试点工程竣工投用,油烟净化设施安装使用率100%,空气质量达到省考核二级标准,全市最优。清理河道淤沉、垃圾等1.3万立方米,辖区无劣五类水体,28名三级河长、102名林长、4名河道警长履职尽责,无人机、热成像等技术广泛应用到巡河、巡山、巡林工作,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区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民共享生态红利。

八、人口和社会保障

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登记1805人,扶持创业带头人75人。创建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太和模式,办结农民工欠薪案件25件,涉及941人,1051.5万元。实施“太和归雁”等专项行动,留太、来太高校毕业生1057人。完成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及特殊群体保障提标工作。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建设“家庭床位”300张。双拥工作扎实推进,退役军人抚恤优待政策落实到位。完成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50户、残疾人精准康复535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平稳推进教育“双减”,依法取缔无证无照黑补课班2个。持续加强中小学教师研训,完成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维修改造。区委党校(北区)投入使用,彻底解决党校“两无”问题。张作相官邸修缮工程稳步推进。开展第八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惠民文化活动。开展医疗卫生“强基行动”,建强乡中心卫生院1家,高标准村卫生室达到34家。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率达到100%。

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排查各类矛盾纠纷371起,化解370起,化解率99.73%。持续打造治安管理最严区,全年侦破刑事案件14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81人。侦破特大涉企盗窃案,涉案金额2000余万元。赴赞比亚抓获跨国“红通”逃犯1人,创锦州首例。全面落实“三到位一处理”事心双解、“六个一批”进京访治理要求,省“万件化访行动”化解率达100%。4个“保交楼”项目全面复工,“回迁难”“办证难”问题有效解决。全年处置“批而未供”土地69.4647公顷、闲置土地24.872公顷。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扎实开展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防灾减灾工作。街道消防安全服务中心及小型消防站建设稳步推进。严格落实国务院安委会15条硬措施,全力推进城镇燃气、自建房及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行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地方党政领导责任,全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圆满完成工会换届、妇联换届。区工商联连续三年获评全国“五好”工商联称号,成为县(区)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