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县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统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发力奋进、砥砺前行,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持续向好。
一、综 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初步核算结果,2024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0.16亿元,同比增长7.0%。按常住人口计算,2024年人均生产总值45067.5元。
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完成44.64亿元,同比增长4.0%,占生产总值比重31.8%;第二产业完成28.12亿元,同比增长9.5%,占生产总值比重20.1%;第三产业完成67.4亿元,同比增长7.9%,占生产总值比重48.1%;三产比为31.8:20.1:48.1。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75.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53.8%。民营经济增加值91.0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65%。
二、农 业
2024年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47.06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农业38.71亿元、林业0.3亿元、牧业5.59亿元、渔业0.04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2.42亿元。
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总产值 77.55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农业64.08亿元、林业0.48亿元、畜牧业8.91亿元、渔业0.07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4.01亿元。
粮食总产量19.12万吨,其中夏粮9.41万吨、秋粮9.71万吨;蔬菜产量143.1万吨,同比增长5.88%。肉类总产量1.77万吨,同比下降7.8%。禽蛋类产量1.47万吨,同比增长20%。牛奶产量7.27万吨,同比下降13%。年末生猪存栏9.55万头,同比增长0.2%;牛存栏2.8万头,同比下降12.03%;羊存栏8.38万只,同比增长3.8%;家禽存栏150.49万只,同比增长0.3%。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24年在库38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6.69亿,同比增长22.81%,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2.7%。全年工业增加值25.76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采矿业增加值2.67亿元,制造业增加值20.46亿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2.63亿元。
2024年,在库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12户,完成产值2.86亿元,同比增长7.13%。建筑业增加值3.38亿元,同比增长9.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
2024年在库133个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99亿元,同比增长13.63%。社会资本投资完成26.27亿元,同比增长35.5%;民间投资完成21.25亿元,同比增长23%;工业投资完成11.79亿元,同比增长28.4%,其中制造业投资完成8.18亿元,同比增长22.4%;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1.79亿元 ,同比增长3.63%。
2024年在库有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10户11个项目完成投资4.18亿元,同比下降5.47%。商品房销售面积4.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09%。
五、商业贸易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31亿元,同比增长10.4%。分地域来看,城镇完成零售额38.72亿元,乡村完成零售额16.59亿元;从消费形态来看,商品零售总额完成35.4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完成营业收入19.91亿元。在库38户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4.81亿元,同比增长21.1%。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
2024年全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42亿元,同比增长1%。全县公路总里程1520.2公里,高速公路47.8公里,国道60.1公里,省道19.8公里,县道97.5公里,乡道115.1公里,村道1179.8公里;纯邮政业务收入4283.22万元。
七、财政和金融
2024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341万元,同比增长9.9%。其中税收收入23384万元,同比增长4.3%,非税收入9957万元。财政支出30.37亿元,同比下降7.5%。
期末各项存款余额352.98亿元,同比增长6.95%,其中住户存款300.6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27.44亿元,广义政府存款24.9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59.45亿元,同比增长12.18%,其中住户贷款90.36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69.08亿元。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2024年全县共有各类学校91所,其中普通中学19所(高中2所,初中17所),职教中心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70所。在校学生39653人,其中普通中学17307人(高中6630人,初中10677人),职教中心1285人,特殊教育学校69人,小学20992人。专任教师2640人,其中普通中学专任教师1593人,小学专任教师1047人。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52%。
科技:声威建材等10个工业技改项目完成投资3.67亿元,金隅部品等7户企业纳规,日昇达塑业获评省级瞪羚企业,润源生物等3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瞪羚企业,神电电器等4户企业获批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吉盛建材等4户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欧莱宝化工等12户企业成为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瀚越装备等7户企业入选全省首批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备案企业名单。泾阳高新区泾惠路支路网等4条道路建成通车,临空科技智造产业园、三元科技产业园等“园中园”入驻企业19户,新增(复审)高新技术企业20户,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67户,转化科技成果42项。
九、文化旅游、体育和卫生
文化旅游:郑国渠首暨历代引泾工程遗址保护开发启动实施,承办了关中平原城市群文旅路演推广活动,雅泰牧歌生态牧场入选全国首批工业文化研学活动任务承担机构,县体育场、茯茶非遗传承馆改造升级,泾阳大剧院公演35场次,“泾马”获得B类赛事认证,郑国渠纪念馆对外开放。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12.1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4亿元。
体育:先后举办“泾阳茯茶杯”职工篮球赛、陕西省群众体育赛事五级联赛足球赛、“全民健身 运动三秦”2024年陕西省社区运动会、第四届“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全国县域足球赛事等活动10场次。雅泰乳业· 2024泾阳郑国渠半程马拉松赛,吸引全国各地近万名选手参加。
卫生:2024年全县共有医院22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民营医院是7个;卫生院12个。医院、卫生院病床2303张。全县护士共计1074人,医师984人。2024全县全科医生251人,每万人拥有的全科医生数为8.1个。
十、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2024年城建“十个项目”总投资5.15亿元,年度完成投资2.16亿元。云阳、王桥、安吴实施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项目49个、完成投资6.64亿元。常态化开展城市管理推进年活动,新建口袋公园2处、公厕6座,改造老旧小区2个,大庄片区安置房部分封顶。新建和翻修金柳大街等市政道路4公里,雨水管道5公里、污水管道2.5公里,新增绿化面积6.7万平方米,新(改)建农村公路15公里、通村路和街巷62.6公里。泾阳县涉及“保交楼、保交房”项目16个,其中市级“保交楼”项目2个,共计交付任务1270套,完成率100%。
环境保护:2024年全县优良天数268天,较上年增加29天;PM2.5浓度为41.6,同比改善11.7%。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100%,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安全生产:2024年安全生产事故3起死亡4人,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03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4年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0.96万人(含共管区),其中城镇人口13.12万人,城镇化率为42.39%。
2024年年末全县户籍人口389497人(含共管区),户籍人口比上年末减少1726人。按城乡划分,城镇人口126702人,占总人口的32.5%;乡村人口262795人,占67.5%。按性别分,男性198244人,占50.9%;女性191253人,占49.1%;按年龄分,0-17岁人口70523人,占18.1%,18-34岁人口70138人,占18.0%,35-59岁人口156424人,占40.2% ,60岁以上92412人,占比23.7%。全年出生人口2502人,死亡人口2880人,迁入人口1208人,迁出人口2568人。
2024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67元,同比增长5.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128元,同比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7元,同比增长7.2%。其中,工资性收入6581元,同比增长7.6%;经营净收入4953元,同比增长6.6%;财产净收入57元,同比增长18.8%;转移净收入4666元,同比增长7.3%。
2024年社会福利收养单位1个,床位数300张。参加在职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7110人,退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217人。不满60岁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2920人,满60岁以上领取待遇77301人,总计220221人。
2024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1.4万人,参加城乡居民保险人数29.9万人。2024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征缴费11126万元。企业和机关共缴纳医疗保险费用10766万元,其中企业4263万元,机关6503万元。参加失业保险13898人 ,参加工伤保险16921人。
2024年年末城镇最低生活保障126户202人,全年累计发放城镇低保资金184.45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3856户9894人,发放农村低保资金5820.42万元。
注:1、本公报部分指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计算。
3、数据资料来源:本公报中第一、二、三、四、五部分数据来自县统计局。第十一部分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自国家统计局泾阳调查队,其余数据来源于县级各有关部门。第六部分公路数据来自县交通运输局;邮政数据来自县邮政局;第七部分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金融数据来自金融办;第八部分教育数据来自县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科技局;第九部分文化旅游、体育和卫生数据分别来自县文旅局和卫健局;第十部分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县住建局、咸阳市生态环境局泾阳分局、应急局。第十一部分户籍人口来自县公安局,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县人社局、医保局和税务局;社会福利数据来自县民政局。
感谢提供数据的各部门单位,再次感谢大家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由于统计公报编辑工作量大,数据繁杂,难免出现误差,若大家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错误,请及时反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