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紧扣“工业当先、制造为重,阳光赋能、绿色低碳,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发展重点,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抓共富、促和谐,全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稳中提质。
一、综合
国民经济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2024年仁和区地区生产总值(GDP)287.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09亿元,增长3.5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拉动经济增长0.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49.84亿元,增长6.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7%,拉动经济增长3.3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05.40亿元,增长7.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9%,拉动经济增长2.7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2023年的11.4:52.6:36.0调整为11.2:52.1:36.7。
民营经济 实现增加值191.13亿元,比上年增长4.9%,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6.5%,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7%。
二、农业
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57亿元,比上年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48.30亿元,增长5.8%;林业产值 1.47亿元,增长14.1 %;畜牧业产值 8.03亿元,下降9.5%;渔业产值 0.53亿元,增长3.6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24亿元,增长10.2%。
种植业 粮食播种面积12.09万亩,与上年持平;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9.86万亩,增长5.0%。
全年粮食产量 4.45 万吨,比上年增长1.1%;蔬菜及食用菌产量35.68万吨,增长4.4%;园林水果产量26.74万吨,增长9.8%。
畜牧业 生猪出栏 16.29万头,比上年下降8.8%;猪肉产量下降2.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 实现工业增加值138.3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
建筑业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11.83亿元,比上年增长5.5%。年末建筑业资质等级以上企业36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53亿元,增长10.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4.9%。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6%,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6.3%;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1.8%。
房地产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9.66亿元,比上年下降23.6%。商品房施工面积255.61万平方米,增长7.0%。商品房销售面积46.07万平方米,下降6.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33.66万平方米,下降2.8%。
五、国内贸易及旅游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15亿元,比上年增长7.8%。
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89.02亿元,比上年增长7.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21.13亿元,增长8.5%。
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92.09亿元,比上年增长6.9%;餐饮收入18.06亿元,增长13.0%。
旅游 全区共有AAAA级旅游景区1个,AAA级旅游景区3个,AA级旅游景区3个,星级饭店1个。
六、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 全年全区引进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68.36亿元,其中省外引进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37.95亿元。
七、交通、通讯和邮电
交通 年末全区境内公路总里程1552公里,等级公路达126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5公里。公路客运周转量9777万人公里;公路货运周转量212806万吨公里。
通讯、邮电 全年邮电主营业务收入3.44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8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33.51万户,固定互联网用户数12.40万户。
八、财政、税收和金融
财政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38亿元,比上年增长8.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0.69亿元,增长15.5%。
税收 全年税务局组织收入27.93亿元,比上年下降3.9%。其中:税收收入11.56亿元,增长1.0%;非税收入6.86亿元,下降20.0%;社会保险费收入9.51亿元,增长5.3%。
金融 仁和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12.63亿元,增长16.3%。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 年末全区拥有普通中学学校13所,中等职业学校2所,小学16所,幼儿园30所。普通中学在校生14004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5088人,小学在校生13975人,幼儿在园儿童数6951人。普通中学学校专任教师1161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60人,小学专任教师95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科技 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7.00亿元。专利授权量206项,累计发明专利有效量263件。
全区拥有国内专业技术人员6028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931人,农业技术人员96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 全区拥有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总量46.80万册。全区14个乡镇(街道)建有综合文化站,64个村、25个社区建有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乡镇广播站13个,64个行政村全部开通广播。广播覆盖率85.0%,电视覆盖率100.0%。
卫生 全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235个,其中:仁和区辖区内现有市属医疗机构3个;区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2个(含社会办医),其中公立医疗卫生机构3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3个,村卫生室81个,社会办医机构111个。辖区内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885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83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2.56人,注册护士959人,乡村医生51人。辖区医疗机构共有床位2817张,每千人床位10.55张。
体育 全区拥有体育场(馆)5个,各级体育社会团体4个,全民健身路径191条,社会体育指导站38个。全年举办了20次全民健身活动,参加活动人数3万余人。
十一、环境保护
全年空气优良率达到96.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全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0.9%。
十二、人口
年末户籍总人口24.97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2.56万人,城镇人口12.41万人。当年出生人口1469人,当年死亡人口213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51‰。年末常住人口26.8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1.28%。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 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500元,比上年增长4.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5.0%;经营净收入增长1.9%;财产净收入增长4.2%;转移净收入增长4.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9611元,比上年增长4.8%。
农村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34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7.5%;经营净收入增长5.3%;财产净收入增长5.7%;转移净收入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总支出17924元,增长6.8%。
社会保障 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6.5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34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8.6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8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5.22万人。
全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724人,比上年减少450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9261人,减少938人。敬老院6个,床位数538张。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攀枝花市仁和区统计年鉴—2024》为准。
2.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3.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总量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公报中林业、渔业、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金融、保险、旅游、对外贸易、财政、税收、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人口和社会保障数据来源于区级各行业主管部门。
5.公报中各项数据由数据来源部门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