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腊县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勐腊调查队
2025年7月
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3815”发展战略目标和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县经济承压奋进、稳步前行,经济总量突破200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2024年勐腊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146757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0380万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397090万元,增长11.3%;第三产业增加值1069287万元,增长4.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35.1%、42.9%。三次产业结构为31.7:18.5:49.8。全县人均生产总值69295元,比上年增长4.9%。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31.01万人[3],比上年末增加0.0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9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8.2%。全年出生人口 0.2万人,出生率为6.46‰;死亡人口0.19万人,死亡率为6.13‰;自然增长率为0.33‰,比上年增长0.66个千分点。年末全县户籍人口为24.49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10.55万人,乡村人口13.9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8.86万人,比重为77.17%。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8.21%,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全年就业形势稳定。全县城镇新增就业2540人,全县农民工[4]总量70118人,比上年增长1.5%。其中,外出农民工3823人,增长11.0%;本地农民工66290人,增长1.0%。
全年物价保持稳定。全县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9%。其中,食品烟酒价格上涨0.8%。
民营经济增加值1345101万元,增长6.7%,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62.7%,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1575万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75281万元,增长11.8%;第三产业增加值618245万元,增长7.0%。截至2024年12月末,全县累计民营经济经营主体38077户,占全县经营主体的98.6%。其中,私营企业4612户。
二、农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28729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6%。其中,农业产值635703万元,增长4.7%;林业产值382889万元,增长3.1%;牧业产值63148万元,下降2.4%;渔业产值28582万元,增长0.9%;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8407万元,增长0.5%。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96339亩,比上年减少51亩;蔬菜种植面积187198亩,比上年增加5835亩;橡胶种植面积2353729亩,其中开割面积1913082亩;茶叶种植面积232280亩,比上年减少2397亩,其中采摘面积212754亩,比上年减少2397亩;园林水果种植面积169777亩,比上年减少5567亩。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03410吨,比上年增长0.9%;蔬菜产量272041吨,增长1.0%;干胶产量189731吨,增长2.6%;茶叶产量8357吨,增长2.7%;园林水果产量331009吨,增长9.5%。
全年肉类总产量15675吨,下降6.2%。其中,猪肉产量10782吨,下降10.7%;牛肉产量1339吨,下降0.3%;羊肉产量203吨,下降8.6%;禽蛋产量1059吨,下降10.9%。年末生猪存栏111931头,下降1.8%;全年生猪出栏126313头,下降11.9%。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2519吨,下降4.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5]增加值增长1.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26.1%;股份制企业下降5.4%;私营企业下降12.7%。
分门类看,采矿业下降44.4%,制造业下降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0%。
分行业看,铁矿采选业下降100%;土砂石开采业增长4.4%;合成橡胶制造业下降15.3%;制糖业增长19.0%。
从产品产量看,合成橡胶283795吨,比上年下降10.8%;铅锌矿3558吨,下降11.6%;水泥产量73654吨,增长2.0%;商品混凝土332051立方米,增长118.3%;成品糖180468吨,增长25.4%;建筑用天然石料108488吨,增长42.3%;发电量21330万千瓦小时,增长693.6%。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527710万元,比上年增长34.6%;利润总额29321万元,比上年增长38.2%。
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2户,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1247万元,比上年增长52.2%。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6]比上年增长34.8%。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24.4%,第二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53.5%;第三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2.4%。
全年产业投资[7]比上年增长154.3%,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下同)为59.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78.9%,占比为26.4%。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7%,占比为41.2%。民间投资增长7.0%,占比为21.0%;扣除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民间项目投资增长158.9%。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7343万元,比上年下降78.6%。其中,住宅投资下降80.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下降75.1%。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220527平方米,比上年下降0.9%;商品房销售面积83642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5%;商品房销售额36657万元,比上年下降7.8%。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6378万元,比上年增长6.1%。按经营地分,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3982万元,增长5.8%;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2396万元,增长6.6%。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额424028万元,增长6.5%;餐饮收入172350万元,增长5.2%。
全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8]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7%,饮料类增长24.1%,烟酒类增长4.0%,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2.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4.0%,日用品类增长2.3,石油及制品类下降1.8%,汽车类下降18.9%。
全年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5509514万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出口2620209万元,增长8.7%;进口2889306万元,增长13.9%。边民互市585797万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出口310754万元,下降3.7%;进口275043万元,增长23.5%。
全年招商引进省外到位资金额177881万元,增长78.5%,实际利用外资364万美元,增长1.7%。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全年旅客运输总量115.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
年末全县机动车保有量144963辆,其中汽车60019辆,汽车中新能源汽车331辆,摩托车84934辆。
全年完成邮政行业业务总量2823万元,比上年下降6.6%;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02万件,报刊业务251.63万份;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1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8.42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1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手机上网用户)77.55万户。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785.50万人次,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8.1%,旅游总花费123.1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
七、财政和金融
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4528万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税收收入完成27237万元,下降0.6%。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52796万元,比上年下降5.0%,其中用于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教育、科学技术、城乡社区、节能环保支出分别增长31.8%、2.8%、0.4%、14.5%、148.5%、51.6%;社会保障与就业、卫生健康支出分别下降8.5%、41.5%。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16.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2%,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50.92亿元,增长10.3%;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达141.6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32.25亿元,增长5.4%;中长期贷款余额101.67亿元,增长13.6%。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年职业中学招生532人,比上年下降29.2%;在校生1287人,增长10.7%;毕业生182人,下降35.2%。普通高中招生1870人,比上年下降7.3%;在校生5234人,增长2.0%;毕业生1492人,增长0.3%。初中招生3722人,比上年增长6.5%;在校生10774人,下降0.4%;毕业生3690人,增长1.0%。普通小学招生3317人,比上年下降8.0%;在校生21287人,下降3.4%;毕业生3886人,增长5.8%。学前教育在园(班)幼儿6356人,比上年下降10.2%。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4.14%,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7.64%,高中毛入学率94.35%。
年末全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户,云南省众创空间1户,云南省星创天地2户,云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48户,云南省科技特派员16人,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在全县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户,州级企业技术中心7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户,创新型中小企业9户。
年末全县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6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8件;拥有商标有效注册量6139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县辖区共有民族文化工作队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站10个。全年民族文化工作队和文化馆共组织演出97场,比上年末增长1.2%。公共图书馆总藏书量4.62万册,比上年末增长7.6%。
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59个[9],在医院中有综合医院5个,中医医院1个,精神病医院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49个,其中乡镇卫生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诊所64个,村卫生室74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卫生监督所(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
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1657张,卫生技术人员254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55人。
全县室外健身路径191条,行政村以上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达100%,全年运动员在州级以上比赛中获得奖牌70枚。
十、资源和环境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能源消费量中,原煤消费12542.35吨,比上年下降9.7%;电力消费量12183.8万千瓦时,下降1.4%。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等价热值)比上年上升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上升7.8%。
全年总用水量12532万立方米,比上年下降1.5%,水利工程蓄水总量13214.94万立方米(大、中、小型水库及坝塘),比上年末上升1.1%。全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7.285万公顷,比上年增长2.3%。
森林面积573897.98公顷,森林覆盖率83.65%,森林蓄积量8831万立方米,湿地监测面积7341.42公顷,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面积186030.89公顷,全年人工造林面积5.38万亩,其中,国储林项目人工造林4.38万亩,珍稀林木培育1万亩。
全县城市面积中,建成区面积5.7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54%,城市供水总量359.86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量317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22平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96.09%,全年平均气温23℃,年降水量1619.7毫米,年日照时数1784.5小时。
十一、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49元,比上年增长6.5%。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69元,比上年增长5.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38元,比上年增长7.5%。
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9070人,比上年末增加2036人,其中,参保职工36421人;参保离退休人员22649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2752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7573人,其中,参保职工41742人,参保城乡居民185831人。
全县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7977人,比上年末减少43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45824人,比上年末增加2686人。参加生育保险19435人。
年末全县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居民为1705人,比上年减少147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居民为5356人,比上年增加169人。
年末全县提供住宿的敬老院2个,养老床位234张。
注释:
[1]本公报中有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以《2024年勐腊县统计年鉴》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并同步实施城镇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核算方法改革,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历史数据(包括图1、图2)进行了修订。
[3]常住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出生人口、出生率、死亡人口、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州统计局反馈数据。
[4]年度农民工数量包括年内在本乡镇以外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外出农民工和在本乡镇内从事非农产业6个月及以上的本地农民工。
[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法人企业。
[6]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是指计划总投资 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其中包括房地产开发投资。
[7] 产业投资是指三次产业中生产经营性行业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其统计范围是: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8]限额以上批发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
[9]卫生机构包含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卫生院、个体诊所及村级卫生室。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畜牧业、居民消费价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等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勐腊调查队;口岸进出口总额等数据来自县商务局;实际利用外资等数据来自县招商局;户籍人口、民用汽车保有量等数据来自县公安局;邮政行业数据来自县邮政管理局;电信业务总量、移动和固定电话用户数量、移动和固定电话普及率、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量、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数据来自县科工局;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文艺院团、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数量等数据来自县文化和旅游局;全县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等数据来自县财政局;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等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勐腊支行;各类教育招生、在校(在园、在班)、毕业人数,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获得奖牌数量等数据来自县教育体育局;有效发明专利数等数据来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数据来自县广播电视局;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等数据来自县卫生健康局;水利工程蓄水总量、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等数据来自县水务局;人工造林面积、森林抚育面积等数据来自县林业和草原局;平均气温、平均降水量等数据来自县气象台;参加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数据来自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数据来自县医疗保障局;享受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数据来自县民政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