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康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根据年快报统计,现将2024年康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公报如下:

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抓东北全面振兴机遇,顺势而行,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积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压力,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采取有力措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县经济向上向好,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一、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40.1亿元,比上年增长5.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3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43.6亿元,增长8.8%;第三产业增加值56.2亿元,增长3.0%。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8.8:31.1:40.1。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8.0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32.9亿元,林业产值3.1亿元,畜牧业产值38.8亿元,渔业产值0.6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2.5亿元。

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0.9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8.9万公顷。粮食总产量64.9万吨,比上年增长12.8%,其中水稻产量0.9万吨,玉米产量62.3万吨。园林水果产量1.9万吨,蔬菜及食用菌产量41.1万吨。

全县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市级16家。绿色有机“两品”认证115个,基地面积17.3万亩。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50.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9%,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96.1%。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6%。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55.6 元,比上年下降2.2%。

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3.9亿元,比上年增长73.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6.7%。从产业分布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54.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0.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3.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0.0%。房屋施工面积4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商品房销售面积7.4万平方米,下降10.9%。商品房销售额3.2亿元,下降12.9%。

五、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业

全年公路里程净长2304.7千米,等级公路2303.6千米,其中一级10.8千米,二级318.7千米,三级628.1千米,四级1346.0千米。桥梁389座,总长8183.7米,渡口4处。

全年邮政业务总量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

六、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限额以上批零住餐销售额13.1亿元,比上年下降25.9%,其中批发业销售额11.7亿元,比上年下降25.8%;零售业销售额1.4亿元,比上年下降26.6%。

七、财政和税收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7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税收收入7.7亿元,比上年下降15.2%。在各项税收中,增值税2.7亿元,下降9.1%;企业所得税0.6亿元,下降8.7%;资源税0.8亿元,下降29.0%;车船税1.2亿元,下降53.4 %;契税0.4亿元,增长14.6%。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教育支出4.7亿元,与上年持平;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7亿元,增长26.9%;卫生健康支出1.9亿元,增长12.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2亿元,增长0.7%;农林水事务支出10.6亿元,增长40.2%。

八、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

强功能、提品质,城乡建设更趋协调。一是城市更新有序实施。城市开发步伐加快,幸福里二期、滨湖翰林华府主体完工,德园二期、铭晖星河湾交付使用。城市管网更加完善,完成顺山新村等4个小区燃气开栓工作,敷设燃气管网8.74公里,新增管道燃气用户1409户;改造供暖管网16.53公里,1427户居民供暖质量明显提升;建设雨污水管网13.2公里,城区汛期溢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路网结构不断优化,滨湖东四街、政法路等5条断头路全线贯通,更新城区主次干路5.3公里、人行道6.6公里,群众出行条件、慢行环境大幅改善。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81个老旧小区硬覆盖、排水等配套工程全部建设完成。金街、步行街焕发活力,新建雨水管道1095米、污水管道1100米,翻修道路1059米,步行街街路面貌整洁有序、商业氛围大幅提升。二是精细化管理精准高效。开展市容秩序专项整治,建立“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精细化管理机制,拆除违章建筑17处,清理流动商贩及占道经营7000多处,打造腾飞路、朝阳路等严管街区5条。环境卫生提质升级,机械化保洁率达到85%以上,厨余垃圾上门收集率达到88%。城市绿化品质不断提升,建设口袋公园2个,栽植补植花卉57.5万余株,绿化养护率保持100%,城区绿地覆盖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静态交通规范有序,城区停车泊位实施方案编制完成,施划停车位1800余个,停车难现象有效缓解。三是乡村面貌持续向好。乡村建设深入实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81.2公里、村内道路20公里,改造农村危房165户、农村电网68公里,安装路灯1600盏,新建5G基站66座。乡村环境更加宜居,农村人居环境净化整治专项行动成效明显,创建和美村屯12个、和美田园2个,打造钟家村、罗家屯村等样板村15个,全县乡村面貌大幅改观。

强保护、严治理,绿色底蕴更加浓厚。一是生态保护深入推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扎实开展,实施退化林修复3.2万亩、森林抚育2万亩,治理沙化耕地6.94万亩,修复矿山619亩。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小流域、侵蚀沟、重点涝区等治理项目建设完成,辽河干流防洪提升工程主体完工,卧龙湖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录入水利部生态修复项目库,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高分通过水利部复核、评分位居全国前列。二是污染防治高质高效。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案件全部按期整改。大气环境持续向好,实施农村“煤改洁”20196户、农房节能改造10096户,20吨以下燃煤锅炉实现动态清零,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3年位列全市第一。水环境质量总体达标,清理河湖垃圾2936立方米,关停偷排工业污水企业5家,消灭疑似黑臭水体14条,八家子河省考断面、秀水河市考断面全年均值达到Ⅳ类水质。土壤环境风险全面消除,用途变更地块调查评估顺利完成,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三是“无废城市”加快建设。工业固废治理持续强化,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稳定运行,域内煤矸石实现全量利用,严厉打击粉煤灰违法填埋行为,新增粉煤灰实现闭环管理。生活固废处置稳步推进,垃圾焚烧发电厂、建筑垃圾消纳场建成投运,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建筑垃圾实现“零积存”。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能力不断提升,“收储运”体系不断完善,年处理能力提升至百万吨级,资源化利用经验在全省推广。省级农药农膜包装利用试点县建设持续加快,收集处理农药农膜废弃物32吨,田间地头“白色污染”明显减少。

九、教育

2024年末,在校学生数26876人。全县幼儿园43所,在园儿童3878人;小学6所,在校生11151人;初中17所,在校生7054人;高中2所,在校生4739人;特殊教育1所,在校生54人。

十、文化、旅游、卫生

年末全县文化馆 1个,公共图书馆1个,博物馆1个。全县国家级旅游景区9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1家,AA级旅游景区2家,AAA级旅游景区6家。全年接待游客202.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3亿元。

2024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381个。其中,医院7个,乡镇卫生院15个,村卫生室287 个,门诊部(所)6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2个。年末实有床位0.16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654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96人,注册护士643人。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21元,比上年增长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137元,比上年增长3.7%。

2024年底,低保标准每人每月821元。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0.78亿元。其中,城镇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0.09亿元,791户、1109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0.69亿元,6348户、10265人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9户、25人享受城市低保边缘户救助;317户、518人享受农村低保边缘户救助。

2024年底,全县现有公办养老机构8家,民办养老机构4家,2022年以来,共投入1820万元对8家公办养老机构进行提升改造。目前,在城区已建成盛康和地中海2个区域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18个养老服务站。

十二、人口与就业

2024年末,户籍人口32.6万人。户籍人口中,城镇人口8.4万人,乡村人口24.2万人;男性人口 16.2万人,女性人口16.4万人。

“舒心就业”扎实开展,获评辽宁省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辽宁省返家乡社会实践示范县,城镇实名制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任务圆满完成,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自主就业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工作得到退役军人事务部表扬。

注释:

[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指标数据在年报时可能还有调整。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4]限额以上批发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限额以上零售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

[5]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起点为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项目。

资料来源:

农业机械总动力等数据来自县农业农村局;交通数据来自县交通运输中心;户籍人口等数据来自县公安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县邮政管理局;旅游、文化数据来自县文化旅游中心;财政数据来自县财政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标准、社会福利等数据来自县民政局;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来自县政府工作报告;教育数据来自县教育局;卫生数据来自县卫健局;就业、失业数据来自县政府工作报告;其他数据均来自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