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连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

选择区域:>>

2024年连城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县生产总值实现3238651万元,增长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40712万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1246836万元,下降1.9%,其中工业增加值747192万元,下降1.9%;第三产业增加值1551103万元,增长5.9%。人均生产总值132190元,增长3.1%。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3.5∶40.7∶45.8调整为13.6∶38.5∶47.9。

图1 2019—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 2019—202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二、农业

全县全年预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750440万元,增长2.9%,其中农业产值332360万元,比增2.9%,林业产值129983万元,比增4.5%,牧业产值248469万元,比增1.7%,渔业产值22502万元,比增4.3%,农林牧渔业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7126万元,比增2.6%。全县化肥施用量(折纯量)16472吨;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2.0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0.85万亩,粮食总产13.11万吨,其中稻谷99134吨;油料4831吨,甘蔗5521吨,烤烟6088吨,蔬菜产量25.72万吨,茶叶1835吨,水果25263吨,食用菌3830吨。肉类产量54538.36吨,禽蛋10933.4吨,淡水产品产量13698吨; 生猪存栏16.39万头,牛存栏11725头,羊存栏13773头。

更新造林面积18385亩。

表1 202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产量(吨) 比上年增长(%)
粮食 131070 0.87
其中:春收 4499 1.76
夏收 26975 1.48
秋收 99596 0.67
油料 4831 2.2
其中:花生 4629 1.8
糖料 5521 0.3
烤烟 6088 4.2
茶叶 1835 1.3
水果 25263 2.2
蔬菜 257163 4.0
食用菌 3830 3.5

三、工业和建筑业

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可比价增加值下降16.3%,制造业可比价增加值下降6.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可比价增加值增长26%。全县规模工业28个行业大类中,16个行业的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达57.1%。累计增加值占比前十大行业中,有5个行业保持增长,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可比价增加值增长37.9%;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可比价增加值增长32.7%;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可比价增加值增长61.5%。高耗能行业可比价增加值增长19.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9.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为83.6元,比上年减少1.2元。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45.8%,比上年末下降2.6个百分点。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502817万元,比上年下降1.9%,资质建筑业总产值下降7.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1 %,其中工业投资增长8.5%,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3.6%。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8.98万平方米,销售额44277万元。

图3 2019—2024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五、国内贸易

全县消费品市场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523466万元,增长2.6%。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增长9.6%,零售业销售额增长4.6%。住宿业营业额增长5.4%,餐饮业营业额增长9.7%。分城乡市场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分品类看,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73%,家具类增长20.3%,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8.5%,限额以上单位五金、电料类增长18.4%。

六、交通、邮电和文化旅游

公路、铁路、航空运输的立体交通网络发达。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84494万元,增长10.6%。全县公路客货运周转量、邮政业务总量分别比增15.2%和29.5%,均居全市前列。

年末全县文化系统共有艺术表演场馆1个;体育场地数872个,其中,足球场地数21个,篮球场地数276个,排球场地数20个。全县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均比增40%以上,过夜游人数比增55.3%。“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动消费超8000万元。连史纸“美玉堂”入选中华老字号品牌。圆满承办全市文旅经济发展大会,顺利举办“非遗奇妙夜”和环冠豸山自行车赛等活动。冠豸山景区入选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连城寻访古建之旅”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新泉整训纪念馆顺利开馆,项与年生平事迹展获批“全国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四角井历史文化街区主体建设全面完成,入选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中山街获评省级特色步行街。“燃旺非遗之火”“培田耕读小镇”等乡村文化建设典型案例获全国推广,姑田游大龙亮相贵州“村超”。“万名厨师培训案例”入选首批中华职业教育发展典型案例,“拔祯传家宴”首获全市“客家美食宴”金奖。

七、财政金融保险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02119万元,比上年下降21.6%,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5599万元,下降21.8%。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0054万元,增长10.6%。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734445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9%,其中,本外币住户存款余额1297913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0.7%;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56934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6.7%。

人寿、财产保费收入14759.6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839万元。

八、人口、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户籍总户数11.29万户,户籍人口33.11万人。全县常住人口24.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3.2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11.2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4.12%,出生率为8.54‰,死亡率为10.02‰,自然增长率-1.48‰。

据抽样调查数据,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443元,增长5.6%,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3207元,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003元,增长4.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250元,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35元,增长7.0%,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646元,增长7.0%。

图4 2019年—2024年城乡居民收入

社会保障更有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7%、99.7%。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0%。累计发放特殊群体补助6254.4万元。

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2857人,比上年末增加4115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7693人,比上年末减少1610人。城乡居民月人均领取养老保险金额195元,比上年增加20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5052人,比上年减少828人。

年末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63528人,比上年末减少7141人,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7663人,比上年末减少8279人。

九、教育与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发展良好。年末全县普通中学21所,小学57所,新增冠豸书屋3个。普通高中专任教师433人,普通初中专任教师826人,小学专任教师1423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5170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9375人,小学在校学生25315人。

创新驱动多维赋能。全年专利授权383件。引导企业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2.3亿元,技改投资比增16.4%,完成市下达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目标。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5家,辅导12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赛特新材成功申报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列入国家标准创新型企业管理平台,入选省创新民营企业100强。设立林占熺首席科学家工作站,菌草种养生态循环产业加快发展。

十、卫生和社会服务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出台《推进基本公共卫生高质量发展十五条措施》,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居全市第1。推进县医院“五大中心”更新提升,胸痛中心通过国家卫健委再认证,县域医疗就诊率提高至80%,获评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

年末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9个,医疗床位1789张,其中医院病床931张;卫生技术人员1936人,其中医师(士)684人,护师(士)904人。

十一、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

环境质量向上向好。全县森林覆盖率、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保持省、市“第一梯队”,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100%,2023年度省对县生态保护综合考核居全省第5,“荷狐净污”典型经验获全国推广。自然保护区面积2.469万公顷。完成闽西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1.8万亩。建立司法修复森林碳汇补偿机制,建成全市规模最大的司法固碳基地。宣和镇荣获省级森林康养小镇,莒溪镇乐地村古树群入选全省最美古树群,省级“绿盈乡村”创建率达97.4%。

2024年,全县共发生生产安全事故3起、死亡3人。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1.2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9。

注:

1、本公报所列2024年数据为初步统计数,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数据为决算数。

2、本公报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总量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等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4、根据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进行修订。

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社会保障数据来自人社局;财政数据来自财政局;户籍人口数据来自公安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人行龙岩中心支行;教育数据来自教育局;专利数据来自市场监督管理局;旅游、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体育等数据来自文体旅游局;卫生数据来自卫健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应急管理局;林业数据来自林业局;其他数据来自连城县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