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面对严峻的复杂形势和多重困难挑战,珙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紧扣打造宜宾区域中心城市现代化卫星城和绿色转型融合发展协同区的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积极应对,踔厉奋发,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全县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珙县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初步结果,2024年珙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4.8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20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81.32亿元,增长3%;第三产业增加值114.33亿元,增长4.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2%、29.7%和61.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1:36.9:50.0调整为13.0:36.2:50.8。全年人均GDP为68345元,增长3.9%。
图1 2020—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2 2020—2024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
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135.23亿元,比上年增长4.1%;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60.1%,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9.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32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41.76亿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65.15亿元,增长2.6%。
年末户籍人口总户数为13.44万户,总人口42.8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4.82万人,乡村人口27.99万人;男性人口22.21万人,女性人口20.60万人。全年出生人口3006人,死亡人口3179人。
年末常住人口为32.7万人,城镇化率为54.40%。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17.8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14.9万人。
2024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461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670人。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109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7%。
二、农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4%;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9.20亿元,增长2.2%。
农业:全年农业产值32.62亿元,比上年增长4.0%。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5.12万亩,增长0.3%。粮食播种面积54.08万亩,下降0.4%,粮食产量19.88万吨,增长2.3%,其中:小春粮食产量0.95万吨,增长5.0%;大春粮食产量18.93万吨,增长2.2%。全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1.05万亩,增长1.6%,其中:油料播种面积14.2万亩,下降2.1%,产量1.9万吨,增长1.2%;烟叶产量2034吨,增长5.9%;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3.73万亩,增长4.5%,产量36.34万吨,增长4.6%;茶叶产量1.23万吨,增长7.5%;水果产量1万吨,增长9.6%。
林业:全年林业产值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8%。
牧业:全年牧业产值25.07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全年生猪出栏49.73万头,下降7%;肉牛出栏1.47万头,下降11.5%;羊出栏1.1万头,下降15.0%;家禽出栏212.14万只,下降10.6%;兔出栏71.57万只,增长3.1%。全年主要肉类总产量4.42万吨,下降1.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4.11万吨,下降1.2%;禽蛋产量5550吨,下降7.7%;蚕茧产量1.26万吨,增长8.5%。生猪年末存栏数28.71万头,下降8.6%。
渔业:全年渔业产值1.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水产品产量6201吨,增长3.9%。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7亿元,增长10.3%。
2024年全年(提灌站)有效灌溉面积5.8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26万千瓦,机械总台数59790台(套)。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县工业增加值67.27亿元,同比增长3.7%。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4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4%。
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看,发电量61.4亿千瓦时,同比下降8.3%;平板玻璃1092.7万重量箱,同比增长15.2%;天然气24.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5%;石灰石2313.6万吨,同比增长16.3%;陶质砖1162.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2.8%;水泥280万吨,同比下降13.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营业收入144.4亿元,同比下降7.3%;利税总额18.5亿元,增长135.2%;利润总额11.25亿元,下降423.4%。
年末全县拥有资质等级三级及以上建筑企业37家。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4.4万平方米,下降37.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0.3万平方米,下降47.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7万平方米,下降53.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9.2%。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32.2%。其中,商品房施工面积28.46万平方米,下降47.2%;商品房销售面积7.58万平方米,下降30.3%。
五、国内贸易及旅游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93亿元,比上年增长1.0%。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52.76亿元,下降2.7%;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4.17亿元,增长7.3%。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74.29亿元,增长3.4%;餐饮收入12.64亿元,下降11%。
从限额以上企业(单位)主要商品零售额看,烟酒类下降3.7%,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89.7%,家具类增长22.5%,石油及制品类下降38.7%,日用品类增长52.1%,中西药品类增长112.5%,粮油、食品类增长44.0%,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42.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3%,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4.4%,饮料类下降12.9%,化妆品类增长7.0%,通讯器材类增长38.1%。全年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8.79万人次,A级旅游景区门票总收入159万元。
六、交通和邮电
全县境内公路总里程为2266.52公里,其中国道13.5公里,省道160.56公里,县道375.92公里,乡道658.71公里,村道1057.83公里。全年货物运输总量7906万吨,同比增长1.6%,货运周转量1406205万吨公里,同比增长8.6%;旅客运输量7089万人次,同比增长1.4%,旅客运输周转量765926万人公里。
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9311.88万标准量,邮政行业业务收入8223.71万元,其中快递业务收入3774.46万元。
全年电信业务总量30194.57万元;电信业务收入26613.16万元。年末全县电话用户总数44.18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5.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8.82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3.98万户。
七、对外经济和招商引资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704万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出口704万元,增长9.7%。
全年完成省外引进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24.33亿元,完成率69.5%;新签约项目14个,协议总投资75.22亿元;新开工项目8个,总投资63.5亿元。
八、财政税收和金融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9亿元,同比下降26.8%,其中税收收入6.01亿元,下降51.5%。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17亿元,下降15.6%。
年末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93.88亿元,比年初增加19.28亿元,增长11%,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93.85亿元。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30.02亿元,增加35.94亿元,增长18.5%,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30.02亿元。
2024年末全县证券交易总开户数32844户。累计实现证券交易额84.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3.1%。
九、教育、科学技术
2024年,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96所(未含村小教学点37个),在校生56012人,教职工4821人(其中中职248人),专任教师3727(其中中职218人)。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毕业生1450人,招生1233人,在校生3567人;普通高中2所,毕业生1674人,招生1972人,在校生5337人;初中10所,毕业生4738人,招生4560人,在校生13861人;小学16所,毕业生5263人,招生3357人,在校生24569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毕业45人,招生67人,在校生262人。幼儿园66所(其中民办43所),离园幼儿3339人,入园幼儿2382人,在园幼儿8416人。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入学率100%。
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1家。本级财政科技投入1420万元。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1460万元。
全年授权专利173件,其中发明专利17件,实用新型135件,外观设计21件。2024年末全县有效专利953件,其中发明专利25件,实用新型809件,外观设计119件,高价值发明专利2件。
十、文化、广电和体育事业
2024年末,全县共有群众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7个,电影院3个,艺术表演团体14个,图书馆1个,图书总藏量110千册。文物管理所1个,挂牌珙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1个,共有非遗保护项目13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6项、市级17项、县级115项;确定了174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4人,市级15人,县级154人,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2个,市级1个,县级3个。
2024年末,全县有珙县广播电视转播台1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1个,镇级应急广播平台13个,地面数字电视基站18个,应急广播村村响基站17个,村级应急广播系统162套,社级应急广播终端760个,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107个。全县广播综合覆盖率97.8%,电视综合覆盖率98.8%,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1.25万户。
2024年开展各类创作研讨活动10余次、文艺采风活动4次,共有音乐作品、小品、情景剧、话剧、快板、三句半等30余件文艺作品问世,同时长期面向社会收集和征集各类文艺作品,逐步丰富了珙县原创文艺作品资料库。获奖情况:歌伴舞《一城酒香》获得宜宾市第十四届酒都风情展演二等奖,音乐情景剧《清廉说》获宜宾市第十四届酒都风情展演优秀奖;上罗镇综合文化站在四川省首次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中获得特级站称号,孝儿镇综合文化站及洛亥镇综合文化站获得一级站称号。
2024年末,全县现有体育场地设施1103个(体育中心1个,城市健身广场4处,乡镇农民健身活动中心7个,灯光球场10个,5/7/11人制社会足球场地18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78个,全民健身路径165条,农村社区广场16个以及学校、机关、厂矿企业等体育健身场地若干),体育场地面积91.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8平方米。全年举办(承办)县级以上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次数30余次,参与人数达40万人次。全年体彩销售额1600万元。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4.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4.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0%。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6.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0%。
年末,全县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0267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3805人,减少329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3965人,增加4093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7372人,增加1269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0588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96342人。参加城镇职工失业保险人数19261人,增加3057人。
十二、卫生和社会服务
全县现有医疗卫生机构266个,县级公立医院2个、企办医院1个、民营机构12个(精神专科医院1个,珙县康怡精神病医院)、乡镇卫生院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个、村卫生室189个、诊所44个、医务室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疾控中心1个、卫生执法监督大队1个。其中三级乙等医院3个,二级医疗机构5个,一级卫生院/医院21个。县域内有职业病诊断机构1个,职业健康检查机构3个。全县医疗卫生在岗人员总数309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515人,占总数的81.3%。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905人,占36.0%;注册护士1115人,占44.3%。2024年全县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共有实有床位3031张,其中:县级医疗保健机构1812张,占59.8%;乡镇卫生院542张,占17.9%;民营医院677张,占22.3%。全年医疗总诊疗61.07万人次,住院8.86万人次。
2024年末,全县各类办理注册登记手续能提供住宿的社会服务机构8个,其中注册登记的养老服务机构8个。养老床位1043张,其中公办680张。特困人员集中供养437人。城乡日间照料中心36个。全年城市低保人员0.28万人,农村低保人员1.48万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县级分成42.48万元,2024年慈善总会接收捐赠275.4万元。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2024年末,全县林地面积100.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388万立方米,比上年减少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3.6%,提高0.1个百分点。
2024年,全年平均气温18.8℃,全年降水总量790.3mm,全年日照时数1171.7h。
2024年,珙县PM2.5累计浓度达33.9微克每立方米,优良天数率86.9%,综合指数3.53,全省排名159位,同比上升10位。地表水国、省、市考断面和县城、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2024年,全县共接报一般生产安全事故3起、死亡4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及相关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和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及相关指标的历史数据进行了修订。
3.公报中经济主体、就业、物价、粮食、林业、畜牧、水产、灌溉、农机、旅游、对外经济、招商引资、交通运输、邮政、电信、财政、金融、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民生活、社会保障、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等数据来源于相关部门。